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一级学科名称:地质资源与地质工程

一级学科名称:地质资源与地质工程

Elsevier Science BV
6
Hydrologic Processes
John Willey & Sons Ltd
7
Hydrogeology Journal;
Springer-VerlagBerlin, IAH
8
Journal of Hydrology
Elsevier Science BV
本学科一直是“211”建设重点学科群之一。近年来以环境污染水文地质研究、地下水资源开发与生态环境保护等为主要特色,在地下水资源与环境这一地球科学优先发展领域,保持着自己的学科优势。
本学科教师承担着许多地下水学科的前沿课题,大部分来源于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或省部级纵向攻关项目,同时也涉及到长江三峡工程、南水北调工程、华北平原水资源开发、清江水电站工程、金沙江溪洛渡水电工程等国家重点工程的生产课题,年均科研经费过千万。研究领域涵盖地下水中物质与能量循环规律及其生态环境效应,水-岩相互作用机理,土壤水分和盐分迁移机制、地下水监测、模拟与评价技术、地下水环境修复与污染防治技术、以及地下水有关的地质灾害防治技术、环境同位素测试技术等。许多研究成果处于国内领先或国际先进水平。近几年获得国家科技进步三等奖、省部级一等奖各1项、省部级二、三等奖二十多项。出版专著三十余部,在核心期刊发表论文近百篇,并有四十余篇论文进入三大检索系统。
/
12
水文地质工程地质
国土资源部中国地质环境监测院
13
人民长江
长江水利委员会
14
中国岩溶
岩溶地质研究所
15
工程勘察
中国建筑学会工程勘察分会
16
中国科学(D辑)
中国科学院地理所
17
科学通报
中国科学院
18
中国水土保持科学
长江水利委员会
19
地球科学
中国地质大学(武汉)
主要实验室:水土环境修复验室、渗流模拟实验室、水化学分析测试实验室、地下水模拟与3S技术应用实验室。
毕业生就业方向:大专院校、科研院所、国家有关部委的职能部门(如国土、水利、电力、交通、环境)和各系统(部门)的研究所、设计院等。
二、学
序号
研究方向名称
主要研究内容、特色与意义
学术骨干
1
区域水文地质与地下水管理
王焰新
祁士华
李义连
周爱国
程胜高
4
生态水文地质
以地下水系统理论与地质生态学的基本理论为指导,开展:区域尺度陆生生态状况的定量描述;区域水文地质条件及其变化与植被生态格局的关系;包气带多重界面水分水质转换机制及其生态效应;包气带的生物和地表生态对水的净化机制;潜水含水层中地下水各种物理化学过程的生态效应;高寒地区气候变化对地下水的影响及其生态响应;陆生生态系统分布与地下水系统之间的相互作用及反馈机理问题等方面的研究,为水资源的合理开发与生态保护提供依据。
20
地质科技情报
中国地质大学(武汉)
21
地下水
水利部农水司,陕西省水利学会
22
地质灾害与环境保护
成都理工大学
23
水利学报
中国水利学会
24
水资源保护
环境水利研究会,河海大学
25
地球科学进展
河海大学
26
成都理工大学学报
成都理工大学
27
地理科学
中国科学院长春地理研究所
28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地学前缘
中国地质大学(北京)
(1)积极参与科学研究和工程实践,在导师指导下结合科研课题进行论文选题,并独立完成博士学位论文;
学习年限:
博士生的基本学制为3年。
四、课程设置
课程类型
课程代码
课程名称(英文名称)
学分
学时
开课
学期
备注
学位课
(至少修12学分)
B20001
中国马克思主义与当代
2
36
2
博士生公共外语
4
120
1
B00004
科学方法论
2
32
1
B16002
水工环前沿
2
32
2
B00005
研究方向文献综述报告
2
32
2
选修课
(至少修6学分)
S16004
地下水数值模拟
2
32
1
S16005
地下水溶质运移理论
2
32
1
S16006
水资源系统分析
2
32
2
S03024
土壤水动力学
2
32
2
S16011
地下水污染与防治
2
32
1
S03021
环境同位素
2
32
2
S16001
地理信息系统原理与应用
2
32
1
S16067
流域水文模拟原理与方法
2
32
2
S16031
