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护理三基名词解释

护理三基名词解释

基础护理1.健康答:健康不但是没有疾病或缺陷,而且是身体、精神和社会的完好适应状态。

2.热疗法答:是利用高于人体温度的物质作用于人体表面,通过神经传导引起皮肤和内脏器官血管的舒张,改变各系统体液循环和新陈代谢达到治疗目的的方法。

3输液微粒答:输液微粒污染:输液微粒是指输液微粒污染指在输液过程中输入液体中含有的非代谢性颗粒杂质,其直径一般为1~15μm,大的直径可达50-300μm,这种小颗粒在溶液中存在的多少决定着液体的透明度,可判断液体的质量。

4.睡眠性呼吸暂停答:是一种在睡眠中发生自我抑制、没有呼吸的现象,可分为中枢性或阻塞性呼吸暂停两种。

5.发绀答:又称紫绀或青紫,为缺氧的一种临床表现。

产生原因大多是由于缺氧,红细胞中还原血红蛋白浓度增高所致。

少数是由于血液中含有异常血红蛋白造成。

6呼吸困难答:具有速率、深浅度和节律改变的呼吸障碍成为呼吸困难。

7:尿毒症答:指尿液中大量存留在膀胱内而不能自主排出。

8.尿失禁:指排尿失去意识控制,或不受意识控制,尿液不自主的流出。

9.应激性溃疡:是指患者在遭受各种重伤(包括大手术、重病和其他应急情况下,出现胃、十二直肠粘膜的急性病变,主要表现为胃、十二直肠粘膜的糜烂、浅溃疡、渗血等。

10.败血症:是指病菌侵入人体血液循环,在血中生长繁殖,并产生大量毒素所致。

第十章呼吸内科1阻塞性肺气肿:简称肺气肿,是指以终末细支气管远端气囊腔的持久性膨胀、扩大,伴气腔壁结构破坏而无明显纤维化为病理特征的一种疾病。

2呼吸功能锻炼:是通过加强胸、膈呼吸的肌力和耐力来改善呼吸功能,其目的是变浅而快的呼吸为深而慢的有效呼吸。

3哮喘持续状态:哮喘发作严重,持续24小时以上未能控制者,称为哮喘持续状态。

4自发性气胸:是指在无外伤或人为的因素下,因肺部疾病使肺组织及脏层胸膜突然自发破裂,或因靠近肺表面的肺大泡、细小气肿泡自发破裂,肺及支气管内的气体进入胸膜腔所致的气胸,称为自发性气胸。

5.支气管扩张症:是指支气管管壁的弹性成分和平滑肌成分破坏,导致支气管异常和永久性扩张的一种慢性化脓疾病。

临床上常以慢性或反复性肺部感染为特征,主要临床表现为慢性咳嗽、咳大量浓痰和反复咳血。

6.呼吸衰竭:是指各种原因引起的肺通气和(或)换气功能严重障碍,以致在静息状态下亦不能维持足够的气体交换,导致缺氧伴(或不拌)二氧化碳潴留,从而引起一系列生理功能和代谢紊乱的临床综合症。

7.胸膜反应:是指在胸腔穿刺时,若患者突感头晕、心悸、冷汗、面色苍白、脉细、四肢发凉,提示患者可能出现“胸膜反应”。

第十一章心血管内科1病态窦房结综合症:是由于窦房结病变而导致功能减退,产生多种心律失常的综合表现。

患者可在不同时间出现一种以上的心律失常。

临床上患者可出现与心动过缓有关的心脑等脏器供血不足的症状,如发作时可有心悸、心绞痛等症状。

心电图主要表现为窦性心动过缓、窦性停搏、窦房传导阻滞、房性心动过速(慢—快综合症)。

2阿—斯综合症(Adams—Stokes):即心源性脑缺血综合症,是指突然发作的严重的、致命性的缓慢和快速性心律失常,引起心排出量在短时间内锐减,产生严重脑缺血、甚至丧失和晕厥等症状的疾病。

3恶性室速:知识有血流动力学后果的持续性室速和室颤。

患者大多有明确的诸如冠心病、心肌病、心力衰竭等器质性心脏病。

4射频消融术:是指通过心脏电生理技术在心内标测定位后,将导管电极置于引起心律失常的病灶处或异常传导径路区域,应用射频电流,在局部组织产生阻抗性热效应,使心肌细胞内水分蒸发、干燥,形成范围小、边界清楚的圆形或暖圆形的凝固坏死,达到治疗顽固性心律失常的目的。

