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关于中国城镇化的三个本质问题

关于中国城镇化的三个本质问题

关于中国城镇化的三个本质问题本文作者:华泰证券首席策略分析师徐彪史上最难产的全国城镇化大会,终于顺利召开。

会议按照惯例“胜利闭幕”,却给我们留下一堆疑问。

向前看,中国的城镇化建设将向何处去?让我们自上而下解读解读大会官方新闻稿,相信大家一定会有更为清楚的认识。

过去几年与八股文战斗的经历告诉我:解读任何一份大文件,都需要找到一个合适的切入点。

以此出发,用一个较为清晰的脉络将细节串联起来,所谓纲举目张是也。

对于城镇化大会而言,我们要找的切入点很简单:为何姗姗来迟?去年底,克强总理对媒体说城镇化是最大的内需之后,市场就在翘首以盼城镇化大会召开。

一季度盼2季度,2季度盼3季度,临近年底,全国城镇化大会终于害羞地露出她的面孔。

是大家不想推进城镇化么?非也!从中央到地方,从百姓到各级官员,大家无不翘首企盼新一轮城镇化的大潮。

但是理想很丰满,现实很骨感。

学者的任务是忽悠,官员的任务是实施。

忽悠可以以方向为主(我们分析师类似),实施则必须以操作为主(基金经理类似)。

而说到实施,有几个问题几乎是绕不开的:问题之一:城镇化本身意味着投入,而资源是有限的,有限的资源到底应该投向何方呢?也就是以大为主还是以小为主的问题。

北京3000万人口,要不要搞到5000万?而以大为主还是以小为主的背后,则是中央与地方两套思路甚至是利益的碰撞。

问题之二:城镇化要用地,你用地占地搞建设的同时,如何保证粮食产出呢?粮食安全无小事,中国这么一个大国,粮食安全的饭碗必须端在自己手中。

问题之三:城镇化是要用钱的,严控地方政府性债务的时候,城镇化的钱从哪里来?所以,城镇化的本质,就是一个中央与地方博弈的问题。

这个老问题,在过去几十年都很突出,房地产调控十年越调房价越高,既有政策思路偏压制需求的原因,也有各地政府严重依赖地产的缘故。

在回答以上三个问题之前,我们可以来一轮曲线救国,从一个现象开始谈起。

过去三年,有一个词汇隔三差五出现在媒体:民工荒。

伴随民工荒,低端劳动力价格持续上升。

由于各地采样数据偏差较大,也不一定有全局说服力,我们姑且采纳相对比较权威的统计局数据。

2009年农民工月均收入1417元,10年上涨20%,11年上涨20%,12年上涨12%,13年全年数据没出来,但是今年9月同比去年上涨13%。

工业增速在回落,2012年和2013年,我们经济增长的速度已经低于以往8%的红线(还记得那个保8的口号么?),潜在增速从2009年见顶以来连续四年向下走。

但是,低端劳动力的价格上行趋势没有受到影响,除了曲线不再那么陡峭。

经济学家们很奇怪,跑去农村一看,恍然大悟:农村剩余劳动力这个水池干涸了。

能出来愿意出来打工的都已离家,农村里只剩下老弱病残孕,或者深深眷恋着那片土地不肯轻易背井离乡的壮年。

等用大家所熟知的术语来描述,就是中国已经进入了刘易斯拐点。

这是一个大麻烦!如果把中国比作一个人的话,现在心情与诸葛亮流着泪说出师未捷身先死别无二致。

中国刚刚跨入中等收入水平,希望在未来十年里大展拳脚的时候,忽然发现劳动力这个变量无法支撑未来的经济增长,忽然发现土地要素也日渐遭遇瓶颈。

而我们都知道,经典的经济学框架中,认为增长来源于资本、劳动力、土地和技术进步。

和三农有关的,主要是劳动力和土地这两大块。

先说土地,中国是人口大国,粮食安全上升为国家战略后,18亿亩红线是必需遵守的。

经济增长所需的土地要素投入从哪里来呢?很简单,到农村去,将农民手中的宅基地流转起来(中国可以拿来搞建设的地,只占国土总面积的4%,这4%中有90%为非城市建设用地,而宅基地恰恰是非城市建设用地中的大头),所以十八届三中全会才会提出建设城乡统一的建设用地市场。

