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套话作文“套话”作文有这样几个特点,第一,题材总是选用历史文化(文学)名人;第二,文章结构表现为“穿靴戴帽三段论”,即用三段左右的历史文化名人的事迹为作文主体,再加上一个开头和一个结尾;第三,作文的主题总是局限在一个浅显的平面上而不做深入开拓。
也就是说,作文的材料熟烂、结构模式化和主题平面化构成了“套话作文”的三要素。
根据我们几年来阅卷的不完全统计,出现在这类“套话”作文中的历史文化名人,以屈原、陶渊明、苏轼为最多,可称为“套话”作文中的“三巨头”。
其他常见的还有庄子、项羽、司马迁、嵇康、王维、李白、杜甫、柳宗元、李商隐、陆游、李清照、曹雪芹。
不管你出的题涉及爱国主义还是环境保护,关怀底层大众还是建设精神文明,他们都可以用上述这些材料敷衍。
当然,我们指出“套话作文”的典型表现,并不意味只要使用了历史文化名人材料就一定是“套话作文”了。
阅卷者要根据上述三要素,对作文进行综合判断。
这种“套话作文”的坏作用是显而易见的。
第一,它使高考作文遴选考生的区分度受到严重影响,写作能力高的考生与写作能力低的学生得分趋近:第二,更为严重的是,“套话作文”背后的中学作文教学机制影响一代人的写作能力甚至思维能力的提高。
为了体现高考公平公正的原则,准确引导中学作文教学,我们从去年开始对“套话作文”的打分执行从严的政策。
一般情况下,这类“套话作文”最高分不超过50 分。
如果语言比较流畅,思路清晰,可打在43-44 分的基准分左右。
表达特别突出的,也可突破50 分,但不宜进入一类卷。
而表达能力较差的,也可打在40 分以下。
行走在消逝中(44-45)光阴似箭,岁月如梭,我们正行走在消逝中,积极、乐观,, ——题记“还记得年少时的梦吗?像一朵不凋零的花,, ”不知怎的,我每听到这首歌时,总会思绪万千,时间总是那样吝啬,不多给人一分一秒,就那样悄无声息地从人们指尖划过。
虽然我们正在这消逝中行走,但不必悲伤,保持好的心态,前方的道路将更明亮、宽敞。
我们行走在消逝中。
但童年的记忆一直存留在我们的脑海中。
虽然随着年龄的增长和思想的成熟,那些美丽的梦想、单纯的快乐似乎在一步步离我们远去,学习任务的繁重更是让我们无法再像孩时那样无拘无束的玩耍,但是在闲遐之余,慢慢回味童年时和小伙伴一起玩捉迷藏、老鹰捉小鸡,, 的游戏时,也能让我们的心在瞬间感到无比轻松、舒畅。
或许美好的童年的确已经消逝了,但行走在消逝中的我们仍可以保持那颗纯真的心,让快乐永远伴随我们左右。
社会行走在消逝中。
但一颗奉献的心,和谐的人际关系不会随时间消逝。
还记得2006 感动中国的英雄人物——丛飞吗?他把一生都投入到了慈善事业,他为了捐助贫困山区的孩子而公义演出400 余场,自己却过着检仆的生活。
丛飞用舞台构造了课堂,用歌声点亮了希望。
他的行动告诉了人们,即使社会正行走在消逝中,处于这个大社会的人们都应保持那份善良,那份助人为乐的精神,我们每一个人都应为构建和谐社会尽自己的一份力量。
国家行走在消逝中。
但科技的发达使我国在消逝中进步。
时间是在消逝,但我国的科学技术却没有随时间的消逝而退步,相反,它正在突飞猛进。
就在我国航天员杨利伟乘载着太空飞船飞上宇宙的一瞬间,标志着我国的科技又进步了,我国千年的“飞天”梦想终于实现了,就在这消逝中,我国却实现了一次跨越,这足以证明了,抱以积极、乐观的心态行走在消逝中,我们终将有所收获,相信我们民族会取得更辉煌的成就。
行走在消逝中,既有“流水落花春去也”的惆怅,也有“谁道人生无再少”的旷达,, 但不管怎样,请相信,只要我们保持积极、乐观的心态,美好的明天必将在前方不远处等待着我们!昨夜xx 凋碧树昨夜xx 凋碧树,独上高楼、望断天涯路。
