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生物化学名词解释

生物化学名词解释

1.提问:为什么中间分子都带磷酸基团?答案:①传递能量;②不能由生物膜渗漏出细胞。

2.提问:发酵不产生能量,其生物意义何在呢?答案:消耗糖酵解脱下的 H,保持细胞内的pH稳定。

3.糖酵解+三羧酸循环的效率:糖酵解 1G → 2ATP+2NADH+2H++2丙酮酸=2+2×3=8ATP三羧酸循环 2丙酮酸→ 30ATP+6CO2+4H2O38ATP储能效率=38 ×7.3/686= 42%比世界上任何一部热机的效率都高!提问:其余能量何处去?答案:以热量形式。

一部分维持体温,一部分散失。

4.提问:丙酮酸通过糖异生形成一个G,消耗多少个ATP能量?答案:6个ATP5.提问:其他多糖是如何产生的?答案:由磷酸戊糖途径提供各种单糖,由类似糖元合成途径合成。

6.研究表明反应的平衡常数≈1,但该反应始终能够持续向正反应进行,?答案:PPi水解消耗,平衡右移7.核苷酸的生物功能①合成核酸②是多种生物合成的活性中间物糖原合成,UDPG.磷脂合成,CDP-乙醇胺,CDP-二脂酰甘油。

③生物能量的载体ATP、GTP④腺苷酸是三种重要辅酶的组分(NAD、FAD、CoA)⑤信号分子cAMP、cGMP8.肽链合成后的“加工处理”:(1)切除甲硫氨酸(与起始符对应);(2)到位置后切除信号肽;(3)糖基化修饰(对于糖蛋白);(4) 多亚基、辅基缔合;9.肽链合成后的“加工处理”(1)细菌蛋白质的N-端为fMet,往往先被脱甲酰基酶催化水解除去N-端的甲酰基,然后在氨肽酶的作用下,再切去一个或多个N-端氨基酸.在真核生物中,N-端的Met常常在肽键的其他部分还未完全合成时就已经水解下来。

(2)某些蛋白质在合成过程中,在氨基末端额外生成 15~30个氨基酸组成的信号顺序(信号肽),用以指导合成的蛋白质去往细胞的固定部位。

最后,这些信号顺序将在特异的肽酶作用下除去。

(3)某些蛋白质的一些Ser、Thr及Tyr残基中的羟基,可通过酶促磷酸化作用,生成磷酸丝氨酸、磷酸苏氨酸及磷酸酪氨酸残基。

(4)mRNA中没有胱氨酸的密码子,二硫键是通过2个Cys的巯基氧化形成的。

(5)某些氨基酸的侧键要经过专一性的改变。

如胶原中的Pro和Lys的羟基化,又如在翻译完成后糖蛋白的Asp、Ser和Thr的侧链基团才与糖基相结合。

(6)有些新生多肽要在专一性蛋白酶水解去掉部分肽段后,才能转变成有功能的蛋白。

如前胰岛素转变为胰岛素,前胶原转变为胶原,蛋白酶原转变为蛋白酶等。

有些动物病毒的mRNA则先翻译成很长的多肽链,再水解成多个有功能的蛋白质分子。

很多哺乳动物蛋白质在细胞中生成时首先合成较大的前体,再从细胞运出。

(7)由多个肽链及其他辅助成分(如脂类、核酸、血红素等)构成的蛋白,在多肽链合成后,还需经过多肽键之间以及多肽键与辅助成分之间的缔合过程,才能形成有活性的蛋白质。

