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司加农户”是否是中国农村的发展之道--对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之路的探索作者:晨芳文章发于:乌有之乡点击数:4130 更新时间:2008-10-4热荐【字体:小大】无论何时何地,马克思主义者都应该坚信:“雇佣劳动,也像奴隶劳动和农奴劳动一样,只是一种暂时和低级的形式,它注定要让位于带着兴奋愉快心情自愿进行的联合劳动。
”摘要:公司加农户模式的实践,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农产品的供求矛盾,促进了农业产业化的发展,然而公司加农户模式的实践表明,这种模式不符合我国人多地少的国情,有悖于科学发展之道,不是促进农业的社会主义现代化,而是使其倒退到资本主义大农业的深渊,使雇农大量涌现,农村贫富差距拉大、农村不稳定因素增加、使整个农民贫乏、农村凋敝、农业衰落。
本文公司加农户模式在实践中存在的问题进行了深入分析后,认为要解决三农问题,促进农业生产力的发展,建设好社会主义新农村,就应该根据我国农业发展的实际情况、借鉴我国历史上农业合作社发展和西方农业合作社成功的经验,积极发展新型的农民专业合作社作为公司加农户模式的替代形式,把农业合作社作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有效载体,把各种以公有制的多种形式为基础的各种类型的合作社作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主体,以工业合作社、农业合作社、住宅合作社,销售合作社、消费合作社、供应合作社等各种合作社的推动城乡的互助发展,实现真正的共同富裕,这是一条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有效途径。
上世纪90年代初,为缓解农户小生产和国内外大市场的矛盾,消除买难卖难、产销分割的局面,一些涉农企业为了保障市场供应,获得稳定的原料供给,率先深入农村与农民签订合同,成为最初的“公司+农户”模式。
在一些国有、国营、集体企业的带动下,全国迅速掀起了发展“公司加农户”模式的热潮,一批民营农业企业迅速发展壮大起来,众多农业龙头企业的快速膨胀,使公司加农户模式被误认为是解决农产品销售问题、促进农民增收的有效途径,各地都从政策和资金上大力支持公司加农户模式的发展,到上世纪末以公司加农户模式为经营模式的龙头企业就达一万多家。
加入WTO后,为应对严峻的国内外市场形势,我国对农业经济结构进行战略性调整,为破解“三农问题”,出台了一系列支持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和农村经济发展的政策,促进农业发展,在此背景下,有些地方过分注重发挥农业龙头企业的作用,甚至把农业龙头企业实行公司加农户模式,赋予了解决三农问题,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历史使命。
其实公司加农户模式并不是什么新鲜的事物,早在114年前恩格斯就在《法德农民问题》中将这种典型的资本主义大农经济的组织形式剥削农民的本质进行揭露了:“在法国北部也如在我国(英国)的甜菜产区一样,资本家将土地租给农民耕种,而农民必须在极端苛刻的条件下栽种蔬菜,必须购买(该资本家)一定量的种子,和施用一定数量的严格规定的肥料,此外,农民在送交甜菜时还要受无情的欺诈。
”公司+农户模式在我国的实践的具体情况是怎样的呢,笔者通过多年的实地调查对“公司+农户”模式进行了分析。
(一)、由于公司加农户模式下公司与农户之间力量的失衡,农户在生产经营中没有参与权和知情权,经常性地受到公司的欺诈。