再说劳动力,相对数据方面,如果我们认为适龄劳动人口的构成可以涵盖15-64这个年龄段,那么从2010年达到74.5%高点后,2011年(74.4%)和2012年(74.1%)连续回落。

绝对数据方面,国家统计局的最新数据显示,截至2012年末,中国拥有15至59岁的劳动年龄人口约9.4亿人,比2011年减少了345万人。

中国的劳动年龄人口数量第一次出现了绝对下降,比此前多数人的预期更早。

无论劳动力绝对量还是相对量的拐点都已出现,更麻烦的是,你就是现在放开二胎,依然无法改变未来十五年中国老龄化的趋势。

用国家统计局局长马建堂的话说:“至少在2030年以前,中国的劳动年龄人口会稳步、逐步的减少。

”怎么办?出路还是土地改革。

通过土地改革,继续推动农村劳动力从第一产业向第二产业转移,以此解决劳动力来源的问题。

总结一下,从供给端出发,城镇化就是工业化,而工业化所需的劳动力和土地要素,都需要“新土改”来破题生产。

以上分析,主要从供给端出发,因为经典的宏观经济学增长模型都是基于供给建立的。

但是,我们都知道,供给增加推动经济增长的逻辑必须建立在需求端能跟上的基础上。

过去十年,中国不存在需求无法跟上的局面。

但是现在,当中国进入产能过剩时代之后,需求端的变化就变得异常重要。

而对于需求二字,克强总理曾经精辟地总结为一句话:城镇化是最大的内需。

为啥这么说呢?因为过去两年出口数据已经教育了我们,外需靠不住。

因为过去二十年数据教育了我们,由于中国老百姓储蓄率过高,消费主要对通胀敏感,所以消费靠不住。

到最后,还是投资,饮鸩止渴式的制造业扩产能不可取,唯有城镇化。

城镇化带来的需求有两块:消费和投资。

其中消费是小头,每年1000万农民工进城,每个人每年增加2万块消费,也不过区区2000亿。

投资是大头,因为你农民工以往进城,虽然统计的时候算成常驻人口,因为住满半年就算。

但人家不是户籍人口,他们可以八个人住一间宿舍,他们的小孩不需要去当地就读,他们生病了自己掏钱进医院享受不到当地医保带来的福利。

也就是说,这只能算半拉子的城镇化。

这种城镇化对投资的拉动作用过于有限,因为对住房、医疗、教育和养老的需求严重不足。

向前看,如果我们能把2.6亿农民工逐步转变为户籍人口,就会带来蓬勃的投资需求,经济增长所需的需求来源问题也就迎刃而解。

总结一下,从需求端出发,城镇化就是最大的内需。

经过以上分析,我想投资者的脑海中逐渐浮现出这样一幅图景:土改和城镇化已经成为一个硬币的两个方面。

而所有的一切,最终都是为了让中国经济这艘大船得以维持一个相对较高的增速。

而这个增速对于债务危机凸显的中国而言,意味着生存或者死亡。

对于这届领导核心而言,意味着能否完成18大接下来的历史任务。

厘清问题的来龙去脉,我们再去看前文提及的三个问题,会发现一切都清晰起来,答案也就自然而然地浮出水面。

以大为主还是以小为主的问题:大小本身不是问题,只是中央和地方的不同偏好下,才导致路线图成为问题。

中央之所以坚持以小为主,是因为农民工没本事进入一线城市定居,无论工资性收入还是财产性收入都不足以支撑。

地方之所以偏好以大为主,是因为大城市搞造城运动所需的资源最为充沛。

意见不统一怎么办呢?老规矩,中央保底线,剩下的自主权交给地方。

中央只要牢牢把握住两点:第一我牢牢抓住户籍二字。

我评价你干的好不好,不看城市化率,而看户籍人口城市化率。

户籍放开的政策执行在地方,但政策方向放在谁手里呢?就放在中央手中,四句话概括:全面放开建制镇和小城市落户限制,有序放开中等城市落户限制,合理确定大城市落户条件,严格控制特大城市人口规模。

