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语文教研组经验交流材料

语文教研组经验交流材料

语文教研组经验交流材料在传统的教学中,教师是课堂的绝对主宰,大部分时间里,学生或在紧张地记笔记,或在忙着找书上的知识点,被动地接受知识。

新课程改革的教学观认为,教学是教与学的交往、互动,师生双方相互交流、相互沟通、相互补充。

在这个过程中,教师与学生分享彼此的想法、经验和知识,交流彼此的情感、体验与观念,丰富教学内容,求得新的发现,从而达到共识、共享、共进,实现教学相长,即形成一个“学习共同体”。

1、以学定教,因学而生真正的生本教育,应该是“以本为本”、“以生为本”、“以情为本”,所以我们教师拿到一篇新课文,是否应该以学生的身份走进文本,感悟文本,从文本中找到学生的兴奋点、感情点、能力点、生长点,从而找准“切入点”,以学情定教情,因“需”而动(即根据语文教学的需要,教学任务的需要删繁就简确定教学内容),应“势”而动(即根据文本内容、风格、语言特色及学生的喜爱程度审时度势确定教学内容),因学而生。

这是我们语文教师不管是参赛还是平时教学在备课时都应该深思熟虑的问题。

2、以学为主,以教为导一节充满活力的课,不是看教师的表现如何出色,而是看在课堂中,学生的大脑、双手、眼睛和嘴巴是否都得到了恰到好处的运用,是否让每个学生都有参与的机会,是否让每个学生在参与的过程中体验到学习的快乐,获得心智的发展。

每位教师都要想尽千方百计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从“学”入手,创设良好的教学情境,用真诚、赞赏的语言,激励学生积极主动参与到教学中,真正实现师生互动。

如小组PK赛,评比蓝星、红星,评选优秀小组或个人,运用图片创设情境等。

3、备课中正确定义“预设”,使“生成”事半功倍。

教师对课堂教学的“预设”并不是为了限制其生成性,而是为了使这种生成更具有方向性,更富有成效性。

教师的备课应侧重于学生的“学”,教师的“教”应该是为了预设的生成引导方向的。

因此,教师在备课时应更多地为学生的“学”而预设,真正让学生有的放矢。

教师备课时要甘于“忍痛割爱”。

语文课追求简约之美。

当一个教学环节、教学创意、教学课件,甚至是一段教学用语离开了教学目标的时候,它就是再美也要忍痛割爱。

备课中留有空白,让“预设”能正真的生成有效教学。

教师在课堂上一放一收,使学生在课堂上的自主能动性得以充分开发,课堂的生成效应逐一显露,弥补了以往的生成缺失。

4、多元解读文本,营造百家争鸣的“生成”氛围。

文学文本的解读活动,是一个反映、实现、改变、丰富文本的过程,也是一个融汇了解读者的感受、体验、联想、想象以及审美判断等多种心理活动的特殊的认识过程和心理活动过程。

语文课堂的生成是一种资源的生成。

资源的丰富和多样,是课堂生成的重要特征。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大力开发和利用文本资源,通过语言的阅读,使得学生能够准确把握每一个语言组合体各要素之间的关系,以及它们之间的相互作用。

在文学语言的提示下,引导学生调动自己的艺术感受能力去感知文本形象,展开自己的联想和想象去进行文本形象的再生成,从而尽可能完整、清晰地完成文本的解读,品析文本形象。

这也是一个文本的反映和实现的过程,在此基础上引发更丰富的预设以收获更广博的生成。

5、在“生成”中拓展创新,力求“生成”精益求精。

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是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目标之一。