据统计,我国的“公司+农户”模式中农户与公司签订的销售合同履约率只有1/3左右,许多公司利用各种借口违约,使处于弱势的分散农户无力承担,造成某地农产品相对过剩,失去销路,频频出现的农户的倒菜事件、倒瓜事件、倒奶事件。
一些品质不高的企业发展“公司加农户“模式的目的在于高价推销劣质的种苗、种禽和饲料、肥料等的生产资料,从中谋取暴利,对农户进行欺诈。
在农产品供应过剩时,一些信誉度不错的大型农业龙头也会这样做,公司通过合同价格向农户提供劣质的饲料、化肥、兽药、农药等,不仅提高其在农资销售方面的收益,而且由于农资的劣质造成的农产品品质的低劣,而这又成为公司违约的借口,缓解了公司回收农产品压力。
例如肉鸡养殖业的“公司+农户”模式,在预期市场行情下跌的前提下,公司高价卖给农户劣质的、低成本的饲料、兽药,鸡吃了劣质的饲料就不能正常地生长,鸡用了劣质的兽药就会死亡,如果鸡在规定时间内不能生长到公司要求的标准体重或是死亡,公司就按合同不收购农户的鸡,并将押金作为违约金扣除,这样既缓解了公司收购农产品的压力,又从农资供应渠道获取了收益。
更有甚者有些不法企业竟打着“公司+农户”模式公开欺骗农民。
由于农民力量的薄弱、法律意识的缺乏、付诸法律成本的高昂,使合同也成了一张废纸,这样的例子比比皆是,如近几年发生的震惊全国的海南锦绣大地米邦塔食用仙人掌事件等。
2002年,海南锦绣大地生物有限公司宣传:作为墨西哥最畅销的绿色蔬菜“米邦塔”仙人掌,由海南锦绣大地公司引进到中国,三十到四十天就可以采收,每年可以采收八到十次,连续高产十五年,一亩地一年能赚6万元,公司与农民签定合同,农民购买种苗,负责种植,他们负责回收。
在农户精心照料下,合同签订半年后,一尺长的仙人掌长到了规定的尺寸,海南锦绣大地公司却以种种借口拒收。
海南锦绣大地生物工程公司通过合同一方面销售他们的种苗,另一方面向老百姓承诺收购其产品,最后以种种借口拒绝回收来对农民进行的。
结果造成全国13个省的数以万计的农民被骗,涉及资金达数亿元,这就是利用公司加农户模式进行明目张胆地欺诈农户的代表作。
另外,据有关专家介绍,我国一些大型农业企业搞的“公司加农户”模式,有80%以上的案例不成功,我国大部分农业上市公司,上市圈的钱很少用于农业;即使部分公司拨出一小块资金,用于农业,也基本不用于农民,和农村更没有关系。
而且这些龙头企业所得到的政府优惠,也基本没用于农业、农民和农村;大部分龙头企业大部分龙头企业都有圈占土地、以资源获得资本化收益的本质。
公司加农户模式把农民的土地资源,把农民可能获利的空间让给企业。
特别是在上世纪九十年代中后期,随着农业产业化方案提出后,一些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借助发展公司加农户模式带动农民脱贫致富的幌子抢先低成本上市,实际上是跟地方政府签一个合同,占上几千亩上万亩地,然后到银行抵押出大量贷款来,扭头跑了,或者非法圈占土地搞房产谋取暴利。
(二)、在公司加农户模式下,农户承担的义务和风险要远远大于其得到的权利和收益,因外部市场的变幻,公司和农户经常性的产生冲突,农户成为公司转嫁市场风险的最终承担者。
公司和农户之间的利益由于资本、信息、技术等方面的差距,难以形成良性、有效的利益共享、风险共担的机制。
由于农民在市场经济中处于最弱势的地位,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下以户为单位的广大农民由于地位和力量的不平等,在“公司+农户”的模式中,农民总是依附于公司,农民总是处于劣势。
在公司加农户模式下,个体的农户被大公司所谓的解决销售问题和进行技术指导的美好前景所驱使,与公司签订不平等合同。
拿普遍实行公司加农户模式的肉鸡养殖业来说,龙头企业引进技术、设备、种鸡和饲料配方,组织生产并负责市场销售,肉鸡的孵化、种鸡的提供、防疫的实施、饲料的供给、成鸡的加工、销售都由龙头企业承担,肉鸡的饲养由农民负担,农民担负起农业生产的主要部分。
