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变化带来的影响
—以对环境影响分析为主
姓名:钱福生学号:170210058
院系:资源环境学院地理科学(一)班
引言全球变化是一种新的地球观,它以地球系统的概念为基础,从整体上研究地球系统在各个时间段随时间变化,集中研究那些把系统中所有部分紧密地联系在一起的、并导致系统随时间发生变化的过程和机制,人类活动导致的全球变化及人类对全球变化的适应受到特别的关注。
狭义理解的全球变化主要是指对环境的影响。
全球变化是有一定的自然或人为的因素驱动,并通过一系列的自然过程的变异来实现,其结果导致地球系统状态随时间发生整体改变或部分调整,并表现为全球环境特征,的时空变化。
对于人类社会而言,全球变化意味着人类生存的条件变化,势必对人类社会产生有利或不利的影响,为适应全球变化,人类必须认识全球变化,并采取相应的措施。
上述诸方面及于此相关的数据和信息分析管理技术构成了全球变化的主要内容。
摘要本篇文章重点探讨了全球变化对自然环境和人类社会的挑战,尤其是对环境的影响;全球变化的主要的几个问题,如:气温上升、海平面上升、森林砍伐、土地退化、荒漠化程度增加;对人类社会的影响,如:城市威胁,经济影响,自然灾害的增加等。
根据全球变化的发展现状以及全球变化的主源的几个问题及其对人类社会的影响,针对相应的环境变化恶化,资源短缺、气候变暖等,人类如何对迅速的环境恶化做出相应的计划,拯救我们全人类共同的家园。
关键词全球变化气温上升环境恶化
一、全球气候变化对人类社会的影响
气候变化可能带来许多不利的影响:大部分热带、亚热带区和多数中纬度地区普遍存在作物减产的可能;对许多缺水地区的居民来说,水的有效利用降低,特别是亚热带区;同时,受到传染性疾病影响的人口数量增加,热死亡人数也将增加;另外,大暴雨事件和海平面升高引起的洪涝,将危及许多低洼和沿海居住区;由于夏季高温而导致用于降温的能源消耗增加。
气候变化也可能带来有利的影响:温度升高使中纬度的一些地区存在着作物增产的可能;全球木材供应可能会增加;对某些缺水地区(如南亚部分地区)的居民来讲,可用水量可能增加;中高纬度地区居民因冬季寒冷的死亡率降低;由于出现暖冬,取暖所需能源减少。
大量研究表明,气候变化将从下述三个方面对人居环境产生影响,一是气候变化后,资源生产、商品及服务市场的需求产生了变化,使支持居住的经济条件受到了影响;二是气候变化对能源输送系统、建筑物、城市设施以及工农业、旅游业、建筑业等特定产业的一些直接影响,转而对人居环境产生了影响;三是气候变化后,因极端天气事件增加以及对人体健康的影响,使得居住人口迁移。
(一)自然灾害
人类居住地尤其是河边和海岸带居民受气候变化最普遍、最直接的威胁是洪涝和滑坡。
人类居住环境目前正遭遇包括水和能源短缺、垃圾处理和交通等环境问题,这些问题可能因高温、多雨而加剧。
(二)城市威胁
低海拔海岸区的城镇化快速发展,正在迅速地增加那里的人口居住密度,使得人为财富(城市)处于海岸气候极端事件的威胁之中。
(三)经济影响
面临气候变化时,居民收入大部分来源于受气候支配的初级资源产业,如农业、林业和渔业的经济单一居住区,比经济多样化的居住区更脆弱。
尽管目前关于气候变化对社会经济系统的影响研究只是初步的结论,但气候变化会对全球各地区的自然生态系统和社会经济系统产生多方面的影响,将直接影响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这一点是确定的。
二、全球变化对环境的影响
(一)气温上升
全球气候为什么会变暖呢? 其原因之一是与人类活动有关,即排放的CO2 增加所致,人们燃烧燃料,使空气的CO2 含量增加很快。
1958 年在美国夏威夷蒙纳洛亚站所测CO2 的含量为315ppm,到了1988 年升为350ppm,到1990 年已为354ppm,现在还在继续上升。
除CO2 外,甲烷、氧化氮等气体也在增加。
这些气体对白天的太阳辐射没有影响,但在晚上,能吸收地面反射的长波辐射使地球变暖。
这些气体,我们称之为温室气体。
其作用为晚上变暖比白天显著,冬天变暖比夏天显著。
