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学第一章:绪论一.文化的界定1.文化问题的提出:文化问题的提出是人类对自身的一种重新认识和发现,是人这一主体,关于对人与人、人与动物、人与环境、人与传统,人与历史、人与创造等各种具体或抽象问题的思考。
(1)文化决定了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所有问题都由不同时期、不同社会、不同民族、不同国家的不同文化决定。
(2)文化决定了人与动物之间的关系。
(3)人是环境的动物:今天的文化就是怎样改造环境、适应环境,使环境与人类和谐相处、长久共存。
(4)传统决定着每一个人的行为规范、价值观念和道德伦理:传统是每一个文化类型得以延续的精华,没有传统的文化,就如同躯体失去了灵魂。
(5)人类是历史演化的产物:人类创造了历史,历史的演化进程改变了人类自身,人类伴随着社会演化发展而成长成熟。
(6)文化属于人类的创造:人类的发展就是文化创造的发展,人类的进步就是文化创造的进步。
没有创造就没有文化发展的生命力。
文化发展停止了,人类发展的进程也就停止了。
2.文化的定义:①.文化定义的主要观点:1.现象描述性定义:较为常用,特点:将文化内容进行罗列,因此非常具体,使一般人都易于理解文化内容都包括哪些方面和具体由什么组成。
2.社会反推性定义:特点:用人类的现有文明去比照历史上的存在形态,说明不同时期拥有不同的文明或文化,让人们透过不同时代的文化形态,理解文化是随着时代的发展进步而向前推进的。
3.价值认定性定义:特点:从文化的意义、功用等方面出发对文化进行界定。
4.结构分析性定义:特点:认为文化是一种具有特殊结构的体系,每一个具体的文化内容都是这一体系中的有机组成部分,文化不仅是表象,可能存在深层的意义或价值。
5.行为取义性定义:特点:强调文化的行为性和动力性,把文化视为一种具有动力特色的行为方式或生活方式。
(这种定义表面仅关注生活方面,但实际上是文化被创造和被传承的最深层或最根本的原因所在。
)6.历史探源性定义:特点:把文化放到历史发展的层面上去认识,强调文化的群体性和群体赖以生存下去的知识。
(历史或生活,尤其是其中形成的习惯性的行为方式,成为维护群体生活方式的必要条件,也是延续相同生活方式或创造新的文化生活的必要条件。
)7.主体立意性定义:特点:强调人这一主体在文化中的特殊作用和本质意义。
②.其它定义:1.训诂学定义的方法:对文化一词进行词义和语义学解释,目的是为了从历史角度来说明文化的性质。
这种方法的优点在于从历史来源理解文化的含义,有一定的普遍性。
其缺陷在于往往失之于泛泛而论,不能对文化的具体特征、文化的实际形态做出严格划分。
2 .学科性定义的方法:不同学科的文化定义与不同民族的文化定义,这些定义虽然大多数并不是专门适用于某一学科的,但是受学科视阈的限制,仍然有一定的针对性。
3.比较文化学的定义或跨学科、跨民族的文化定义:即跨越不同民族与学科,结合不同方法,来确定文化的定义。
这里指的是跨越通常的学科界限,从不同的民族的角度来研究文化。
③.文化的定义可归纳为六类:(1)记述的定义;(2)历史的定义;(3)规范的定义;(4)心理的定义;(5)结构的定义;(6)发生的定义。
延伸:关于分类问题的思考:第一种观点:认为文化是人类所创造的一切物质与精神产物的总和,这是对文化的基础层次也是总体性的理解,这种理解在各个民族中都是肯定的。
第二种观点:从主体活动角度,对文化的核心即它的决定性因素予以观念性的阐释。
第三种观点:认为心理学与文化研究有关联,大多数人对这一观点并不太熟悉,主要以精神分析学家弗洛伊德为代表。