农户养一只肉食鸡首先要向公司交纳一定的押金,然后双方签订显然不平等的合同,在合同中,除了公司保证回收成品鸡的义务外,多数的义务都是农户的,在养殖过程中,农户必须购买公司高于市价数倍的鸡苗和饲料、兽药等,公司从鸡苗、饲料的供应环节和成品鸡销售环节的赚取巨大利润,而农民却只赚取很少的收益,甚至由于种种原因而血本无回。
拿普遍实行公司加农户模式的养殖业来说,农户养一只鸭首先要向公司交纳6元/只的押金,以防农户在合同中违约,其实质是防止大多数农户在破产后无力偿还,然后双方签订显然不平等的合同,在合同中,除了公司保证回收成鸭的义务外,其余的义务都是农户的,这种合同不禁让人想起黄世仁和杨白劳的故事,在养殖过程中,农户必须购买公司高于市价五倍的鸭苗和不低于每只十五斤的饲料,其价格高于市价一倍和每只一元的兽药。
这样在不计算人工成本、固定资产及押金的时间价值、机会成本的前提下,在百分之百的成活率和理想生长状态下:养一只合同鸭的利润=销售收入—鸭苗合同价—饲料合同价—兽药合同价=6斤/只×4元/斤—5元/只—15斤×1元/斤—1元/只=24—5—16.5—1=1.5(元)在同样的前提下,在百分之九十五左右的正常成活率和因公司为降低成本而提供劣质资料、兽药获利致使鸭群生长缓慢的现实状态下,养殖户是赔本的,甚至养几批鸭后连押金都赔上。
而养一只合同外鸭,在同样的前提下的利润为:6斤×3.5元/只(市价)—1元/只的鸭苗市价—15斤×0.8元/斤的饲料市价—0.4元/只兽药市价=21—1—12—0.4=7.6元。
在同一状态下,一只合同鸭和合同外鸭的利润相差:7.6—1.5=6.1元。
而这6.1元/只的巨额利润以及押金的时间价值、机会成本正是这些企业以公司加农户模式迅速积累、膨胀的所有秘密所在。
虽然公司加农户模式,延长了农业生产的产业链条,增加了农产品的附加值,但是在“公司+农户”的中,由于公司、农户力量的严重失衡,使处于分散的状态农户受到龙头公司强势资本的控制和盘剥,公司与农户之间,其实质是一种隐性的雇佣关系,农户只是龙头公司的廉价原料农产品的提供者,并不能从增加的农产品的附加值中获得相应的利益,公司与农户这种农业产业化组织形式难以形成公司与农户“利益共享”机制。
因公司与农户难以形成密切相关的利益共同体,它们只是各自分离并具有独自利益的经济主体,在实际生产中的利益博弈中,由于两者之间博弈力量的极不均衡,地位极不对等,如果遇到市场风险和双方之间发生矛盾,公司由于维持自己利益的最大化,利用其博弈中的优势,侵害力量薄弱的、分散的农民的利益。
当农业性的企业获得超额利润的时候,也许会分给农民一部分。
但是当企业得不到社会平均利润,或者亏本的时候,它就会把风险转嫁给农民,这使得处于利益两极的公司和农户关系很难长期维系。
(三)、公司加农户模式造成过剩性的均衡,致使农业市场价格的失真,导致农产品价格的大起大落;为了维持自身利益的最大化,公司利用自己的优势,有意控制市场信息、销售渠道,使处于产业链末段的农民倍受盘剥。
1、公司加农户模式公司间无序竞争进而盲目生产,扰乱市场造成了过剩性均衡,扩大农产品市场的振荡,影响了正常的市场行情。
中国人多地少的国情决定了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下生产规模的狭小,以致于使农民拥有的少量土地不能成为其发家致富的生产资料,而只能作为维持农民温饱的生活资料。
而正是因为这种狭小的生产规模,使分散、独立的农民无法影响市场,而是时时处处受到变幻莫测的市场的制约,盲目的生产,无序的竞争,导致农产品频繁的生产过剩,制造了一幕幕“多收了三五斗”的悲剧。
正是在这样的条件下,公司加农户模式被作为能解决这一难题有效途径,殊不知,利用"公司+农户"模式来解决小生产与大市场的矛盾恰恰会扩大农产品市场的振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