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2020年宜昌市中考语文优秀作文及点评

2020年宜昌市中考语文优秀作文及点评

2020年宜昌市中考语文优秀作文及点评【真题再现】清代文学家张潮在《幽梦影》一书中,有过如下一段议论:天下有一人为知己,可以不恨,不独人也,物亦有之。

如菊以渊明为知己;梅以和靖为知己;竹以子猷为知己;莲以濂溪为知己;石以米颠为知己;茶以陆羽为知己;鹅以右军为知己;鼓以祢衡为知己……一与之订,千秋不移。

张潮虽然列举了众多“物”以“人”为知己的故事,其实,都是“人”以“物”为知己的传奇。

想必在你并不漫长的成长经历中,一定也有过这种“一与之订,轻易不移”的人生知己,请以《我以为知己》为题,写一篇600字以上的记叙文。

要求:1、先将题目填充完整。

2、文中不得出现真实人名、校名。

【解题指津】全文结束》》年宜昌市语文中考作文题的命题材料选自清朝文学家张潮的《幽梦影》,这段材料字字珠玑、意味隽永,用典雅优美的文字阐释了不一样的知己观天下有一人为知己,可以不恨,不独人也,物亦有之;《我以为知己》的作文命题则很好地表现了命题者给予考生的人文关怀:我”、“知己”这两个关键词直指考生内心,横线上所填“物”也必定最能触动考生的心灵这样的作文题目能很好地调动学生的生活积累和人生体验,表现命题者要求考生“关注生命体验、表达内心呼唤”的真诚期待。

此作文题的出奇之处在于,跳出了以往的认知窠臼,不再要求考生写以“人”为知己的套路文章,而是要求学生写以“物”为知己的创新作文材料中列举了多个“物”以“人”为知己的事例,实际上折射的是“人”以“物”为知己的关系,这就对学生提出了新的选材要求:不能写我们惯常认为的“小伙伴”、“好同桌”、“好朋友”,而要写与自己产生交集、发生碰撞、激发意趣、沟通心意的一种“物”。

它们或许是墙角的一朵小花、路边的一株小草、江边的一颗鹅卵石;或许是书房里的一只笔、床头柜上的一本书、地台上的一把吉他;或许是伴随“我”成长的一条古巷、陪着我挑灯夜读时窗前的一棵梧桐树、始终放在我书包里的一面镜子……这时候,“物”的身上已经打上了“人”的情感烙印,指向作者不同角度的人生体验与不同层次的生命感悟考生在考场上选择什么样的“物”作为自己的情感载体,表现了作者“选材”的智慧和巧妙,也决定了作文的思想高度。

选择什么“物”作为知己?借助“物”要表达一种怎样的“知己”观?学生在这个问题上高屋建瓴,就会站在写作的制高点上,纵横驰骋,写出令人耳目一新的精彩文章。

学生的思想水平越高,文章的的立意就越深;学生的思维能力越强,文章立意就越巧。

在作者笔下,“物”化身为伴随自己一路成长、给予心灵丰富养料的真诚“知己”。

选用不同的“物”作为写作对象,可以表达不一样的精彩立意:以“柳”为知己,写出柳婀娜的外形之美,更写出柳“越是高大越是俯首亲吻大地”的谦逊之美,并写柳带给自己的人生启示:优美却不炫耀,高大却朴实谦逊,让自己在读懂柳内敛之美的同时收获了“做人要谦逊朴质”的人生要义;以“鹅卵石”为知己,由开始的不懂鹅卵石的美到读懂它的万年寂寞、读懂它寂寞而不失本心的淡定守望,读懂它甘为铺路石的无悔奉献,考生在以鹅卵石为知己的过程中懂得了“固守寂寞、云淡风轻”也是一种美好的人生境界;以“书法”为知己,在横竖撇捺的不断练习中感悟到“横”教我稳重、“竖”教我正直、“撇”教我潇洒旷达、“捺”教我洒脱自信的生命体验;以“老家门口的枣树”为知己,枣树是童年的伙伴,也是思念家乡的载体,它带自己穿越时空,捡拾散落在岁月深处的美好,它让自己透过树的枯荣轮回,感悟到生命的生死轮回也是一种必须面对的无奈和失去……难能可贵的是,学生在写“物”的过程中,若能勾连到与“物”相关联的人,这样,“我”、“物”、“人”三线并行,会写得更加摇曳生姿、丰厚感人。

本次作文命题,在选材上有特定的限制,但唯有这限制,更能表现出考生的智慧;在立意上有较高的要求,但唯有这要求,让优秀的考生得以用真情配乐、以文字清唱,持语言彩练、携思想起舞,为我们带来一篇篇气韵不凡而又摇曳生姿的考场佳作。

