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基础教育的目标定位

基础教育的目标定位

基础教育的目标定位:我们看到的实情是,知识的授受作为教育的中心已成为一个非常基本和普遍的现象。

知识的授受占据了教育的绝大部分的时空,消耗着教师和学生的大量时间、精力。

这种单纯的知识教学很容易发展成为灌输一记忆式的教学。

而这是造成现行教育诸多问题的一个直接原因。

基础教育的对象是儿童和青少年,是还未成年的学生。

基础教育给予每个人最初的生活体验。

在这个时期的学生大部分的时间是在学校里度过的,学校生活是他们一生中一个极为丰富、极为重要的时期。

基础教育中比知识授受更重要的是让儿童和青少年身心健康发展,让他们有健康的体质、正常的智力、正确的审美观以及丰富的情感,这是对生命最起码的尊重。

我们有充分的理由确信,授受知识是有价值的,但我们有更多的理由确信,在基础教育中还有远比知识授受更值得关注的事。

基础教育到底应该培养什么,是人才还是公民? 人才并不是基础教育的培养目标。

但是在实践中这个问题却显得很模糊,少数尖子生的选拔与培养成了学校的全部工作,基础教育被办成了单纯的升学预备教育。

为青少年儿童成为具有良好素质、健康人格的合格公民打下基础,它是教育的第一层次。

而专业教育、职业教育则是教育的第二层次。

培养具有良好素质、健康人格的合格公民,是基础教育的底线,以此为目标的教育评价,是基础教育的底线评价。

首先,培养人才的倾向违背了基础教育的基础性和全面性。

其次,培养人才的倾向违背了基础教育的公平性。

人应该是先成人再成才,换言之,基础教育要先教会学生成人才切合基础教育中“基础”二字之义。

基础教育应该教会学生怎么做人,做一个认同社会,又能被社会所认可的人。

这实际上就是培养合格公民的过程。

我们的学生就象是工厂流水线上生产出的标准产品,预先制定了产品的质量标准,然后按规格统一生产。

于是我们的学生也就分为了两种:学业成绩好的和学业成绩差的,成绩好的是合格产品,成绩差的属于淘汰的次品。

这就是统一发展带来的恶果。

由于先天的、环境的、人为的种种原因,各个学生的智力、专长不是处在一个水平线上的。

每个生命都是独一无二的,消灭差异是不必要的也是不可能的。

相反,应该把差异看成是人的个性形成和完善的内在资源去开发。

基础教育应该是多元发展的,应该让各种类型的学生都得到尽可能大的发展。

这也要求基础教育评价应该将学生的发展看成是个别化的和差异性的。

今天的基础教育评价不仅要评价学生各个领域的发展状况,评价学生的全面发展,而且要发现并尊重学生之间的差异,要善于并乐于识别学生独特的智力强项和弱项,为对学生的因材施教提供支持。

农村基础教育隶属于整个国家的基础教育,它与城市基础教育一样都具有基础教育的内在规定性,具体表现在:一是基础性,即要满足每个适龄青少年的“基本学习需要”——“包括基本的学习手段(如读、写、口头表达、演算和问题解决)和基本的学习内容(如知识、技能、价值观念和态度)。

这些内容和手段是人们为能生存下去、充分发展自己的能力、有尊严地生活和工作、充分参与发展、改善自己的生活质量、做出有见识的决策并,能继续学习所需要的。

”二是普及性,即不论城市还是农村,不论处于社会哪个阶层、群体的适龄青少年.都有机会接受这样的教育。

三是全面性,即培养每个适龄青少年在德、智、体、美、劳等诸方面全面发展。

无论是农村基础教育还是城市基础教育.我国基础教育的培养目标总的只有一个,即培养社会主义社会的合格公民。

农村基础教育当然也不例外。

有远见的教育家提出,未来学校的教育必须培养智力发展的人。

为了达到这一目的,教育必须把注意力集中在人的发展上,而不是在知识的传授上。

学校要注意进行解决问题的训练,学习有效地解决问题。

只有通过对实际问题进行分析研究,进行实验和尝试,得出恰当的答案,才能学到。

在学习解决问题的过程中,解决问题的方法远比解决问题应具备的知识重要。

在研究未来的课程中,学生不是靠记忆来学习,而是靠通晓来学习;不是被动地接受知识,而是主动的追求知识;不是依靠老师的指导经验,而是靠学生的首创精神;不是依靠传统的教科书,而是利用各种知识的媒介。

