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述离异式单亲家庭子女问题及其对策作者:学校:目录论文摘要 (2)一、离异式单亲家庭的现状 (3)(一)离异式单亲家庭的概念 (3)(二)离异式单亲家庭的主要存在形式 (3)二、离异式单亲家庭子女的问题表现 (3)(一)心理障碍 (4)(二)人际交往障碍 (4)(三)社会适应能力差 (5)三、离异式单亲家庭子女问题产生的原因 (5)(一)个人方面 (5)(二)不完整的家庭结构所带来的影响 (5)(三)学校教育单一化片面化 (6)(四)传统的社会价值取向给离异家庭子女造成负担 (7)1四、离异式单亲家庭子女问题的解决对策 (7)(一)营造温情的家庭氛围 (7)(二)学校教育因人而异 (8)(三)单亲子女学习积极乐观的人生哲学 (8)(四)全社会应加大对离异家庭子女的关注 (9)五、结语 (9)参考文献 (10)试述离异式单亲家庭子女问题及其对策摘要: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化,我国经济高速发展。
由于社会变迁,人口流动性增加;传统婚姻观转变,家庭功能外移等内外因素的影响,近年来我国的离婚率逐年攀升,单亲家庭不断涌现,离异单亲子女问题日益突出。
本文以离异式单亲家庭的子女为研究对象,重在探讨离异式单亲家庭子女因家庭破裂,情感挫伤而导致的一系列问题,并提出解决对策。
主张发掘潜能,增强个人的自我修复。
以家庭、学校、社会的支持对这一特殊弱势群体的缺失进行“代偿”。
给予他们精神抚慰,减轻他们的心理负担,从而更好的融入社会。
关键词:离异;单亲家庭;问题;对策现今,我国正处于社会转型的特殊时期。
社会环境改变,多元价值观的冲击对家庭的稳定造成前所未有的影响。
①“据统计,我国从上世纪70年代末开始,离婚人数和离婚率普遍上升,近五年来增速明显,增幅高达7.65%。
去年120多万对夫妻喜结连理的同时,196万多对夫妻劳燕分飞。
中国离婚率连续七年递增。
”目前我国单亲家庭子女数量已有数百万之多。
家庭离异对子女打击巨大,造成的心理伤害长时间无法复原。
由此引发的一连串“不良反应”值得全社会共同关注。
离异式单亲家庭的子女,在情感上极其脆弱。
由于父母离婚前关系长期处于紧张状态,家庭矛盾日益激化,不可调和的家庭矛盾往往使得夫妻双方忽略子女感受,在这样的环境中生活,对孩子的心理造成巨大伤害。
婚姻关系解除过程中,父母在财产、子女抚养权等问题上的不当处理,不可避免的又将给子女的身心带来负担。
家庭正式解体后,子女更要面对父母离异家庭破碎的事实,被动适应新的家庭关系。
经历家庭的种种变革而不能及时、正确的应对和调整,离异式单亲家庭子女很可能出现不安、焦虑、敏感、自闭等心理特征,或是外显为某些偏差行为。
例如:逃学,打架斗殴,无法融入集体。
此外,不完整的家庭结构可能造成子女对于性别角色的认识模糊,阻碍他们健全人格的塑造;离异家庭的特殊状态所带来的夫妻迁怒,父母再婚,家庭重组等问题也会对子女造成间断性的“二次伤害”。
这些都将影响他们的健康成长甚至未来人生的走向。
家庭矛盾激化导致家庭解体的悲剧无法挽回,但是如何将对子女的伤害降到最低,更好的构建他们身边的支持系统,以学校和社会弥补家庭解体所带来的不良影响,这是值得我们共同关注和思考的问题。
一、离异式单亲家庭的现状(一)离异式单亲家庭的概念单亲家庭主要有丧偶式和离异式两种。
单亲家庭主要指(核心家庭)由于死亡或离异只剩下夫妻中的一方与未婚子女生活在一起。
离异式单亲家庭指的就是后者。
由于夫妻双方感情破裂离异后,其中的一方与未成年子女共同生活所组成的家庭。