【佳作品评】1、我以古柳为知己竹楼临溪,古柳荫蔽。

自幼时起,那棵古柳就一直站在那里,未曾离弃。

有多少年少的心事曾被它在黄昏日落听了去,有多少动人的欢欣曾被它铭记在枝桠里,我记不清了,却只记得它是伴我走过年少的知己。

古柳于我,是子期,是祢衡。

儿童时,我也曾躲进黝黑的树洞,也曾爬上过那嶙峋枝桠。

少年时,我也曾傍树临溪轻诵浅呤,也曾听雨观云在树底安憩。

我对它讲童话,它便报以一地的翠叶如碧,恍若梦境。

我对它念古诗,它便让阳光透过古老的枝桠,仿佛如画。

吾之知己,惟古柳矣,解我心意,知我忧喜。

秋风萧索的傍晚,那是我记忆里古柳的最后身影。

我双目盈着泪坐在它身边,我难以理解人的生死无常,更无法接受奶奶的猝然离世。

抱着古柳粗壮的枝桠,仿佛是奶奶哄我入睡时的臂弯。

抚着古柳粗糙的树皮,仿佛是奶奶摸我时的手背。

我就这样倚着它,含泪望着天边的余晖,虽是“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

”而游子却断肠天涯。

我无声的流着思念的泪水,在古柳的怀抱里安睡,一如当年儿时依偎在奶奶怀里一样。

余晖还斜斜的照着,秋风还静静地刮着,我还安稳地睡着。

一觉醒来,古柳的叶子在秋风中上下翻飞狂舞,我身上,那溪上满是金色如辉的枯叶。

我刹那间被这雄奇而静谧的大自然奇景打动了。

树叶的枯荣是常事,人的生死也是必然。

世事茫茫,光阴难量。

落尽繁华的动魄难以诉说,豁然开朗的开阔清明无以言表。

老树无言,却用它的方式教诲着我。

在一草一木的枯荣之间,在一生一世的转换轮回之间,多少离合在上演。

人的生死,不过是沧海中的一颗石砾罢了。

古柳在摇它的叶子,草在结它的种子。

古柳是子期读懂我心。

人生知己再难觅,古柳知我心。

陈启艳老师点评:作者选材新颖,立意深刻,诠释了知己的内涵。

人生一世,草木一秋,生老病死,岁岁枯荣,这是自然的法则。

感叹于作者小小年纪,却拥有面对命运坦然承受的从容气度。

昔日的轻诵浅呤,听雨观云只有古柳解我心意,知我忧喜;今日奶奶离去后的无助、泪水、思念,唯有古柳能懂我,安抚我,教诲我。

人生得古柳这一知己足矣。

2、我以雨声为知己独爱听雨声,听雨声一曲,平和一丝,闲谈一缕,坚定一份,更听知己续续音,雨声,懂我。

小楼一夜听春雨夜里独坐桌旁,面对着还未复习的试卷,颓然坐着,夜深的很,窗外的灯光和秋后的果实,一盏盏的沉了下去,心绪揉在墨色里,拧成一团。

突然,雨声四面来叩,长一根短一根的落着,如长短句的韵脚,不急不缓,如少女抚弦,低眉信手续续谈,放下笔听雨,心似为平和的雨声抚静,树影斑驳在窗台上,在雨的斜线里密密地织着,随着雨音,心平静了。

雨声如我知己,知我心之烦杂,慰我音之平和,雨声,懂我。

潇潇暮雨子规啼在城里待久了,便也想念起了乡下的那缕闲时淡泊的心境,于是端午,回到故乡。

山景林空,细雨乍到,似迎故友,潇潇落着。

树木翠绿明人眼,林间子规依旧啼。

雾气迷蒙,雨音轻落,沿山而行,雨水夹香湿人衣,心似被这暮雨洗净了。

于是坐在苍苔下,望雨丝飘飘洒洒而落,声音甚是轻柔,如与老友会晤,闲适淡泊之情油然而生,草木之间,各具闲淡之趣。

雨声如我知己,共赏山林闲淡之趣,彼此怡然,雨声,懂我。

夜阑卧听风吹雨晚上,夜阑初至,挑灯夜战,奋笔疾书。

忽闻雨声卷风而至,似知己为我鼓舞助力。

于是启窗观雨,雨夹狂风飞散而落,湿尽发丝,鞺鞺鞳鞳,似马蹄正疾,声势浩大,如金珠落地,玉手拨弦,八音具备,节奏时起时落,时急时缓,雨音不绝,伴我笔墨挥毫,听着淋漓而至的雨,心中多了一份坚定。

