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草原》案例分析

《草原》案例分析

《草原》案例分析
《草原》是我国著名作家老舍先生的作品。

他把自己第一次见到草原的真情实感告诉读者。

向我们介绍了草原的天美、地美、生活在草原上的人民热情好客,歌颂了民族大团结。

学习课文,就是要让学生通过扎实有效的课前预习理解这些美,并感受到美的教育。

1、基础知识训练扎实:
今天,老师在生字词教学环节的处理上,抓住生字词的音、形、义,通听说、读、写等方式,简洁利落却又扎实有效:
师:同学们在课前已经对《草原》的生字词进行了预习,现在检查。

(让学生自由拼读生字1遍、指名读生字、齐认读生字、开火车给生字组词)
师:洒脱的反义词是——
生:“拘束”
师:理解“渲染”和“勾勒”
师:通过图片的对比来理解。

师:看来大家预习很到位,都能读准生字词了,现在读出词语的韵味。

师:掌握了生字新词的读音,我们可以开始读课文了,请大家自由读课文,划出描写草原美得句子,圈出重点词,并写下自己感受。

学生自读课文。

小组讨论。

生:“在天底下,一碧千里,而并不茫茫。

”?
生:“羊群一会儿上了小丘,一会儿……走在哪里都像给草原绣上了白色的大花。

”。

生:那些小丘的线条是那么柔美……轻轻流入云际。

生:“翠色欲流”写出了草原的绿、草原的美。

……
(反思:从这一教学环节上看,老师“先学后教”“先生后师”的教学思想已经贯穿其中,注重学生的自主学习,自由探索的学习能力、思维习惯的培养。

创设情境,形成问题,带领学生走入课堂。

围绕提出的问题,引导学生参与课堂教学活动,促使学生积极进行自我探究。

课堂教学时,体现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教师可用适当的手段对学生思路进行引导。

利用“诱思导学”为后面的教学过程做好准备,在实施的过程中教师的引导下要顾及所有的学生,给每个同学机会,让全体学生形成积极参与课程的局面。

针对有的学生不愿主动参与的情况,教师要积极引导,培养他们的参与意识。

二是只有敢于质疑,敢于实践的学生才是在自主学习的活动中真正有收获的人。


2、让收获内化提升
师:回答得很正确。

小丘线条柔美是因为坡度小,高低相差不大。

羊群在小丘上“上上下下”,真像给无边的绿毯绣上了白色大花。

老舍先生用了比喻句,描绘出羊群的静态美与动态美。

使宁静的草原显现出了勃勃生机。

你们看着彩图,向老舍先生学习,想象一下羊群在草原上的美,用比喻句来描述。

生:羊群一会儿上了小丘,一会儿又下来,像在无边的绿毯上撒上了一把把白色的珍珠。

生:羊群一会儿上了小丘,一会儿又下来,像在蔚蓝的大海上扬起了点点白帆。

生:羊群一会儿上了小丘,一会儿又下来,像在蔚蓝的天空上飘着几朵盛开的白莲花。

师:啊!你们比喻得都很恰当。

是真的理解了课文。

这美景怎不令人心旷神怡,此时此刻老舍先生又有什么感受?他是怎样表达的?
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反思:教师让学生学会举一反三,通过仿写句子,学会句式,从学生收获总结来看,课堂的达成度很高,更可贵的是这些收获在感性的基础上都已经内化成他们的知识了。

)。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