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体育课组织教学的基本方法

体育课组织教学的基本方法

体育课组织教学的基本方法
在体育教学过程中,教师、学生、教学内容三者往往相互作用,使教学过程成为了一个复杂的动态过程。

在这一过程中,为达到教师的“教”
和学生的“学”的和谐,处于主导地位的教师,需要选择一定的教学组织形式,才能顺利地实施教学,实现体育课的教学目标。

然而,教无定法,任何教学方法和组织形式都是根据一定的教学内容和教学对象而变化的。

因此,组织教学合理而周密是上好体育实践课的关键。

1、抓好体育课堂常规的组织教学。

体育课堂常规是规范体育课的必要条件,也是实施教学、完成教学任务的基础。

教师必须严格认真、坚持不懈地抓好体育课堂常规教育,努力形成纪律严明、精神振奋、团结活泼、积极上进的学习风气。

要形成良好的课堂常规,一是要让学生明确体育课的学习目的,让学生明确体
(二)根据教材特点组织教学。

1、挖掘教材趣味性。

趣味性、娱乐性是体育课的一大特点,教师要充分挖掘教材的趣味性因素,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对于一些枯燥的内容,教师要进行适当处理,如换名,把“老鹰抓小鸡”改成“母鸡爱小鸡”,把“抱球接力”改成“运送西瓜”等;换器具,在掷轻物练习中把“沙包”改成“羽毛球”,把“跳高竿”换成“橡皮筋”等。

2、同一教材不同组织。

体育技术的形成是循序渐进的,为保证学生掌握技术的全面性正确性,同一教材往往会在不同课次出现,而且重复练习的目的、难度、要求是不一致的。

学生喜变,相同的内容重复出现势必会降低他们学习的兴奋度。

因此,对于同一教材的重复练习,教师应改变教学组织的方法,同样是掷准,今天我叫它“打靶”,明天我叫它为
“打野鸭”;今天我用的掷准物体是“箩筐”,明天我改换成“汽球”,以在不断的变化中达到激趣的目的。

3、不同教材合理搭配。

目前小学体育实践课教学内容主要集中在田径(跑跳投)、小球类(篮排足等)、基本体操、攀爬悬垂类、民族民间乡土体育等几大类,不同的教材内容有其不同的特性和不同的学习价值。

一堂课上教材内容不可过多亦不能过于单一,要从学生能力形成的特点、促进健康生长发育等角度考虑,教材的搭配一般要做到动静结合,上下肢协调锻炼兼顾,柔韧与力量同步发展,体质与能力共同提高等要求。

(三)根据儿童生理和心理特征组织教学。

1、合理安排教学内容。

心理学研究发现,小学生注意力在课的前半部达到高峰,意志力在课的中后部达到高峰,情绪则在课的后半部达到高峰。

根据这一心理特征,教学中宜将新授知识或技术性强的复习内容安排在课的前半部分,利用注意力相对集中的时机提高学习效率;耐力性、对抗性练习内容宜安排在课的中后部,以锻炼学生的意志力;课的后半部分则可安排一些竞争性强的练习,既能满足学生的生理需求,又能满足学生的心理需要,还有利于对学生进行有效的思想品德教育。

2、灵活选择教学方法。

小学生具有“好奇、好动、好胜”等心理和行为特点,因此教学中教学手段要多样,教学形式要“新、奇、活”,多组织游戏和比赛,教学方法要创新,要敢于打破旧有教学组织形式,以增强教学的吸引力。

如课堂中进行队伍调动,如果传统的方法过于机械、死
板,教师可以在调动队伍时配以节奏感强的摇滚乐,或者把调动过程编成游戏或舞蹈等,既会使学生感到新奇,又会使教学活而不乱,提高教学效果。

3、发挥体态语言的作用。

体态语言是无声的语言,在教学过程中具有其它组织方法不可替代的作用。

首先教师要以身作则,身教重于言教,教师课堂上的精神面貌对学生是无声的教育和无言的要求。

其次要充分发挥“手势、眼神、口哨”等的作用,合理运用手势指挥、眼神暗示、口哨声音集中学生的注意力,调整学生的情绪,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在用好体态语言的同时,教师还要结合教学语言的运用,对学生多表扬、多鼓励,以激发学生的自信心,努力提高教学质量。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