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肠套叠症状简介及治疗方案

肠套叠症状简介及治疗方案

肠套叠
一、手术适应证、禁忌证
1、手术适应证:有灌肠禁忌症者;灌肠复位失败者;肠套叠复发达3次以上,疑有器质性病变者,疑为小肠套叠者。

2、首选非手术治疗(空气灌肠复位法)
2.1.适应症:病程不超过48小时,便血不超过24小时;全身状况好,无明显脱水、酸中毒及休克表现,无高热及呼吸困难者;腹不胀,无压痛及肌紧张等腹膜刺激征象。

2.2.禁忌症:病程超过48小时,便血超过24小时;全身情况不良,有高热、脱水、精神萎靡及休克等中毒症状者;腹胀明显,腹部有明显压痛、肌紧张,疑有腹膜炎或疑有肠坏死者;反复套叠,高度怀疑或已确诊为继发性肠套叠;小肠套叠;空气灌肠时,逐步加压至1
3.3 KPa,套叠影不移动,形态不改变者,应放弃加压注气。

二、诊断、鉴别诊断需要完善的检查检验
腹部X线检查、超声检查、腹部CT、血常规、生化全项。

三、术前评估需完善的检查检验
血尿便常规、生化全项、凝血五项、术前四项、血型、心电图、超声心动图。

入院前查血常规,肺部平扫CT,两次新型冠状病毒核酸检测、新型冠状病毒抗体检测。

术前评估:营养评估、心理评估、伴发病评估、依从性评估、并发症
评估、医者能力评估。

四、治疗方案
肠套叠治疗分非手术治疗和手术治疗。

1、非手术治疗:空气灌肠复位法成功率90%以上
1.1.诊断性空气灌肠压力为6.6-8KPa,复位治疗压力为12-13.3 KPa。

灌肠复位征象:X线透视下见肿块逐渐变小消失,气体突然进入回肠,继之中腹部小肠迅速充气;拔出气囊肛管,大量气体和
暗红色粘液血便排出;患儿安然入睡,不再哭闹,腹胀减轻,
肿块消失;口服1g活性碳,约6h后由肛门排出黑色炭末。

1.2.空气灌肠治疗主要的并发症是肠穿孔。

复位过程中,肿物消失,荧光屏上突然出现闪光改变,随即见膈下游离气体,表明
出现肠穿孔,即刻停止注气,用注射器针头刺入剑突和脐之间
部位,让大量进入腹腔内的气体迅速排出。

准备急诊手术。

2、手术治疗:就诊较晚的患儿,尤其是全身情况差或空气灌肠
失败者应行手术治疗。

2.1.开腹或腹腔镜辅助肠套叠复位术切忌强行牵拉套叠近端肠

2.2.肠切除肠吻合术术中见鞘部已有白色斑块样动脉性坏死或
套入部静脉性坏死
2.3.肠外置或肠造口术患儿病情危重,或肠套叠复位后局部血液供应情况判断有困难时
五、术后需重点观察的临床表现及体征
术后应密切观察患儿生命体征,予吸氧、多功能监护。

需关注鼻胃管、腹腔引流管、尿管引流是否通畅,引流液颜色及数量。

注意观察患儿腹部体征变化。

六、术后病情观察需要完善及关注检查检验项目(包括时间、频次)。

术后三天每天、第五天、第七天查血常规,生化全项。

术后根据病情或出现异常腹部体征等情况,行腹部X线片/彩超等检查。

七、术后可能出现主要并发症:
1、肠套叠复发
临床表现
阵发性哭闹,腹部包块,暗红色血便。

需关注的检查检验指标
血常规、生化全项,超声检查、腹部X线平片、腹部CT
处理原则
先试行空气灌肠复位,复位失败或多次复发者,应考虑再次手术。

再次手术可行回肠升结肠固定术。

2、术后粘连性肠梗阻
临床表现及体征
腹痛腹胀,呕吐,停止排气排便,胃管引流液增多,为黄绿色或粪水样。

需关注的检查检验指标
血常规、生化全项、影像学检查(B超、腹部立位X线片、腹部
CT)
处理原则
术后早期炎性粘连性梗阻多可保守治疗。

晚期或保守治疗无效者应行手术治疗。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