(二)离异式单亲家庭存在的主要形式夫妻双方因感情破裂,协议离婚,子女的监护权将由法院根据双方的经济情况和家庭环境将未成年子女判给一方,另一方有抚养义务。
据此,离异式单亲家庭子女主要分为随父生①《我国离婚率已连续7年递增,青少年初恋年龄降低》,人民网2012年9月29日,转引自《人民日报》。
3活,随母生活,或是不确定型。
作为新的家庭模式,不论子女随哪一方生活,由于家庭结构不完整,对其成长或多或少都会造成影响。
大多数的单亲家庭都由母亲来维持生计和照顾子女,压力可想而知。
这些离异单亲家庭经济状况并不十分利理想。
同时,单亲家长忙于生计,无暇照看子女的情况也十分普遍,对于孩子的心理抚慰和情感需求更是无暇顾及。
经济与精神上的双重缺失使得离异单亲家庭的子女所处环境“先天不足”。
二、离异式单亲家庭子女的问题表现离异单亲家庭的子女经历了家庭矛盾无法调节,父母离异的痛苦过程。
他们的心理十分脆弱,情绪波动也较大。
如若不及时引导,很可能出现一系列问题。
笔者身边有一位单亲家庭子女陆某。
陆某的父母在她很小的时候就离婚了。
她被判给了母亲。
但是陆某的父亲一开始并未履判决,独自带着年幼的她,对她疏远照顾。
后来父亲将她送还给母亲。
母亲因为工作原因将她交给了住在乡下的外婆照看直到上小学为止。
案主今年21岁,据她自己透露,因为母亲工作原因,小的时候她就很独立。
母亲对她的要求很高,成绩不理想时母亲时常打骂她,母女间的感情并不亲密。
而且她与父亲分开后也从未再见面。
上初中的时候,案主非常叛逆,旷课,逃学,成绩一路下滑,母女关系更加恶化。
后来陆某到外地上学,与母亲呆在一起的时间少了,母女俩经常打电话聊天,两个人的隔阂逐渐消失。
在学校,老师非常关心她,经常鼓励她,学习成绩提高给了陆某很大的信心。
陆某在学校得到了锻炼机会,和同学们的关系也变的融洽,她的状况才逐渐有所好转。
“我小的时候很乖,成绩也不错。
从上学开始就是一个人去,妈妈很少接送我,晚上自己写作业,她总是很晚回家。
上初二那会儿,课业繁重,妈妈也忙没时间管我,我们很少谈心,而且她很凶。
在学校,老师对我也不怎么关心。
那时候,要是和同学闹矛盾也是自己忍着,不知道怎么和他们相处。
我其实还算开朗,但是有时候也挺自卑的,安静的时候很安静,不想和人接触。
很矛盾的个性。
后来上了大学才慢慢好起来。
”案主笑着和我描述她曾经的经历。
作为个案,陆某自卑,孤独,叛逆的状态很典型。
在笔者和离异家庭子女接触的过程中,发现很多人也都有类似的处境和叛逆表现。
至于陆某后来的转变则取决于自身努力和外在多方面因素的影响。
(一)心理障碍1.心理上的不安全感导致离异单亲家庭子女自卑、孤僻和抑郁倾向。
离异式单亲家庭的孩子缺少父母双方关怀,大多数的离异家庭子女与父母中的一方关系比较亲密,与非监护人的关系相对疏远,在行为举止,人格塑造,心理建设等方面缺乏父亲(母亲)的教导和示范。
他们在性格上比较自卑,孤僻。
这些倾向多表现为不愿或不知如何与人交流,想要靠近群体,却又望而祛步,总有些不合群。
他们早熟却不成熟,抗拒与人交流的原因其实是渴望得到关爱但又害怕被别人排斥。
这种心理就像陆某所说的她很是矛盾。
单亲家庭子女时常纠结,过分在意别人对自己的看法,觉得自己与众不同,害怕周围异样的眼光。
有的孩子把家庭的解体归结在自己身上,觉得自己没人要,时常闷闷不乐,呈现抑郁状态。
2.敏感、多疑的心理特征导致思想偏激,行为冲动。
未成年人的认知能力,判别能力本身较弱,在子女成长过程中,父母双方的作用举足轻重。
离异单亲家庭子女缺少家庭关爱,家庭教育角色单一,对他人缺乏信任。
因此产生偏差行为的可能也大大提高。
在他们处于青春期时,这些问题便尤为突出。