10.目前已经知道有四种DNA修复系统:光复活光:复活机制是可见光激活了光复活酶,使之能分解由于紫外线照射而产生的嘧啶二体。

切除修复:复制前的修复暗修复(不需要光照)重组修复:复制同时的修复诱导修复:为了生存——变名词解释:1.蔗糖酶:将蔗糖水解成D-葡萄糖和D-果糖。

2.乳糖酶:β-半乳糖苷酶的一种,能将乳糖水解为D-葡萄糖和D-半乳糖。

3.麦芽糖酶:将麦芽糖水解成D-葡萄糖。

4.α-淀粉酶:内切酶。

以随机方式水解α-1,4-糖苷键,能将淀粉切断成分子量较小的糊精。

5.β-淀粉酶:仅作用于链的末端单位。

从淀粉链的非还原性末端开始,每次切下2个葡萄糖单位-麦芽糖。

6.葡萄糖淀粉酶:外切酶,能够将淀粉链端基葡萄糖水解下来。

最终可以将淀粉完全水解成葡萄糖。

7.α-1,6-糖苷酶:水解α-1,6-糖苷键的淀粉酶。

8.糖酵解:葡萄糖 →丙酮酸。

此反应过程一般在无氧条件下进行,又称为无氧分解。

9.三羧酸循环:丙酮酸→ CO 2 + H 2O 。

由于此氧化过程是通过柠檬酸等几种羧酸的循环反应来完成的,通常称为三羧酸循环或柠檬酸循环。

由于分子氧是此系列反应的最终受氢体,所以又称为有氧分解。

10.激酶:催化ATP 分子的磷酸基转移到底物上的酶称激酶,一般需要Mg 2+或Mn 2+作为辅因子。

11.已糖激酶:专一性不强,可催化Glc 、Fru 、Man (甘露糖)磷酸化。

己糖激酶是酵解途径中第一个调节酶,被产物G-6-P 强烈别构抑制。

12.葡萄糖激酶:对Glc 有专一活性,存在于肝脏中,不被G-6-P 抑制。

Glc 激酶是一个诱导酶,由胰岛素促使合成.13. EMP 总反应式:1葡萄糖+2Pi+2ADP+2NAD +→2丙酮酸+2ATP+2NADH+2H++2H2O14.糖酵解:1葡萄糖分解产生2丙酮酸,并伴随ATP 生成的过程。

(细胞质)15.三羧酸循环:丙酮酸氧化脱羧产物乙酰CoA 与草酰乙酸(三羧酸循环中与乙酰CoA 结合点)结合生成柠檬酸进入循环。

在循环过程中,乙酰CoA 被氧化成 H2O 和CO2,并释放出大量能量。

13425678916.糖异生作用:许多非糖物质如甘油、丙酮酸、乳酸以及某些氨基酸等能在肝脏中转变为糖原,称糖异生作用。

17.脱氢:脂酰CoA在脂酰CoA脱氢酶的催化下,在α-和β-碳原子上各脱去一个氢原子,生成反式α,β-烯脂酰CoA,氢受体是FAD。

18.水化:在烯脂酰CoA水合酶催化下,α,β-烯脂酰CoA水化,生成L(+)-β-羟脂酰CoA。

19.再脱氢:β-羟脂酰CoA在脱氢酶催化下,脱氢生成β-酮脂酰CoA。

反应的氢受体为NAD+。

此脱氢酶具有立体专一性,只催化L(+)-β-羟脂酰CoA的脱氢。

20.硫解:在β-酮脂酰CoA硫解酶催化下,β-酮脂酰CoA与CoA作用,生成1分子乙酰CoA和1分子比原来少两个碳原子的脂酰CoA。

少了两个碳原子的脂酰CoA ,可以重复上述反应过程,一直到完全分解成乙酰CoA。

脂肪酸通过β-氧化生成的乙酰CoA,一部分用来合成新的脂肪酸和其它生物分子,大部分则进入三羧酸循环完全氧化。

21.乙酰CoA羧化酶:(辅酶是生物素)为别构酶,是脂肪酸合成的限速酶,柠檬酸可激活此酶,脂肪酸可抑制此酶。

需要Mn2+。

22.酮氨基酸:Leu、Lys。

在分解过程中转变为乙酰乙酰CoA,后者在动物肝脏中可生成乙酰乙酸和β-羟丁酸,因此这2种aa.称生酮aa.23.生糖氨基酸:凡能生成丙酮酸、α-酮戊二酸、琥珀酸、延胡索酸、草酰乙酸的aa.都称为生糖aa,它们都能生成Glc。

24.L-氨基酸氧化酶:辅基为FAD或FMN。

在体内分布不普遍,而且最适pH为10,在正常生理条件下活力极低,作用不大。

25.D-氨基酸氧化酶:辅基为FAD。

体内分布于肝、肾细胞内,活力也强。

但体内D-氨基酸不多,故作用也不大。

26.L-谷氨酸脱氢酶:辅酶为NAD+或NANP+,主要催化Glu的脱氨,最适pH近中性,分布广,活力强。

27.氨中毒的机理:脑细胞的线粒体可将氨与α-酮戊二酸作用生成Glu,大量消耗α-酮戊二酸,影响TCA,同时大量消耗NADH,产生肝昏迷。

28.非共生固氮菌: 在土壤和水中能独立地固定分子氮的微生物.29.共生固氮菌:要与高等植物共生才能起固氮作用的微生物 (如与豆科植物共生的根瘤菌).30.铁硫蛋白(Fe-S):是一种与电子传递有关的蛋白质,它与NADH31.辅酶Q (泛醌):它是电子传递链中唯一的非蛋白电子载体。

