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文档之家› 中国新型城镇化存在的问题及其对策讲解
中国新型城镇化存在的问题及其对策讲解
三、中国新型城镇化存在的问题
劳动密集型产业吸纳就业的能力下降
衡量城镇化发展的潜力大小,关键是看制造业和服务业能 为农民进城提供多少就业岗位。2011年我国三大产业的从 业人员分别为2.66亿人、2.25亿人和2.72亿人,从占比来 看,制造业和服务业从业人数偏低,农业从业人数过高。 从市场需求来看,制造业需求最多,批发零售和住宿餐饮 次之。在制造业中,工程师和高级技工的职位需求大幅高 于各行业平均值,这表明我国制造业正由过去的劳动密集 型转向现在的知识密集型,对员工的技术能力要求不断提 高,农村劳动力要想进入制造业必须经过专门的技能培训。 此外,由于国内劳动力成本的不断上升,美国提出制造业 回流计划,越南等东南亚国家开始和中国争夺劳动密集型 产品的市场,这些外围因素均导致未来中国制造业的吸收 能力大幅下降。
中国新型城镇化 存在的问题及其对策
以人为本、四化同步、优化布局、生态文明、文化传承
汇报人:xxx 学号:xxxxxxxx 所属学院:xxxxxxxxx
汇报提纲
中国城镇化发展历程 中国城镇化发展特点 中国新型城镇化存在的问题 面对新型城镇化发展的应对措施
一、中国城镇化发展历程
中国的城镇化经历的三个发展阶段:
二、中国城镇化发展特点
经济越发达的地区城镇化率普遍越高
中国城镇化率较高的省份主要是由大部分东部地区构成, 尤以环渤海、长江三角洲和珠江三角洲地区显得更为突出, 中部较发达的省份如黑龙江、湖北等地的城镇化率也超过 了全国平均水平,西部地区由于经济发展速度慢,其城镇 化水平也相对较低,仅有重庆的城镇化率超过了全国平均 水平。
三、中国新型城镇化存在的问题
夹心层的新一代农民工处境艰难
流动的农民工人口是中国城镇化的主要演变群体。最早一 批的农民工大多只是城市的过客,他们接受最脏、最累、 最危险的工作,省吃俭用往农村老家寄钱,对他们来讲, 家才是自己的归宿。而现在占主导地位的新一代农民工, 他们的受教育水平远高于上一代农民工,他们期望能留在 城市生活,改变祖祖辈辈面朝黄土背朝天的农民身份。但 他们需要面对的现实情况是: 一方面,与城市劳动力相比,他们的教育水平仍然很低, 缺乏继续教育和技术培训所需要的时间和经济承受力,再 加上户籍制度的限制、低工资和社会保障的缺乏以及高房 价让他们无法在城市安身立命; 另一方面,他们普遍缺乏农业生产经验,让他们回家务农 已经不太可能。因此,为新生代农民工提供技能培训并积 极引导返乡创业也是中国城镇化进程中面临的巨大挑战之 一。
第一阶段为1978~1992年,该阶段的城镇化以农村改革为 起点,以全面开放为主要动力,1984年,国家出台了农 民工进城务工的政策,开启了政府对劳动力流动政策的 改革。城镇化率从17.9%提升至27.5%;
第二阶段为1992~2002年,该阶段的城镇化发展模式是以 工业化带动城镇化为起点,以城镇土地市场化为主要动 力,克服了城市建设资金不足和就业容纳能力低的限制, 城镇化率从27.5%上升到39.1%;
第三阶段为2002~2012年,该阶段的城镇化以产业升级为 基础,以政府经营土地为主要动力,多元化协调的城镇 化发展模式成为指导城镇化发展的重要方针,城镇化率 从39.1%上升到镇化水平依然很落后
主要表现为两个经济现象:一是我国人均GDP对应的城镇 化率远低于世界大多数国家,只处于中游水平。发达国家 城镇化率接近85%。而人均收入与我国相近的国家城镇化 率也在60%以上。二是按照霍利斯·钱纳里的理论,一国 的工业化率达到30%时,城镇化率可以达到40%左右;工 业化率达到40%时,城镇化率一般在75%以上。目前我国 的工业化率已经接近40%,但城镇化率才刚刚突破51%, 同等工业化水平下,我国的城镇化率比世界平均水平低 20%左右。
三、中国新型城镇化存在的问题
新型城镇化拉动中国经济的潜能有限
2011年中国城镇化率为51.3%,与发达国家70%以上的城 镇化率相比,中国城镇化水平仍然很低。大部分学者、官 员普遍认为,城镇化将继续推进农村剩余劳动力进城寻找 工作,中国经济未来二十年仍然可以保持8%的增长速度。 但是假如中国的城镇化数字并不像官方公布的那样会有更 多年轻人进城务工,那中国经济未来的增长点又在何方? 目前官方统计城镇化率是按常住人口划分的,城镇人口包 括户籍人口和城镇常住人口(居住超过6个月)。这种划 分方式,一方面容易忽略城市流动人口,少算城市人口; 另一方面容易混淆农村全职和兼职人口,多算农村人口。 如果城镇化不以常住人口的概念来划分,而是以“城镇非 就业人口”加上“全国非农业就业人口”除以总人口来计 算城镇化率,则2011年中国的城镇化率已经达到60%,这 就意味着未来城镇化拉动中国经济增长持续向前的动力比 较有限。
三、中国新型城镇化存在的问题
失地农民就业难以及当前的土地财政模式
由于城镇化进程中城市面积逐渐扩大,大量的农业用地被 征用为非农业用地,造成大量农民失去土地。土地征用1 至3年之后,60%的补偿款被农民用于建房、还贷、医疗 消费、治病和消费。高中文化程度以下的农民仍然占据了 很大一部分比例,因此失去土地之后,他们的农业生产技 能也就失去了用武之地,在城市寻求工作也会更加困难, 失地就等于失业。因此如何让众多失地农民稳定就业自然 成为中国城镇化进程中亟需解决的难题之一。
三、面对新型城镇化发展的应对措施
推进财税体制改革,完善户籍管理制度, 政府提供政策上的有效支持
户籍制度改革是城镇化的一项重要内容,大城市提供的福利和公 共服务远远高于小城市,假如可以找到解决进城农民户籍问题的 有效路径,无疑将极大的推进城镇化进程。而在我国现行的财税 体制下,要求一线大城市开放户籍几乎不可能,因为这将带来巨 大的财政支出,地方政府根本无力承担如此巨大的开支。地方政 府的财政转移支出,中央政府不会给予更多的帮助,均以本辖区 户籍人口为基础,所以在城镇化进程中城市新增的流动人口,会 给地方带来巨大的财政压力,例如基本养老金、教育支出等。如 果现有的财税体制不做重大调整、户籍不开放,那么未来没有多 少农民愿意去城镇发展。
二、中国城镇化发展特点
城镇化发展速度普遍较慢
2002~2011年,中国31个省市的城镇化率平均增速为 1.35%,江苏增速最快,年均增速超过2%,而北京年均 增速为0.52,上海仅增长0.04%;中部地区中发展最慢的 黑龙江和吉林两省,其城镇化增速也超过了全国平均水平; 除了西藏和新疆两省之外,其西部各省的年均增速超过平 均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