第四种观点:把一个民族的文化看成是民族自我认证的产物,文化的构成是结构性的,这种观点的代表加拿大学者、著名文学理论家弗莱,他的文化观体现了结构主义思想。
(文化结构可以分为不同层次。
首先是基础层次,这就是衣食住行和风俗习惯,也包括男婚女嫁、言谈方式等。
其次是中间层次,这是政治、经济、宗教、社会制度及上层建筑,这些成分决定了意识形态。
这个层次就是所谓的传统文化,它是由历史所形成的。
最后一个也即最高级的层次,是民族的创造力的表现,特别是文学和艺术。
这是很具有民族特性的产物。
)第五种观点:是卡西列的符号论,即从文化的工具特性方面来认识它,卡西列认为这种工具是符号。
(简化式的文化表达方式:民族精神与思维模式——语言符号系统——社会生产和个体行为方式这其实是三种不同层次的结构,第一个层次是民族精神与思维方式,属于意识形态层次,它是人类精神活动的主要构成,可以说是文化的内在要求,是文化的心理与意识层次。
当然,这种文化层次不是凭空形成的,是在人与自然,人与社会的实践中形成的。
第二个层次是人类活动的语言和社会关系,属于社会生活层次。
第三层次是社会生产与个体行为方式,是人类活动的最基本层次。
3.文化的定义:所谓文化,就是人类在存在过程中为了维护人类有序的生存和持续的发展所创造出来的关于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人之间的各种关系的有形无形的成果。
(理解:1.文化是由人类这一主体创造并享用的;2.文化是人类为了自身有序生存和持续发展而创造的;3.文化是关于人与自然、人与社会和人与人之间的各种物质与非物质的器物、制度、思想、观念、道德、伦理等关系;4.文化作为人类这一主体与存在物之间爱你的关系,既有和谐的,也有矛盾的;既有物质的,也有精神的;既有有形的,也有无形的;既有制度的,也有观念形态的;5.文化强调的是形成过程中所取得的成果,既有历史的也有今天不再适用或消失了的,也包括今天还存在的或正在服务于人类的文化成果;6.文化具有累积性可以不断累加,在发展中不断进步,促使社会有低级形态向高级形态,由初级阶段向高级阶段不断迈进;7.文化还具有加速独特性,促使社会获得越来越快的发展。
)二.文化学释义1.综合性定义:文化学史研究人类文化现象及其发展规律的综合性人文社会科学。
2.研究对象:文化学以一切文化现象、文化行为、文化体系以及文化产生和发展演变的规律为研究对象。
它从总体上研究人类的智慧和实践在人类的活动方式(包括思维方式和行为方式)上的表现以及发展规律(理解:1.从文化系统整体的共时态来看, 文化学主要研究文化的本质、属性、结构、功能、类型等问题。
2.从文化系统整体的历时态来看,文化学主要研究文化的起源、积累、传播、变迁和发展的一般动因和规律。
)文化学是通过研究文化系统的起源、本质、结构、功能、类型、传播与变迁,从而揭示文化的创造和发展规律。
3.研究目的:1.开展文化学研究是为了推动文化科学的发展,促进中国文化学理论和文化学科的建设。
2.开展文化学研究是为了帮助人们正确了解文化发展的规律,自觉促进我国文化事业与产业的发展。
3.开展文化学研究是为了帮助人们正确了解文化的有序发展与政治、经济发展和变革之间的特殊关系,增强建设新文化、新政治和新经济的信心和决心。
4.开展文化学研究是为了帮助人们建立正确的文化价值观,以宽容现实生活中各种不同文化类型的存在。
5.开展文化学研究是为了帮助人们深刻认识文化是人类创造的独特财富、具有不可再生性的特征,增强人们珍惜每一种文化类型、更好地保护文化遗产的使命感和责任感。