为一种脂溶性醌类化合物。

Q (醌型结构) 很容易接受电子和质子,还原成QH2(还原型);QH2也容易给出电子和质子,重新氧化成Q。

因此,它在线粒体呼吸链中作为电子和质子的传递体。

32.复制子:基因组能独立进行复制的单位,每个复制子都含有一个复制起点。

33.端粒:是真核细胞染色体末端的特殊结构.人端粒是由6个碱基重复序列(TTAGGG)和结合蛋白组成。

端粒有重要的生物学功能,可稳定染色体的功能,防止染色体DNA降解、末端融合,保护染色体结构基因,调节正常细胞生长。

34.端粒酶:是使端粒延伸的反转录DNA合成酶。

是个由RNA和蛋白质组成的核糖核酸-蛋白复合物。

35.基因工程:又称为遗传工程,即用人工的方法改组基因,从而培育新型生物品种。

36.PCR(聚合酶链式反应):是体外模拟DNA复制过程的核心扩增技术,即无细胞分子克隆技术。

37.反转录酶:以4种dNTP为底物能生成与病毒RNA碱基序列互补的DNA。

催化遗传信息从RNA流向DNA,转录作用相反,故称为反转录酶或逆转录酶;含有逆转录酶的病毒称为逆转录病毒。

38.启动子:DNA(模板)链上负责转录启动的;具有特定的核苷酸顺序并形成某种特殊的二级结构;能被RNA聚合酶识别结合的区域。

39.中心法则:生物的遗传信息从 DNA传递给mRNA的过程称为转录。

根据mRNA 链上的遗传信息合成蛋白质的过程,被称为翻译和表达。

1958年Crick将生物遗传信息的这种传递方式称为中心法则。

40.mRNA结合部位:大小亚基之间存在一条细沟,用于接纳mRNA.小亚基的16S rRNA可以与mRNA相互作用,从而参与mRNA与核糖体的结合。

41.tRNA结合部位:有2个氨酰基部位(A位)——氨酰tRNA的结合部位;肽基部位(P位)——正在延长的多肽基tRNA的结合部位;42.催化肽键形成的部位:称为肽基转移酶,又叫转肽酶。

位于大亚基上。

1992年发现该活性是由23S rRNA提供的。

43.脂肪酸的氧化:是从羧基端β-碳原子开始,每次分解出一个二碳片断。

44.酮血症:因为糖代谢减少,可与乙酰CoA缩合生成柠檬酸的草酰乙酸减少,更减少了酮体的去路,于是酮体积累与体内形成了酮血症。

45.生酮氨基酸:Leu、Lys。

在分解过程中转变为乙酰乙酰CoA,后者在动物肝脏中可生成乙酰乙酸和β-羟丁酸,因此这2种aa.称生酮aa.46.生糖氨基酸:凡能生成丙酮酸、α-酮戊二酸、琥珀酸、延胡索酸、草酰乙酸的aa.都称为生糖aa,它们都能生成Glc。

47.转氨基作用:是α-氨基酸和α-酮酸之间氨基转移作用,结果是原来的 a.a 生成相应的酮酸,而原来的酮酸生成相应的氨基酸。

48..固氮作用:某些微生物和藻类将分子状态的氮转化成氨的过程称为固氮作用.49.非共生固氮菌:在土壤和水中能独立地固定分子氮的微生物.50.共生固氮菌:要与高等植物共生才能起固氮作用的微生物 (如与豆科植物共生的根瘤菌).51.直接脱羧作用:氧化代谢的中间产物羧酸在脱羧酶的催化下,直接从分子中脱去羧基。

52.氧化脱羧作用:氧化代谢中产生的有机羧酸(主要是酮酸)在氧化脱羧酶系的催化下,在脱羧的同时,也发生氧化(脱氢)作用。

53.呼吸链电子传递抑制剂:是能够专一阻断呼吸链中某些部位电子传递的物质和化学药品。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