雨声如我知己,鼓舞助威,坚定我决胜之心。

雨声,懂我。

雨声如我知己,慰我烦忧,给我闲淡,赠我坚定。

雨声清扬兮临窗听,知己相悦兮续续谈。

付蓉老师点评:本文用很细腻的笔触描绘出三幅不同的画面,如历历在目。

开篇一句话总领全文,结尾换一种说法回应开头,升华主题,中间用三句诗作为三个分述部分的小标题,简洁清晰明了,层次感强。

作者紧扣“雨声懂我”这四个字,既用不同的雨声渲染了不同的气氛和心境,同时又用雨声向我们诠释了知己对作者的意义,也表现了作者对知己的轻易不移。

正所谓:雨声潺潺,心境阑珊。

知己谓谁,且作慢谈。

3、我以栀子为知己栀子花开,素颜如雪。

与世无争,遂成知己。

题记周敦颐于《爱莲说》中尝云:“菊,花之隐逸者也;牡丹,花之富贵者也;莲,花之君子者也。

”古往今来,菊、牡丹、莲常为众人之知己。

栀子之淡雅,似略显平庸,常为人所遗忘。

然吾校之东有一胜地,植栀子花数株。

适逢夏至,花次第开,心向往之,遂于一晚自习后,弃作业课本于案头,欣然独往,欲寻知己。

四周空旷,寂寥无人。

繁星闪烁,若隐若现。

皓月之下,花洁如玉,幽香如缕。

江风徐徐拂来,树叶簌簌作响,花朵微颤,虫声齐鸣。

香气清新,不娇不媚,质朴无华。

昏昏欲睡着,闻之可神清气爽;蠢蠢欲动者,嗅之而心平气和。

余静伫良久,叹曰:“此乃知己也!”可谓是:欲把栀子比仙子,夜色朦胧俏佳人。

赏此花者,则有心旷神怡,悠然自得,苦乐偕忘之感也。

次日午时,雅兴又至,因而复往。

午时校园,嬉戏声、欢呼声、交谈声,不绝于耳。

栀子花前,人头攒动,三五成群,争赏不已。

更有甚者,折枝、携花而去。

予观之,心痛不已。

此皆不懂栀子者!而栀子素颜依旧,白衫绿裙,笑语盈盈,宛若窈窕淑女。

然烈日之下,花枝低垂,惹人怜爱,终不如月下之色。

由此观之,栀子之胜,月下最佳。

虽其形仅隐约可见,然其暗香,远甚他时。

兼之四周静谧,无熙熙攘攘之客,唯窸窸窣窣虫鸣,与知己独处,可谓美哉!栀子之花,虽不如菊、莲之清高,亦不如牡丹之富贵,然其淡雅,似小家碧玉,余香绕鼻,久久不绝。

看似平庸,实则与世无争。

唯其不争,方为我所青睐也,遂成知己。

喧嚣惹人烦,清高去人远。

静谧无限好,又有知己伴。

问此是何味?人道是清欢。

韩煦老师点评:本文结构紧凑,行文流畅。

在中考考场有限的时间和紧张的情境中,能通篇以对称句式的韵文写作,体现出作者深厚的文学功底。

题记短短六字就道出了栀子花开的状态和与世无争的淡雅气质。

第一段引用《爱莲说》中的句子表现栀子略显平庸,而为人遗忘。

接下来讲到“我”与栀子相遇,相识,相知。

且用他人折枝携花离去反衬自己是懂得栀子之真谛的人。

最后,将栀子与菊、莲、牡丹相比。

道出作者之所以爱栀子的原因:“唯其不争,方为我所青睐也!”。

而结尾“清欢”两字便是本文最合适的解读。

4、我以水墨丹青为知己一笠一翁,一桨一舟。

我提笔临纸,泛舟于一川墨色山水之间。

以水墨丹青为知己,一与之订,千秋不移。

提笔,滚滚浑圆的墨色在笔底直透毫端。

集全身之力,似轻犹重地缓缓于纸上划过,犹如一石激起千层浪般,横带几分苍劲与雄奇,如山之挺括巍峨,仰天直指;撇开几分蜿蜒曲折,如水之回流婉转,刚柔并济;竖下几分迅疾飞速,如风之飞卷疾下,摧枯拉朽。

以水墨丹青为知己,一笔一划间尽享艺术之美感。

每每沉沦于喜怒哀乐中时,独爱与水墨丹青互吐衷肠。

欣喜自若时,笔便似轻了不少,墨色轻轻濡湿纸面,一横一竖一钩一折间,夹杂着轻轻的喜悦与灵动。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