全球气候变暖的产生,我们不能完全看成是温室气体的作用,如在上世纪末CO2 含量只有280ppm,到1958年升为315ppm,虽然含量增加不多,但这段时间气温升高显著,这除了温室气体的作用外,还有自然的波动。
因为上世纪是个小冰期,当时比较冷,小冰期结束后,温度自然升高一些。
到下世纪,气候将继续变暖。
目前很多人都在进行大气环流模式研究,认为到2025 年将比1990 年温度升高1℃,到2100 年将升高2-3℃,所以下世纪的变化要比本世纪和上世纪都快得多。
(二)海平面上升
过去100 年,全球海平面上升10-20cm; 太平洋、印度洋上原来在水面上的小岛,现在没入水面以下。
中国、日本的海平面上升也都很明显。
这是通过沿海地区的许多验潮站测得的。
就中国而言,中国科学院地学部组织了专家考察组到各地考察,并根据各地材料进行预测。
到2050 年,全球平均海平面上升20-30cm。
我国各地情况不同,有的地方除海平面本身外,还存在陆地的升降等等。
如珠江三角洲沉降地区至2050 年的相对海平面预计上升40-50cm。
长江三角洲沉降较显著,如上海地基正在下沉,这有二个原因: 其一,地质构造上为沉降区;其二,过量抽取地下水。
因海平面上升而带来的影响也很多:首先海平面上升,叠加增水,使高潮位重现期缩短,风暴潮增加,台风频率也可能加大。
其次海平面上升,河道自排时间和自排流量减少,河口拦门沙内移,影响行洪和航道。
例如苏州地势很低,水要经过黄浦江、长江排出去,如果下面水位高,排水就会有困难。
再有,潮位抬高,沿海低地和海岸湿地要淹没损失。
而且河流排水能力下降,入海泥沙减少,海岸侵蚀加剧,潮流作用和风暴潮增加,这都是海平面上升带来的影响,并波及到沿海地带很多人民生活问题。
海平面上升对江苏会产生严重的影响: 其一,沿海地带的海堤要大大加高; 其二,二片洼地即太湖附近排水能力下降。
这都会带来很大影响,要做许多工程来预防。
(三)森林砍伐、土地退化、荒漠化程度增加
由于人类的过度开发,森林减少很快,荒漠化程度增加,土地退化等一系列问题加剧,自然界破坏严重。
近30 年来,每年森林被砍伐的面积为800 万公顷,数字惊人。
另外土地荒漠化和土地退化也很厉害,全世界荒漠化土地面积占全世界陆地面积的1/3,约4800 万km2。
土地退化的主要原因是水土流失的加剧,如中国水土流失面积为150 万km2,使很多肥料白白流走,中国沙漠化土地有17.6 万km2,每年流失的各种微量元素达400 万吨,损失严重。
从中国人口和经济发展分布和中国地形来看,人口分布密度的分界线(黑河-腾冲线),基本是由我国南北走向的主要山脉分布线来决定。
即从大兴安岭→太行山→秦巴山脉→青藏高原东沿→邛山→横断山脉,这些山脉系列一方面阻挡了东部的太平洋湿润气候传输到西部内陆干旱半干旱地区,另一方面给东部地区利用高山形成了更多的地形雨和河流。
因此,东部气候湿润,人口密集,经济发达;西部气候干旱,人口稀少,经济落后。
如何改变这种东部繁荣、西部落后的巨大差异的经济发展格局,惟有通过大西线调水到干旱半干旱的西北地区,才能由黄沙变成绿地,将西北地区改变成为中国未来的第五大粮仓。
从未来的发展战略眼光来看,我国粮食生产基地和现代农业的发展趋势应该是,从长江中下游平原→华北平原→东北平原→黄土高原→西北平原。
(四)人工影响天气
利用人为活动影响天气,以实现局部大气系统向有利于人类生产生活的方面转化,减轻或避免气象灾害对人类的影响是进行人工影响天气的出发点。
人工影响天气主要服务的内容有:增雨抗旱,防雹减灾,河流和水库增水,高山增雪,森林防火、灭火,植树造林、植被恢复,湿地保护,机场、公路消雾,人员财产安全和重大社会活动保障,减轻城市空气污染,减轻公共突发污染事件影响,军事活动保障等。
全球变化影响整个地球人类,只有一个家园的我们别无选择,唯有与我们的自然环境和谐相处。
当前,环境问题日益严重。
我们从身边的点点滴滴做起。
协调人类与环境的关系,有意识地保护自然资源并使其得到合理的利用,防止自然环境受到污染和破坏;对受到污染和破坏的环境必须做好综合的治理,以创造出适合于人类生活、工作的环境。
让人民的生活更美好。
保护我们的生存环境就是保护自己,从身边做起,让世界和谐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