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言文阅读训练(答案)一、阅读下面的文言文选段,完成1—5 题。
(甲)十年春,齐师伐我。
公将战。
曹刿请见。
其乡人曰:“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刿曰:“肉食者鄙,未能远谋。
”乃入见。
问:“何以战?”公曰:“衣食所安,弗敢专也,必以分人。
”对曰:“小惠未徧,民弗从也。
”公曰:“牺牲玉帛,弗敢加也,必以信。
”对曰:“小信未孚,神弗福也。
”公曰:“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
”对曰:“忠之属也。
可以一战。
战则请从。
”(节选自《曹刿论战》)(乙)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
三里之城,七里之郭,环而攻之而不胜。
夫环而攻之,必有得天时者矣,然而不胜者,是天时不如地利也。
城非不高也,池非不深也,兵革非不坚利也,米粟非不多也,委而去之,是地利不如人和也。
故曰,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
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
寡助之至,亲戚畔之。
多助之至,天下顺之。
以天下之所顺,攻亲戚之所畔,故君子有不战,战必胜矣。
1、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
(4 分)①又何间.焉(参与)②牺牲..玉帛(祭祀用的猪、牛、羊等)③池.非不深也(护城河)④亲戚畔.之(通“叛”,背叛)2、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
(4 分)①肉食者鄙,未能远谋。
身居高位的人(大官们)目光(见识)短浅,不能长远谋划(打算)②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
有利于作战的天气时令比不上有利于作战的地理条件,有利于作战的地理条件比不上人心向背(内部团结)。
3、乙文中孟子论述决定战争胜负的三个要素是天时、地利、人和。
决定长勺之战胜负的要素是“人和”,请你从甲文中找出体现这一观点的句子,并用简洁的语言概括曹刿认为此次作战的先决条件是什么。
(3 分)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4、一直以来,长勺之战中的鲁庄公被人认为是“肉食者鄙”的形象。
其实他并不“鄙”。
他不“鄙”表现在哪里?根据甲文概括总结。
(4 分)从两个方面表现鲁庄公的不“鄙”:广开言路,礼贤下士;尽职尽责,取信于民。
5、孟子在两千年前就发出警示“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请举一个事例谈谈你的认识。
(4 分)例1:二战初期,法西斯横扫欧洲大陆,涂炭生灵。
欧洲人民团结一致,奋起反抗,最终正义战胜了邪恶。
例2:八年抗日战争,日寇践踏我国土,山河破碎。
国共两党合作,同仇敌忾,浴血奋战,以弱胜强,最终将日寇赶出中国。
二、阅读下面的文言文选段,完成6—9 题。
(一)生于忧患,死于安乐舜发于畎亩之中,傅说举于版筑之间,胶鬲举于鱼盐之中,管夷吾举于士,孙叔敖举于海,百里奚举于市。
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人恒过然后能改,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
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
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
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
6.下列句子中加点词意思相同的一项是(B )(2分)A.傅说举.于版筑之间 / 今亡亦死,举.大计亦死B. 劳其筋骨/ 无案牍之劳.形C. 曾.益其所不能/ 荡胸生曾.云D. 百里奚举于市. / 愿为市.鞍马7.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 )(2分)A.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 故.临崩寄臣以大事也B.必先苦其.心志/ 其.如土石何C. 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 人不知而.不愠D. 管夷吾举于.士/ 是故所欲有甚于.生者8.下列对文章理解有误的一项是( D )(2分)A.人要有所作为,除了必须在艰苦环境中经受考验外,还必须在精神上、意志上经受磨炼。
B一个国家要免遭灭亡,既要有坚持法度和辅佐君王的贤士,又要警惕敌国外患。
C.论证严密,首先从造就人才说起,再论国家存亡之理,最后水到渠成,得出结论。
D.通篇设喻说理,行文有气势,句式灵活,语言犀利,具有极强的说服力。
9.把第Ⅰ卷文言文中画线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4分)(1)人恒过然后能改。
译文:一个人常常犯错误然后才能改正。
(2)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
译文:这样(人们才会)明白因有忧患而得以生存,因沉迷安乐而衰亡。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各1分)三、阅读下面的文言文选段,完成10—13 题。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1)舜发于.畎亩之中,傅说举于版筑之间,胶鬲举于鱼盐之中,管夷吾举于士,孙叔敖举于海,百里奚举于市。
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2)人恒过,然后能改。
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
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
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
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
10.解释文章中加点的词。
(4分)①于——从;②拂——违背;③衡——通“横”,梗塞,不顺;④然——这样11.翻译下面的句子。