题记是谁?是黄沙漫天,北风吹雁中骑驴高歌的歌者么?是以霓为线,以虹为钩的海上钓鳌客么?是遍访青山绿水、且歌且行的游者么?在那个烟花三月的时代,人们对你的期望是歌功颂德,取悦帝王换取高官厚禄;而你,偏偏要独上高楼,在朝要高力士脱靴磨墨,在野要放白鹿于青崖之间。
你傲然,“钟鼓馔玉不足贵,但愿长醉不复醒”。
于是你注定要孤独,“举杯邀明月,对饮成三人”。
xx是的,你的执傲使得原来你该有的高官厚禄都消逝了,然而你并没有因为这一消逝而一无所有,相反,当我们回望当朝,站在盛唐中间的不是帝王,而是你!二、xx是谁?是拣尽寒枝终不肯栖的寒鸦么?是举杯邀明月的饮者么?是穿越了十年生死痛苦一场的痴汉么?在那个“群星荟萃”的时代,人们对你的期望本是韬光养晦,游戏笔墨罢了,而你却偏偏选择竹枝芒鞋,踏遍天涯路,叹“大江东去,浪滔尽,千古风流人物”,感“人生到处之何似,恰似飞鸿踏雪泥”,你不为“蜗角虚名,蝇头微利”所动容,只愿“青山绿水泛秋浪”而超脱。
三、xx是谁?是为国民麻木,国家不前的彷徨吗?是为一代又一代有志青年的站起而高呼的呐喊者吗?是为不能为国家多做一件事而悲痛的伤心者吗?在那个医术落后,贫苦的年代,人们对你的期望本是留学深造,在医术上有超高造诣,而你却偏偏放弃美好的前途,执意回国,并弃医从文,为刘和珍君而呐喊,呼“忍看朋辈成新鬼”。
你的笔尖直刺向敌人的心脏。
是的,你义无反顾使你承受敌人泼来的污水,使你失去了光明前景,然你却在这消逝中得到了尊重,得到了国人的景仰,得到了民族的肯定。
六朝旧事随流水,但烟衰草凝绿。
这些行走在消逝中的伟人,在无尽的消逝中得到永生。
专家组评价:这份试卷把“套话作文”的格式做到了极致。
而且,里面的大量文字是抄袭的。
这样一篇作文,也有人给了49 分。
经人检举,我们在网上查对后,确定它为大部分抄袭卷,现给分数为22 分。
印发给诸位老师,作评分的样卷。
提醒大家注意辨别。
二、关于真情实感的文章邻窗靠墙(55 分)学习生活总在忙忙碌碌中度过一天又一天。
看似单调的生活,却时常充满着乐趣。
班级里热闹的事莫过于调换座位。
每次调换总能打破班里原有的平静。
有时候大组轮换,有时候个别调动,但总会有些人怨声载道,有些人欣喜若狂。
慢慢地我总结出了一个规律:坐在中间两大组的同学总不愿换成邻窗或者靠墙的位置。
因为那儿离黑板太远。
而每当我被换到邻窗或是靠墙的地方时,我心里总有说不出的快乐。
坐在靠窗的位置,光线是最充足的。
教室在四楼,楼下有一棵千年古松,枝头一直长到了窗口。
我总喜欢伸手去触摸它,当微风拂过,枝叶划过手心时痒痒的感觉很舒服。
下课后,教室里乱成一团,而我这儿却十分清静。
因为邻窗很少有人会来打挠。
我会趴在窗边,闭上双眼,让阳光抚摸。
那暖暖的阳光驱散了我身心的疲惫。
偶尔会有一只调皮的鸟儿顺着树枝飞进教室。
教室里顿时沸腾起来。
有些女生吓得躲到了桌子底下。
有些爱玩的男生则会用扫帚去打它。
可怜的小鸟只得惊慌失措地逃出窗外。
我看着它远去的身影,不禁笑了起来。
坐在靠墙的位置,虽然少了一些生机与活力。
但是墙可了我最大的依靠。
累了的时候就靠在墙上,仿佛一切烦恼都消失了。
我可以暂时不去思考,只求片刻的安心。
雪白的墙上留下了我的身温,是那么亲切与温暖。
邻窗靠墙的日子总在不停地轮换。
每当我被换到那儿时,脸上总有藏不住的笑容,同学们都很惊讶,他们怎么会明白我对它们的衷爱呢?人来到世上是来经历磨难的。
我不这么认为。
人来到世上是来感受世间的多姿多彩。
人的一生总在辛勤的工作,因此人应该学会忙中偷闲。
所谓生有所息,物有所止。