学生的创造才能与生俱来,假如老师能在课堂现成的生成基点上为学生构筑一个平台,那他们的创造潜能就可以得到极大的发挥。

老师执教《背影》一课时,可提出“假如你是此时的朱自清,你想对父亲说些什么?”的预设;《幽静悲剧》时,上课伊始时情境导入及拓展延伸版块“悲剧之思”相关图片的出示“这里曾经......而如今......”的预设;《阿里山纪行》时,“假如你是吴功正先生之行的导游,你将怎样介绍今天的行程?参照文章中作者行踪,完善解说词”的预设;枣核》时,“请你试着给文章换一个标题,是换的好,还是原来的好?”的预设;《都市精灵》时故意留白的预设,让学生添上自己最想解决的问题,学生兴趣盎然,纷纷提出了“我想知道郧县的精灵应是什么?”“作者为什么把有无动物作为衡量城市的标准?”“作者为什么能把动物写得那么可爱?”等问题。

这些预设不仅收到了预期的教学效果,更生成了新的资源,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6、整体与细节的关系语文教学要注意整体美与细节美的结合。

整体美,首先语文教师要整体把握语文教学的基本特点是“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

其次对教材教学目标进行整体把握。

最后对课文进行整体把握。

著名语言学家吕叔湘先生曾说:“语文教学一半是科学,一半是艺术”。

既然一半是艺术,那么,语文教学就离不开一个“美”字。

语言文字的本质和灵魂是情感,就是美。

纵观以往语文教学,忽视整体情感体验和美感,琐碎的问题特别多,分析零乱把一篇文章弄得支离破碎。

新课标指出“在教学中尤其要重视培养良好的语感和整体把握能力”。

因此我们教师整体教学流程的设计要简约,要有创意,要有亮点,要突出“一课一得”。

如《蓝蓝的威尼斯》可设计为“激发读趣,感受美——想象美景,积累美——畅游胜地,实践美——质疑探究,思考美”;《背影》一课可以“背影”为线设计为“感知背影——品析背影——诵读背影——话写背影”;《幽静悲剧》一课可以“悲剧”为线设计为“明悲剧之事——品悲剧之惨——探悲剧之因——避悲剧之举”;《枣核》一课就围绕着“请你试着给文章换一个标题,是换的好,还是原来的好?”这个问题,从结构上、从内容上、从写作手法上、从情感上等几个方面深入研读文本。

细节美,就是我们教学中教师要注意教学艺术,包括教师的仪态,教师的激情,教师的语言,教师的基本功,师生的评价,环节与环节的过渡语,板书设计等等。

7、学会与会学的关系叶圣陶说:“教任何功课,最终的目的都在于达到不需要教......”“授之于鱼,不如授之于渔”,我们的教学不仅要让学生学会些什么,还要让学生会学些什么,更要让学生会用些什么。

这次大赛中,只有部分教师重视了学法指导。

如郭长霞老师教学生如何写导游词,周慧老师教学生如何赏析语言,潘丽老师朗读技巧的引领等。

教师不能从“教”的角度看“学”,而要从“学”的角度看“学”,更要从“学”的角度看“教”。

教师不能用教师的眼睛看教学过程,而要用学生的眼睛看教学过程,教师不能只当教者,更要善于当学者(学习者)。

8、感悟与朗读的关系“好文自应琅琅读”,“教学千法读为本”。

语文教学要抓语言,语言教学要抓语感,语感教学要抓朗读。

著名的特级教师余映潮说:“课堂上的朗读,小而言之,是培养语感,积累语言的极为重要的正确途径;大而言之,是教学改革和教师水平的一个重要标志,是培养文明的高素质人才不可或缺的教学手段。

9、精讲与精练的关系语文教学也要学习理科教学,重视当堂训练。

训练的题目也要精编精选,紧扣课堂教学重点设计。

“教学千古事,得失寸心知”,语文课堂是润泽生命的殿堂,语文的本色是简朴的。

洗尽铅华,删繁就简,融听、说、读、写为一体,使语文课真正做到“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课堂洋溢着浓厚的语文情趣,弥漫着浓厚的语文气息,实现本色的回归。

我眼中的语文生本课堂何谓“生本课堂”?就是以生为本,为了学生发展的课堂,为了学生发展的语文课堂。

正如课程标准所说“语文课程应致力于学生语文素养的形成与发展。

语文素养是学生学好其他课程的基础,也是学生全面发展和终身发展的基础。

”以生为本,是个时髦的话题,也是个永远不会落伍的话题,但真正的要在教学中、在课堂里落实以生为本,确实不是那么容易的一件事,针对我们的语文课堂,浅谈以下两方面内容。