徐恒力
周爱国
靳孟贵
三、培养目标与学习年限
培养目标:
本专业培养热爱祖国,具有求真务实、不畏艰难、勇于攀登的精神和严谨的科学态度,德、智、体全面发展、具有良好的创新意识和能力,能够适应21世纪发展的地下水科学与工程方面的高级人才。
博士学位获得者应具有坚实宽广的水文地质理论基础和系统深入的专业知识;掌握学科的发展方向及国际学术前沿;具备独立从事科学研究能力和(或)具备在地下水工程项目上进行创造性科研工作的能力;在地下水科学与工程的某一理论或实践方面,能够在学术理论或工程实践方面做出创造性成果;能够熟练运移计算机和先进的测试技术;要达到能熟练阅读外文资料、用外语撰写科技论文和进行学术交流的要求;能够胜任高等院校、科研院所、企业及其它单位的教学、科研和技术管理工作。
9
Environmental Geology
Spingger-Verlag
10
USGS Ground Water Information Pages
/ogw/
11
TheGround-WaterRemediationTechnologiesAnalysisCenter
环境地球化学
2
32
1
S16010
环境地质学
2
32
1
S02042
流体力学
2
32
S13006
现代分析测试技术
2
32
S16037
地质生态学
2
32
1
必须选修一门非本一级学科开设的选修课
2
学术报告
至少3次
五、需阅读的主要经典著作和专业学术期刊目录
序号
著作或期刊的名称
作者或出版单位
1
Ground Water
Ground Water Publishing CO.
(2)具备独立从事科研教学的能力和在本门学科前沿进行开拓性研究的能力,可以做出创新性成果达到该领域的先进水平;
(3)在学习期间必须以第一作者或第二作者(导师为第一作者)并以中国地质大学为第一作者在国内外核心刊物上至少发表3篇与学位论文相关的论文,其中至少有1篇为SCI或EI收录;
(4)鼓励博士研究生多发表SCI论文,在SCI源刊发表一篇第一作者的学术论文可以认定在国内核心刊物发表2篇学术论文;
袁道先
王焰新
周爱国
李义连
3
地下水污染与含水层修复
以地下水系统与水岩相互作用理论为指导,借助于现代分子生物、材料等先进技术,开展:污染物的形态识别及性质表征;污染物在地下迁移过程中经历的物理、化学与生物作用;地下水污染预警、预报及风险评价;地下水污染内在净化作用;含水层物理及化学非均质性对污染物归宿运移的影响;经济、高效的地下水污染修复方法与技术;地下水污染、修复的行政管理与法律框架等方面内容的研究,构建地下水资源保护理论与污染修复技术方法体系。
一级学科名称:地质资源与地质工程
专业名称:地下水科学与工程
专业代码:081821
一、学科(专业)简介
本学科前身是以原水文地质及工程地质省部级重点学科(我国第一批(1981年)具有博士、硕士授予权的学科点)为依托,在地质资源与地质工程一级学科下增设的。
经过50年的教学科研和生产实践积累,本学科形成了一支年富力强的教学与科研队伍(目前在编24人,教授12人(博导8人),副教授2人、具有博士学位的讲师5名。另有外聘中科院院士2名、楚天学者1人、地大特聘教授1人)。本专业培养的优秀毕业生遍及海内外,绝大多数已成为我国地下水科研和生产第一线的中坚力量,其中3人成为中国科学院或工程院院士。
张宗祜
靳孟贵
陈植华
万军伟
唐仲华
焦赳赳
李海龙
2
地下水水质与水化学
以水岩相互作用理论为指导,借助于现代先进的分析测试技术、计算机和软件技术开展:环境同位素示踪剂的发展与应用;包气带水化学;地质微生物过程动力学以及对水化学的影响;特殊环境下的水化学等方面的研究,有效获取地下水系统信息,揭示主要的水文地球化学过程,为地下水资源的开发、利用、保护与管理提供依据。
2
Journal of Hydrology
Elsevier Science BV
3
Water Resources Research
AmericaGeophysicalUnion
4
Advances in Water Resources
Elsevier Sci Ltd
5
Journal of Contaminant Hydrology
(5)获得各种国家授权专利成果的认定与学校规定一致。
七、学位论文的基本要求
1、选题立足于学科前沿,鼓励学科交叉、鼓励选择难度较大的国际前沿领域课题,并具有较强的理论和实际意义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