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西方音乐史—受难曲

西方音乐史—受难曲


从公元1250年以后, 这种表演已接近早期 的宗教剧,因为它开 始由三位牧师用不同 的音域和节拍速度来 分别表现基督、群众 和叙述者。
到了14世纪后半叶,群 众开始用单声部齐唱来 代表。这种由单声部的 圣咏构成的受难乐也叫 做“素歌受难乐”,它 代表了受难乐体裁发展 到了一个新的阶段。
从15世纪开始,复调 手法开始被运,这种 受难乐叫做“应答受 难乐”。
巴赫的《约翰受难曲》和《马太 受难曲》是受难曲创作的巅峰。 整部作品结构宏大,共有78首分 曲。分为两大部分:第一部分有 35首,描述了耶稣被门审,被钉十字 架和被埋葬等场景。
谢 谢 观 赏
1550年前后,德国作曲家约翰•瓦尔 特用路德翻译成德文的圣经歌词写了 两部受难乐。 法国作曲家安多万•德•朗古瓦尔的受 难乐在德国也很流行。 意大利的斯堪代罗把他的《约翰受难 乐》带到了德语国家。 德国作曲家许茨创造了一种更有戏剧 性的受难乐。
1650年以后,受难乐发 展进入了“受难清唱剧” 阶段。
什么是受难乐?
受难乐(passion)是用 音乐表现《圣经》福音 书中有关耶稣受难故事 的一种古老的体裁
受难曲发展历程:
从公元5世纪起,罗马天主教仪式 中就有在复活节前一周内演唱耶稣 受难故事的传统。例如在复活节前 的星期日要演唱《马太福音》书的 有关内容,在星期三要演唱《路加 福音》书,而在耶稣受难日,即复 活节前的星期五,则要演唱《约翰 福音》书。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