我国最新的教育方针教育的目的有两个:一是为了培养能够在未来社会生存与发展的人,二是为了培养能够继续学习的人。

教育目的赋予学生生存能力与学习能力。

“学习能力”包括两个方面:一是自学能力,二是应试能力。

只有具备自学能力的学生,才能在未来社会发展;只有具备应试能力的人,也才能继续学习和完成学业走向社会获得工作职位的机会。

理想的学校是个什么样子?应该有琅琅的读书声。

还有呢?要有响亮的歌声和学生爽朗的笑声。

理想中的教师是个什么样子?应该有堪为世范的师德。

还有呢?在他的课堂上,能看到学生始终专注的神情。

在全面实施素质教育,推进城乡教育均衡发展,办人民满意的学校的目标下,很有必要回到学校教育的原点上思考:“办什么样的学校,怎样办好学校;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这两个根本问题。

一、办什么样的学校?办什么样的学校,这是每位校长必须思考的问题。

作为农村学校更是如此,在城乡二元社会结构的前提下,各级政府在对学校教育投资建设等资源性配置方面,一直存在着“重城市、轻农村”的倾向,使得城市和农村学校的教育极不均衡。

目前,一所农村学校、一所县城学校、一所省城学校,无论是校舍建设、资源配置,还是师资力量的差别都是及其明显的,教学质量的差距当然是更加明显。

那么,农村学校要完全走城市学校的道路是很难行得通的。

城市学校的优质资源、优秀教师、优质生源,形成优秀的教育质量,吸引了大批农村学生涌入县城,县城学生涌向大城市“寻租优质教育”。

农村学校处境尴尬,一方面基础薄弱,教学质量不高;另一方面好不容易培养的优秀学生却成了城市学校的优质生源。

择校现象在“不要输在起跑线上”的口号煽动之下愈演愈烈。

那么农村学校的发展出路在哪里?在此情境下,思考办什么样的学校显得由为必要和迫切。

现实发展要求校长要有明确的办学理念,将学生成才、教师成功、学校发展理念变为学校的精神力量,引导师生精神成长。

让学校成为师生收获幸福的地方,学生对学校充满喜爱之情。

因此,只要发扬学校自身的优势资源,创办特色学校,让每位学生的个性潜能得以激发,让每位老师体味成功,这将是所成功的学校,人民满意的学校。

这样,也就避免了学校如近亲繁殖般,百校一面似曾相识,没有个性特色的问题。

学校特色的实质,核心是文化。

农村学校更应是一个地方文化素养最高之所在,有浓厚的读书气氛、学习气氛,从而营造良好的育人氛围。

学生一进校门,到处都能感受到人文文化的熏陶;学生一出校门,对学习充满了想念。

学校成为师生成长的精神家园,成了师生收获幸福的地方。

这样的学校、这样的老师,学生一生都会想念。

二、怎样办好学校?那么农村学校的发展出路在哪里?在此情境下,思考办什么样的学校显得由为必要和迫切。

现实发展要求校长要有明确的办学理念,将学生成才、教师成功、学校发展理念变为学校的精神力量,引导师生精神成长。

让学校成为师生收获幸福的地方,学生对学校充满喜爱之情。

因此,只要发扬学校自身的优势资源,创办特色学校,让每位学生的个性潜能得以激发,让每位老师体味成功,这将是所成功的学校,人民满意的学校。

这样,也就避免了学校如近亲繁殖般,百校一面似曾相识,没有个性特色的问题。

学校特色的实质,核心是文化。

农村学校更应是一个地方文化素养最高之所在,有浓厚的读书气氛、学习气氛,从而营造良好的育人氛围。

学生一进校门,到处都能感受到人文文化的熏陶;学生一出校门,对学习充满了想念。