第十二章消化科1食管贲门失驰缓症:系食管肌间神经丛功能障碍所引起的食管张力、蠕动减低和食管下端括约肌不能松弛,导致食管扩张。

临床上以胸骨或中上腹部疼痛,咽下困难及食物反流为最常见的症状。

2消化性溃疡:是由于胃酸、胃蛋白酶的消化作用而发生于食管下端、胃、十二指肠、胃空肠吻合术后的空肠或具有异位胃黏膜的回肠梅克尔憩室的溃疡,溃疡的粘膜缺损超过粘膜肌层。

消化性溃疡通常是指发生在胃与十二指肠的慢性溃疡,即胃溃疡和十二指肠溃疡。

3应激性溃疡:亦称急性胃黏膜病变,是指机体在各类严重创伤、危重疾病或严重心理应激状态下所引起的食管、胃或十二指肠等部位急性糜烂,溃疡主要表现为上消化道出血,少数可并发穿孔。

严重烧伤引起的SU又称Curling溃疡;颅脑外伤、脑肿瘤或神经外科手术等引起的溃疡又称Cushing溃疡。

4癌前病变:易演变成胃癌的某些胃部疾病,称癌前病变。

5上消化道大出血:上消化道出血是指屈氏韧带以上的消化器官,包括食管、胃、十二指肠、胃空肠吻合术后的空肠以及胆道胰腺疾病所致的出血。

大量出血一般指在短期内的失血量超过1000ml或循环血量的20%,称上消化道大出血。

6.肠结核:是结核杆菌侵犯肠道引起的慢性特异性感染,临床以腹痛、腹泻、便秘、腹部包块及全身中毒症状为主要变现。

好发于青壮年,女性略多于男性。

病变主要在回盲部。

7溃疡性结肠炎:又称非特异性溃疡性结肠炎,是一种病因未明的直肠和结肠炎性病变,亦属于炎症性肠病之一。

病变主要位于肠粘膜层,以溃疡为主,多累及直肠和远端结肠,亦可累及全结肠。

临床表现为腹泻、粘膜脓血便、腹痛、里急后重。

病情轻重不等,病程长,易反复发作。

8肝硬化:是因一种或多种病因长期或反复作用于肝脏,而造成的慢性进行性弥漫性肝病。

9肝肾综合症:肝硬化患者,表现为少尿或无尿、氮质血症、稀释型低钠血症和滴尿钠,但肾脏无明显器质性损害。

10肝性脑病:是严重肝病或门—体分流术的严重并发症,它是以代谢紊乱为基础,以意识障碍行为失常为主要表现的中枢神经系统紊乱综合症。

11结核性腹膜炎:是由结核杆菌引起的慢性、弥漫性腹膜感染。

可见于任何年龄,以青壮年最多见,多数在49岁以下,女性多于男性。

一般起病缓慢,临床上以腹痛、腹水、腹部包块及全身中毒症状为特征。

第十三章血液科1再生性障碍性贫血:是由多种病因引起,以造血干细胞数量减少和质的缺陷为主所致的造血障碍,导致红骨髓总容量减少,代以脂肪髓,骨髓中无恶性细胞浸润,无广泛网织蛋白纤维增生,临床上以全血细胞减少为主要表现的一组综合症。

2白血病:是一组异质性恶性克隆性疾病,系造血干细胞或祖细胞突变引起的造血系统恶性肿瘤。

只要表现为异常白细胞及其幼稚细胞在骨髓或其他造血细胞组织中进行性、失控地异常增生,浸润各种组织,使正常血细胞生成减少,产生相应的临床表现,周围血有质和量异常的表现。

3骨髓异常增生综合症:是一组异质性克隆性造血干细胞疾病,骨髓内细胞增生,常同时或先后出现红细胞、粒细胞和巨核细胞发育异常,病态造血导致进行性、难治性外周血细胞、粒细胞及血小板减少。