一、营造“以生为本”的课堂背景许多成功的课例都十分注意新课学习前的课堂氛围和学生学习新知时的心理环境布设,这是生本课堂背景的重要内容。

它影响着学生的学习情绪和学习兴趣.若学生的学习情绪高、兴趣浓,则课堂上积极主动,踊跃表现,思维活跃,课堂效率高;反之,则表现为消极被动,懒于思考,启而不发,课堂效率低。

因此,我们一定要重视课堂背景这一环节的展示。

例如,优美的画面既能吸引人的注意力,又能给人以美的享受,所以也是设计课堂背景的一种有效策略。

上次我在执教《鼎湖山听泉》这篇课文时,在上课前先利用多媒体给学生欣赏鼎湖山的优美的图片,一下子把学生的注意力集中到鼎湖山听泉来,把他们带进了一个充满神奇色彩的世界。

所谓“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这下,学生上课的积极性也增强了,对她们接下来的上课有一定的帮助。

当然,不同的课文有不同的导入方式,比如上课刚开始,师生之间的谈话能缩短师生之间的心理距离,让学生乐于和教师交流,也能对整堂课的教学起到积极的作用;上新课前根据课文内容设计一些谜语让学生竞猜,既能激发学生的兴趣和表现欲,又能后面的学习做好铺垫;有些感情色彩较浓的课文可用相配的音乐激起学生的情感;情节有趣的课文可以通过讲故事来激起学生的兴趣等等。

总之,课堂背景设计只要符合儿童的心理特征和认知规律,就一定能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二、创造“以生为本”的学习方式教师要充分信任学生,敢于放手,并真正依靠学生自主地学,才能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

实施“生本教育”,首先需要教师在思想上完全放下包袱,把学习的主动权完全交还给学生,这样,学生才能有足够的自主学习的空间去自由发挥,自由创造,否则的话,如果教师只是在形式上放开,而在实际操作时,总是担心学生这没学到,那没学好,非要让学生按照自己思维框架去学习,那就会束缚学生的手脚,压制学生的学习天性,大大削弱学生的创新能力。

反思我们自己的语文课堂,讲台下的学生们大多是被动地接受教育。

很多时候,在新课一开始,会很形式地对学生发问“你们想了解什么或者你的脑海中有什么疑问”等类似问题,这看起来似乎是以学生为本,鼓励他们敢想,看起来似乎是个好的开头。

但是,纵观整个语文课堂,学生并没有围绕他们所提出的问题来共同探讨问题,相反,是老师一直在牵着学生的鼻子走,在如此被动的教学环境下,学生一味思考老师的发问,而自己不敢说自己所想的,更不敢做自己想做的。

生本教育要求学生在课堂上不再是被动地接受教育,而是要敢想、敢说、敢做、敢爱、敢恨,敢于质疑教材、质疑教师,敢于选择自己喜欢的学习方式,敢于发表自己的独特见解,敢于做自己喜欢做的事。

要注重培养学生的批判意识和怀疑精神,鼓励不同观点之间的争鸣与碰撞,强调对问题的多角度的理解,善于对同一问题发表各自不同的观点。

转变学生学习方式,着力点应是学生主动地学习,实质性地参与教学过程。

在学生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过程中要注重实效性,教学方式要服务于学生的学习方式。

希望在“生本课堂”的带动下,我们的语文课堂能日趋成熟!语文教研组经验交流材料——语文课堂上的激活艺术随着年级的升高,年纪的增大,我发现我班的学生上课的气氛越来越沉闷,发言的同学总只有那么几个,寥寥无几。

不管你老师如何地上窜下跳,声嘶力竭,好多学生像老僧入定,稳稳坐着,目光呆滞,面无表情,好像你老师讲课与他好无关系。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