学校成为师生成长的精神家园,成了师生收获幸福的地方。

这样的学校、这样的老师,学生一生都会想念。

营造书香校园,创建学习型学校是建设特色学校的基础。

农村学校师资力量整体薄弱。

教师不学习,仅靠原来的“剩饭”,无论如何引不起学生的“食欲”。

教师只有不断地学习,不只是学习本专业的主体性知识,更要学习以往不够重视的教育学、心理学、哲学等支撑性知识,并在教育教学实践中学习总结实践性知识。

在校长的引导下,学生具有书生气,教师具有书卷气,校园充满书香气,整个校园飘溢着浓浓的书香。

在这样的氛围下,学生怎能不喜好学习读书呢?尤其在当下功利性读书风气的影响下,读书漫画化、视频化、快餐化。

据调查,许多学生根本未读过《三国演义》、《西游记》等名著,所了解的大都是从电视剧、动画片中得知。

这种阅读理解的快餐化,显得浅薄、幼稚,方便面、汉堡包、肯德基偶尔吃一回无妨,经常吃反而会营养不良。

读书也一样,书本阅读的高峰体验唯有从书中才能体验。

让教师与书为伴,才能提升教师的素质。

唯有教师爱读书,学生才会喜读书。

目前学校最大的弊病是:教师不读书,教学生读书;教学生作文,自己却不著一字。

怪不得学生读了十多年书,上了几千堂语文课,语文依然不能过关。

其次,向成功的学校学习,并且将其本土化,创造性地运用。

各种新的办学理念,让人眼花缭乱,引进的几乎是完全照搬,缺乏的是融会贯通和因地制宜,各种新理论理念的术语张嘴就是,但实际操作依然照旧,新瓶装旧酒,缺乏具体实践,理论的掌握和实践的层面未能很好的结合起来。

有先进的办学理念、办学思想,具有方向感,又能热爱学习,热爱教育,作为当代校长必备的条件,这还不够。

学校教育是个慢的艺术,面对的是活生生的各具特性的人,不是整齐划一的工厂产品。

对于我们农村学校而言,更需要耐得住寂寞,静得下心来,持之以恒坚持下去。

雄鹰和蜗牛是能到达金字塔的两种动物,农村学校校长就要学习蜗牛的精神:一是永远向前向上,二是有足够的耐力和耐心,三是给自己足够的时间,欲速则不达。

遵循教育规律,坚持心中的理想,建设特色学校,确定方向后坚持下去。

行走于浮躁功利喧嚣的世界,很容易使人盲从,或者无所适从。

有这样一个故事,说有一个农村人去城市,看见自来水很方便,回来后买了个漂亮的水龙头插在墙上,但始终没有水出来。

在学习先进学校的过程中何尝不是有过这样的行为呢?其实,不管是专业知识的学习,还是办学成功经验的学习,本身要有切实需要发展的内驱力,更要有因地制宜的本土化改造、创造性运用。

江苏洋思、河北衡水、湖北黄冈、山东杜郎口、深圳翠园中学,这些神话般的学校,前往学习的人络绎不绝,可有谁敢说自己的学校即将成为洋思、黄岗、翠园呢?再漂亮的鞋也一定得和自己的脚,我们学洋思什么?学杜郎口什么?学深圳什么?学校的长远目标是什么?自己的特色是什么?这些问题思考明确,才会在这个飞速发展的社会中有了定风丹,不至于迷失方向,从而立于不败之地,不会在社会转型期被各种社会、文化困惑所纠缠,无所适从。

当然,更不能培训学习后一蹶不振,认为差距太大,条件不具备,无从学起,或认为人家发达教育是发达的经济堆积起来的,从而产生消极思想,妄自菲薄,不思进取。

如果那样,我们只能等到经济发展起来后再办教育?因此作为校长要树立高远目标,办特色学校,自加压力,顽强拼搏,办人民满意的学校。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