4贫血:是指外周血单位容积内血红蛋白量、红细胞数、血细胞比容低于正常参考值。

一般都以Hb低于正常参考值95%的下限为贫血的诊断标准。

5溶血性贫血:是由于红细胞破坏增多、增速,超过造血代偿能力时所发生的一组贫血。

第十四章内分泌科1代谢综合征:是一组包括高血压、肥胖、高胰岛素症、糖耐量异常、血脂升高等一系列异常代谢疾病。

2甲状腺功能亢进症(简称甲亢):是由于甲状腺分泌过多的甲状腺激素,引起体内氧化过程加速,代谢率增高的一种疾病。

3糖化血红蛋白:是葡萄糖于红细胞内的血红蛋白之间形成的非酶催化稳定塘基化合物,糖化血红蛋白的比例与血糖的浓度称正比。

糖化血红蛋白的浓度可以反应约120天内的血糖平均水平。

4体重指数:是衡量超重和肥胖的一种指标。

计算公式为:体重(公斤)除以身高(米)的平方第十五章神经内科1嗜睡:是意识障碍早期表现,意识清醒水平下降,精神萎靡,动作减少。

患者持续地处于睡眠状态,能被唤醒,也能正确地回答问题,能够配合身体检查,但刺激停止后又进入睡眠。

2昏睡:意识清醒水平较嗜睡降低,需高声喊叫或较强烈的疼痛刺激方可能唤醒,醒后可见表情茫然,能简单含混和不完全地回答问话,对检查也不能够合作,刺激停止后立即进入熟睡。

3昏迷:患者意识丧失,表现双眼闭合、不能自行睁开、对言语刺激无反应,面部和肢体无目的性动作,对疼痛刺激可能无反应或引发通过脊髓或脑干通路传递的无目的反射动作。

按其程度可分为:浅昏迷、中昏迷、深昏迷。

4去皮质综合症:患者表现为无意识的睁眼闭眼,眼球能够活动,瞳孔对光反射、角膜反射存在,喂食可有无意识地吞咽、咀嚼动作。

大、小便失禁。

四肢肌张力增高,病理征(+),有觉醒—睡眠周期。

身体姿势为上肢屈曲,下肢伸直性强直,即去皮质强直状态。

5闭锁综合症:患者意识清醒,对语言的理解无障碍,可用眼球上下运动示意。

表现为四肢瘫,不能讲话和吞咽,可自主睁眼或用眼球垂直活动示意,看似昏迷,实为清醒。

脑电图正常。

多见于脑血管病引起脑桥基底部病变。

6霍纳征:典型表现为病变侧瞳孔缩小(一般<2mm,瞳孔散大肌麻痹)、眼裂变小(睑板肌麻痹)、眼球轻度内陷(眼眶肌麻痹),可伴患侧面部无汗。

7眩晕:是患者感觉周围物体或自身在旋转、升降和倾斜。

常伴有站立和步态不稳、恶心、呕吐、全身大汗和面色苍白等迷走神经刺激症状。

8昏厥:是大脑半球或脑干血液供应减少,导致发作性短暂意识丧失伴姿势性张力丧失综合性。

晕厥发作起病突然,持续时间短。

9颅内压增高:在病理状态下,颅内压力超出200ml H₂O时,即为颅内压增高。

常以头痛、呕吐、视盘水肿为主要表现,多为颅腔内容物的体积增加并超出颅内压调节代偿范围的结果,是颅内多种疾病所共有的临床综合症。

10脑疝:是颅内压增高的严重后果,是部分脑组织因颅内压力差而造成移位,当移位超过一定的解剖界限时则称之为脑疝。

11脑卒中:是指急性起病,由于脑局部血液循环障碍所导致的神经功能缺失综合症,症状持续时间至少24小时。

12短暂性脑缺血发作:是局部灶性脑缺血导致突发短暂性、可逆性神经功能障碍。

临床表现为突然发病,几分钟至几小时的局灶性神经功能缺失,多在24小时以内完全恢复,但可反复发作,不留后遗症。

13溶栓疗法:是应用能使血管内血栓栓子溶解的药剂,来治疗血栓栓塞性疾病,致使受阻血管再通,血流恢复,以达到改善神经功能、阻止梗死发生的一种治疗方法。

14格林—巴利综合症(GBS):又称急性炎症性拖脱髓鞘性多发性神经病,是以周围神经和神经根的脱髓鞘及小血管周围淋巴细胞及巨噬细胞的炎性反应为病理特点的自身免疫性疾病。

15急性脊髓炎:指非特异性炎症引起脊髓白质退髓鞘病变或坏死,导致急性脊髓横贯性损害,也称急性横贯性脊髓炎。

多数患者病前数日或1~2周有前驱症状或感染诱因。

16病毒性脑膜炎:是一组由各种病毒感染引起的软脑膜(软膜和蛛网膜)弥漫性炎症综合症,指由各种病毒感染引起脑膜急性炎症的一种感染性疾病,主要表现为发热、头痛和脑膜刺激征,是临床最常见的无菌性脑膜炎。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