农民工想进城,能顺利拿到户口的,就是中小城市。

第二我牢牢抓住城市建设土地指标。

整体收紧!已有三大城市群就别想再大规模扩大建设用地(北上广城市房价回落这种事情,看来越发遥遥无期),大城市、中型城市和小城市要用地怎么办呢?“严控增量,盘活存量,优化结构,提升效率,切实提高城镇建设用地集约化程度”,还是收紧,只不过到时候给谁不给谁,就有讲究喽。

看起来,未来几年,建设指标这东西价格还得往上涨。

有人说,这个好办,我可以通过增减平衡的办法来搞到城市建设用地指标。

针对过去几年各地纷纷在搞的变通做法,又多出另外一句话:“耕地红线一定要守住,红线包括数量,也包括质量”。

复垦可以,生地和熟地可就别想一比一的比例置换。

看完这两点,估计绝大多数人会发晕。

这是何等强悍的谈判能力,说以小为主就真的以小为主了啊(很得意地宣扬一下,我们半年前就确认并发短信提示:城镇化将会以小为主推进,“精读人民日报”系列可不白读)!一年前能有如此魄力,城镇化规划老早出炉了。

至于拖这么久么?治大国如烹小鲜,讲究宽猛相济。

在用完“猛”字诀之后,自然该到“宽”字诀。

所有就有了这么一段看似很短但意义重大的话:“同时要在中西部和东北有条件的地区,依靠市场力量和国家规划引导,逐步发展形成若干城市群,成为带动中西部和东北地区发展的重要增长极,推动国土空间均衡开发。

”这是一句很宽泛的表述,中西部地区和东北地区都可以有城市圈,而且数量为“若干”。

但是请注意,城市群是需要“国家规划”的,否则你所需配套的建设用地和户籍政策都拿不到!想搞城市圈么?努力推动中小城镇化吧,国家在做整体规划的时候,会考虑的!落在投资上,关键还是农民市民化。

包括三四线房地产、中低端汽车、家电等。

城市化所需地的问题:首先确保粮食安全,然后才是城市化用地。

同时,为防止土地改革全面铺开带来危害(这里最主要针对的不是农地集中,农地集中有利于粮食安全,我们在后面的安徽调研札记里会详细阐述。

而是担心城乡统一的建设用地市场,为啥这么说呢?因为现在最成熟的模式下,大家去农村买宅基地不是用来的盖房子的,而是复垦后置换城市建设用地指标的。

刚刚复垦出来的地叫生地,生地的产出和熟地没有可比性。

这就危及到了国家粮食安全),城镇化大会决定:按照守住底线、试点先行的原则稳步推进土地制度改革。

所以城乡统一的建设用地市场建设,将进入区域试点阶段。

体现在资本市场投资机会上,围绕农地集中炒作(主要是育种、农机、农业现代服务业)比围绕宅基地流转炒作要现实,因为政策决心不可同日而语。

城镇化所需资金的问题:钱从哪里来?一部分是城镇化大会写在纸面上的,还有一部分是城镇化大会没有写在纸面上,但你必须理解到位的。

先说后者,城镇化离不开造城,城镇化离不开建房。

过去十年,中国的城镇化整体上看依托房地产。

没有过去十年的地产牛市,就没有土地财政,就没有遍地新城的中国。

但是房价这东西,讲究一个居民价格承载力。

换句话说,最终来看需要有刚需来买单。

之所以坚持以小为主推进城镇化,就是因为农民工对中小城市的房价未来上涨空间的承载能力最高。

中西部地区,任何一个县城,农民只要肯吃苦,哪怕去工地做小工,一天也有150-200块。

这是远高于普通城镇职工的收入!再说前者,主要集中在开源,增加地方政府收入上:一是地方政府自己赚,依靠培育地方主体税种。

二是中央给,转移支付,给多少怎么定呢?就看你户籍人口城镇化干的怎么样。

三是金融机构支持,这个要靠农发行和国开行。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