(2分)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译文:所以,上天将要下达重大使命给这样的人,一定要先使的内心痛苦,筋骨劳累12.简答:本文的论证方式是立论还是驳论?文中划线句用了哪一种论证方法?(2分)答:立论;道理论证13.如果把这篇短文两个自然段的顺序......进行互换,这样做行不行?为什么?(4分)答:四、阅读下面的文言文选段,完成14—18题。
【甲】子墨子见王,曰:“今有人于此,舍其文轩,邻有敝舆而欲窃之;舍其锦绣,邻有短褐而欲窃之;舍其粱肉,邻有糠糟而欲窃之——此为何若人?”王曰:“必为有窃疾矣。
”子墨子曰:“荆之地方五千里,宋之地方五百里,此犹文轩之与敝舆也。
荆有云梦,犀兕麋鹿满之,江汉之鱼鳖鼋鼍为天下富,宋所谓无雉兔鲋鱼者也,此犹粱肉之与糠糟也。
荆有长松文梓楩楠豫章,宋无长木,此犹锦绣之与短褐也。
臣以王吏之攻宋也,为与此同类。
”(选自《公输》)【乙】子墨子自鲁即齐,过故人,谓子墨子曰:“今天下莫为义,子独自苦而为义,子不若已。
”子墨子曰:“今有人于此,有子十人,一人耕而九人处①,则耕者不可以不益急矣。
何故?则食者众而耕者寡也。
今天下莫为义,则子如②劝我者也,何故止我?”注释:①处:闲居。
②如:应该,应当。
14、用“/”标出下面句子的朗读节奏。
(只标一处)(1分)荆之地/方千里15、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
(2分)⑴舍其文轩()⑵此为何若人⑶过故人()⑸则耕者不可以不益急矣()16、翻译句子。
(2分)⑴此犹文轩之与敝舆也。
⑵子不若已。
17、【甲】文表明了墨子的主张;【乙】文划线句子体现了墨子的品质(2分)18、墨子高超的劝说艺术往往体现在类比推理上,请结合【甲】【乙】两段文字说明。
(3分)五、阅读下面的文言文选段,完成19—22 题。
【甲】舜发于畎亩之中,傅说举于版筑之间,胶鬲举于鱼盐之中,管夷吾举于士,孙叔敖举于海,百里奚举于市。
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人恒过,然后能改;;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
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
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
【乙】上谓侍臣曰:“治国如治病,病虽愈,尤宜将护.倘遽自放纵,病复作,则不可救矣。
今中国幸安,四夷俱服,诚自古所希,然朕日慎一日,唯惧不终,故欲数闻卿辈谏争也。
”魏征曰:“内外治安,臣不以为喜,唯喜陛下居安思危耳。
”19、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4分)(1)傅说举.于版筑之间(任用,选拔)(2)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了解)(3)入则无法家拂.士(通“弼”,辅佐)(4)诚.自古所希(确实,实在。
)20、下列各组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2分)( A )A(1)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2)故.欲数闻卿辈谏争也B(1)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2)病复作.,则不可救矣C(1)国恒亡.(2)河曲智叟亡.以应D(1)出.则无敌国外患者(2)君谓计将安出.21、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6分)(1)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用这些办法使他的心惊动,使他的性格坚强起来,以不断增长才干。
(2)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这之后才知道因有忧患而得以生存,因沉迷安乐而衰亡。
(3)治国如治病,病虽愈,尤宜将护治理国家如同治病,病即使痊愈,还应当护理调养。
22、甲文探讨了造就人才和治理国家两个问题,论述了“生于忧患死于安乐”的道理;乙文表达的主要观点是居安思危。
(3分)六、阅读下面的文言文选段,完成23—26 题。
①鱼,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鱼而取熊掌者也。
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
生亦我所欲,所欲有甚于生者,故不为苟得也。
死亦我所恶,所恶有甚于死者,故患有所不避也。
如使人之所欲莫甚于生,则凡可以得生者何不用也?使人之所恶莫甚于死者,则凡可以避患者何不为也?由是则生而有不用也;由是则可以避患而有不为也。
是故所欲有甚于生者,所恶有甚于死者。
非独贤者有是心也,人皆有之,贤者能勿丧耳。
②一箪食,一豆羹,得之则生,弗得则死。
呼尔而与之,行道之人弗受;蹴尔而与之,乞人不屑也。
③万钟则不辨礼义而受之,万钟于我何加焉!为宫室之美,妻妾之奉,所识穷乏者得我欤?向为身死而不受,今为宫室之美为之;向为身死而不受,今为妻妾之奉为之;向为身死而不受,今为所识穷乏者得我而为之;是亦不可以已乎?此之谓失其本心。
23、下列加点词意义相同..的一项是(B)(2分)A.舍生而.取义者也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B.如使人之所欲莫甚于.生皆以美于.徐公C.行道之.人弗受是以谓之.“文”也D.万钟于我何加.焉牺牲玉帛,弗敢加.也24、分别选出下列文言句子翻译正确..的一项。
(共4分)(1)非独贤者有是心也,人皆有之,贤者能勿丧耳。
(C)(2分)A.不是贤德的人有这种想法,人人都有这种想法,(只不过)贤德的人有能力不丧失罢了。
B.非常独立且贤德的人有这种心态,人人都有这种心态,(只不过)贤德的人能够不丧失罢了。
C.不只是贤德的人有这种思想,人人都有这种思想,(只不过)贤德的人能够不丧失罢了。
(2)是亦不可以已乎?此之谓失其本心。
(B)(2分)A.这种(做法)不也已经可以了吗?这就叫做失去了(自己的)本意。
B.这种(做法)不也可以停止了吗?这就叫做丧失了(自己的)本性。
C.这种(做法)不也可以完成了吗?这就叫做改变了(自己的)心意。
25、分析第①段画线句子运用的论证方法及作用。
(3分)画线句子运用了比喻论证的方法,用“鱼"喻“生”,用“熊掌”喻“义”,通过类比,形象生动地提出了“舍生取义”这一论点。
26、孟子提出了“鱼和熊掌不可得兼”的问题和应当“舍生取义”的观点。
在当今社会,面对人生的各种考验,我们应如何处理好“合生取义”和“珍爱生命”的关系?请举例说明。
(3分)1)生命诚可贵,正义价更高。
在生与死的考验面前,我们应该舍生取义。
如刘胡兰,在敌人的铡刀面前,决不吐露党的秘密,用青春传承了舍生取义,用无畏谱写了英雄赞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