上述案例中提到陆某在上初中时旷课、逃学,不知如何与同学相处的情况,母亲和学校在情感和教育上的忽视以及其父亲多年来不闻不问是重要原因。
相较于离异单亲家庭的女孩,男孩表现出较强的攻击性行为,如在校拉帮结派,打架斗殴。
这些区别与男女自身的性格特点和认知程度有很大关系。
一般来说女性未成年人比男性未成年人早熟,温和,且不好斗,而男性未成年人在偏差行为上表现更为激烈。
(二)人际交往障碍离异式单亲家庭子女人际交往障碍主要由于不同的心态导致。
首先是抗拒的心态,多表现为不合群,形单影只。
其次是依赖心理。
部分离异式单亲子女会出现行为倒退,出现许多幼时才有的行为:过分撒娇耍赖,不愿独自睡觉,逃课逃学,生活能力减弱等。
希望得到父母更多的注意。
在青春期为了弥补爱的缺失,异性伙伴间的不当交往很可能让他们出现早恋的情况。
极度的不安全感是他们采取这些行动的重要原因。
(三)社会适应能力差未成年人在成长过程中,父母所给予的呵护和教导对他们日后的发展至关重要。
而他们在父母身上秉承的不同性格特点是帮助其更好的社会化的基础。
父亲教会子女坚强果敢,在母亲身上我们则习得细致温婉的特征。
很显然,离异单亲家庭的孩子在这方面是“营养不良”的。
如若他们身边的社会支持网络弱化,自我休整能力差很可能使其难以适应社会。
三、离异式单亲家庭子女问题产生的原因(一)个人方面1.对父母离婚的事实难以接受。
很多离异单亲家庭子女为了阻止家庭关系的解体,会5采取措施比如叛逆,惹事等希望父母看在自己的面子上挽回婚姻。
在离婚已成事实后,遭受打击的他们由于无法适应而状况频发。
2.耐挫力与自我修复力的影响。
每个人在受到突如其来的打击后,复原的时长和程度与自身的抗压能力、心态等也有很大的关系。
学习用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面对生活中的问题,培养自身的耐挫能力对每一个离异家庭中未成年人的健康成长都是非常重要的。
笔者在和上述案例中陆某聊天时了解到,现在的她已经可以正视父母离异的事实了。
笔者分析其原因:第一可能是当时她还年幼,经过十多年,这些伤害慢慢得到了抚平。
第二,她本身非常乐观,之前虽出现过偏差行为但在上大学时得到了母亲、老师和同学的鼓励和支持,这使得她在价值观形成的重要阶段得到了关键的引导,让陆某能够重拾学习和生活的信心。
对于父母离异,现在的陆某表示很坦然:“如果父母感情不和还勉强在一起,也不是什么好事,那时候我很小,但是还是有印象他们老是吵架。
后来我一直和妈妈生活,我的朋友老师都对我很好,时常鼓励我。
现在想想我和有父亲的孩子没什么不同。
”说这些的时候她面带微笑,身体放松。
(二)不完整的家庭结构所带来的影响1.对性别角色的认识模糊。
②“性别角色指的是人格特质。
是指在某种价值观下男女应具备的心理特征。
”如上文所提到的子女在父母身上习得不同的人格特质,同时具备男性的刚强与女性的细腻等双性优点,美国心理学家桑德拉·贝母设计的“贝母性别角色量表”证明双性化人格的存在。
③“国内外学者经过研究发现双性化人格是一种最佳的心理状态模式,并且发现双性化人格更加灵活,独立性强,自信心高,独立感自尊感等方面都比较强。
”离异式单亲家庭子女缺少父亲或母亲的教导,使得他们在性别认知中存在偏差。
比如男孩过于女性化,女孩过于软弱或性格暴躁。
这些都影响着他们的人际交往和社会化程度。
由于家庭角色的互补特点,离异单亲子女在缺少一方监护人或监护人本身教育角色模糊的情况下很可能出现性别角色失衡。
此类现象尤其在独生子女离异单亲家庭中更容易形成。
2.家庭教养方式缺乏科学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