4.研究范围:物质文化、行为文化、制度文化和精神文化等与人类和人类社会的生存、发展有着密切联系的方方面面。
5.研究方法:1.调查法:又称田野调查或实地考察法,即在文化学研究中,进行直接的观察并获取资料进行研究的方法,也是文化人类学家最为重视的一种研究方法。
田野调查最主要的是观察被调查对象的生活,因此必须注意观察的客观性、全面性、深刻性、内在性、本质性。
2.文献法:通过查阅有关书籍、报刊、资料、手稿以及其他记载进行文化学研究的方法。
3.比较法:将一个民族或国家及以上区域的文化素材、文化现象,在不同层次上、不同范围内进行比较、概括、分类的研究方法。
第二章.文化学的形成与发展一.人类学的兴起1.人类学产生的原因:一、文艺复兴运动之后,人们用理性思考问题的科学代替了中世纪占绝对主导的神学,文艺复兴后人类文化创造进入了一个加速度的时代;二、地理大发现导致人们对不同人种、不同文化的认识水平的提高,从而最终形成了对人、对文化及其进化发展的思考;三、欧美等一些国家实行海外殖民主义以及国内经济、政治、社会发展的需要。
2.人类学的构成:体质人类学、考古人类学、民族志(人种志)、文化人类学、应用人类学。
二.文化人类学的发展1.涵义:当代人类学中最具影响的学科,是人类学的主要分支。
它主要研究人类创造的并由社会传承下来的技术、经济、社会结构、政治、法律、习惯、道德、宗教、艺术等内容,即以与人相关的所有对象和人类创造的文化为研究对象。
2.文化人类学的中心任务:解释人类群体文化行为的相同处和相异处,描述不同文化的特征和稳定、变化、发展的不同过程。
三.文化学1.产生:文化学是文化人类学进一步发展演化的产物。
(文化学与文化人类学的区别:①.二者不仅名称有差异,研究内容也同样存在差异。
文化人类学是通过人所创造的文化去研究人类本身;文化学是通过文化现象来探讨文化的起源、演变、传播、结构、功能、本质,文化的共性与个性、特殊规律与一般规律等问题。
②.从演变序列来看:人类学→文化人类学→文化学。
)2.特性:①.整体性:1.作为一种综合性理论学科的整体性;2.最实际表现是其研究内容和范围涵盖之大,包括不同民族文化研究,也可以把不同学科的研究结合起来。
②.跨越性:1.指跨越民族文化的、文化类型的界限。
2.文化学是跨学科的。
③.典型性:文化学研究的文化类型是具有代表性或典型性的,这种典型性可以用黑格尔学说关于普遍性与特殊性,个性与共性的统一说明。
作为一种代表性,各民族的差异也是存在的,这种差异并不是对立,更不是对抗。
④.通约性:文化之间能不能达到相互理解、相互交流,首先取决于不同民族之间文字和语言是否可以相互翻译与交流(后现代主义理论家认为文化具有不通约性,对与理性相关的语言、思维的同一性予以否定,这就等于把不同民族的思维与语言的同一性否定了。
这种否定与历史上的种种文化不可通约论不同,以前的反对者聚集在理性的旗帜之下,后现代主义理论家却具有反理性的性质。
后现代主义者的目的并不是真的要完全否定翻译。
因为翻译本身无法否定,就像无法否定写作、研究等具体行为一样,这是社会需要所形成的,不以个人意志为转移。
后现代主义者的目的在于否定理性中心,但是在其特有的思维方式下,却走向了全盘否定。
)3.文化学派别:①.进化学派:理论核心:是文化进化论,试图用进化论的观点来说明人类的文化起源和发展。
哲学思想基础孔德的实证主义和斯宾塞的社会有机论。
(达尔文)②.传播学派:理论核心:认为传播是历史发展过程的主要内容,全部人类文化史归根结底是文化传播、借用的历史。
(F.格雷布纳【德】)③.美国历史学派:哲学思想基础:实证主义和经验主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