短暂的休息为的是换来更多的力量再次投入工作。
作为学生的我们,一刻不停地学习让我们精疲力尽。
如同一根紧绷的弦,一拨就断。
试着让自己放松调到适当的位置,一根有弹性的弦才能够凑出优美悦耳的旋律。
邻窗靠墙的日子是我学习之外的快乐之源。
“愿有所息”我对自己说。
看了看窗外,一道道明媚的阳光正照射进来打在了雪白的墙上,划出了一段段优美动听的青春乐章。
老xx 之思(55 分)子在xx 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
”岁月与流水“哗哗哗”的流淌,气势汹汹却又沉郁顿错。
然而记忆里已然发黄的瓜田里,那个我魂牵梦萦的老南瓜依旧不动声色的散发阵阵醇想。
儿时,借居三婶家,日子清苦却也无忧,小孩子孙对美味总是连一点招架之力都没的,于是心里最常挂念的便是三婶家瓜田里那个已经发黄的老南瓜。
心中暗暗祈盼了好些日子,才终于盼到三婶那句:“去把那瓜摘来吧。
”脸上咧开大大的笑意,连应声好都怕耽搁时间,便径直奔向瓜田。
怀抱着瓜,从乡间路上走回来的我,只觉得满心欢喜,倒是老南瓜的样子已经记不清,只记得炖烂后入口的触觉是软滑酥腻,冰甜清香。
那甜在心头,香在鼻间的滋味却是永远封存于记忆中了。
然而现在,再也没有吃到看到过老南瓜了。
那记忆中的醇香已随时间流逝。
极力想挽留,却挽留不下的便是流逝了吧,流逝出了伤感,流逝出了怅惘。
如同“落花有意随流水,流水无意逝落花”的无奈与凄婉。
这流逝,怎一个“恸”字了得?!然而,古人又说:“不蹇不流,不止不行。
”想来“逝去”并非一个完全消极的名词,在“消逝”之后,延伸出来的将是一个新纪元的生命勃发。
因为逢雨漏水的草屋渐渐消逝,才有巍峨城堡的坚不可摧;因为“笃笃”马蹄声的消逝,才有火车轰鸣而过的尖啸;因为野蛮斗争的消逝,才有和谐社会的新貌。
垂垂老矣的凤凰浴火涅磐,重生出新一代王者霸气。
也许消逝只是一种手段,为进步而生的手段。
消逝与进步,似轮转的日月,携手共舞曼妙的桑巴,而后成就天地宇宙之玄秘。
因其玄秘,仁者怅惘,智者旷达。
因其玄秘,吾以为倒不若怅惘其所逝,欢欣其所进,全宇宙之造化,全余心之所感。
我依然在路上走着,却已不是乡间路,怀抱的也已不是老南瓜,而是高速运转的笔记本,却依然闻到老南瓜的醇香。
原来,消逝的只是物质,留传的却是情意,而快乐的是悠远的文明。
梦里的明暗忧伤——铭记消逝的xx行走在消逝中,我们不该忘记那些古老,历史应该被铭记,为那一刻绚烂夺目的文明。
——题记梦里,湖边信步。
隐约听到你低低的呻吟,吟唱那只属于你的诗篇。
我猛然回头,却没有发现灯火阑珊处的你,四处张望,亦不能寻到那一处似铃般的落吟。
其实那条古弄,并不长。
其实那片树林,并不大。
其实那口老井,并不深。
只是童年的欢声笑语都和这片自然古朴融在了一起,只是还没有懵懂就已经和这里连成了一体。
只是每天清晨就连庸懒的雏猫都会争着惺忪的睡眼在那条清石板路上蹒跚前行,只是每当夏夜就连吵嚷的蝉儿也会静下心来听那林间的鸟鸣。
只是每当黎明推开那扇敦实的木门就会看到爷爷磨的豆浆,只是每当仲夏总有奶奶的蒲扇轻轻摇着送小孙女进入甜美的梦乡。
于是弄堂也就成了天然的屏障,连接却也隔离着喧闹与静谧。
于是树林也就成了美丽的避风港,如大隐于市的文人墨客,叫人得一处精神的寄托和归宿。
于是,弄堂,树林,井,老屋,人,成了一幅唯美的画面,一个世外的桃源。
在孙女还小的时候,她总以为,这里,会是她一辈子的乐园。
而“消逝”,于她,真的太过陌生了。
然而童年,只是懵懂的童年,该面对的,任谁都不能逃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