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应用光学0524-12

应用光学0524-12


二、光学系统景深。 条件:入瞳大小确定,位置确定,确定的接收器(如成像后为人眼观 察) 。 定义:景深---空间清晰成像的深度。 远景:能成清晰像的最远平面。远景距离 P1,从入瞳算起; 远景深度为 1 ,由对准平面到远景。 近景:能成清晰像的最近平面。近景距离 P2,由入瞳算起; 近景深度为 2 ,由对准平面到近景。 景深可表示为: 1 2 物斑: (ab)z1,z2 2 像斑: ( ab) z1 , z 由于对准平面与景像平面共轭,则有:
D tg1 tg
遮光罩入射孔径: D1
D
tg 1 tg tg 1 tg
ω:系统的视场半角; ω1:通过系统入瞳边缘的光线和 光轴间最大的夹角 D:入瞳直径 2、在镜简内设置消杂光光阑。
物方孔径角: 轴上物点和入瞳边缘的连线与光轴的夹角U。 像方孔径角: 轴上像点和出瞳边缘的连线和光轴的夹角 U′。 相对孔径: D 入瞳直径与焦距的比

y ,要求 y
准确, ,
l l
一般调整 l ,保证 l 固定。 但实际中,调整 l 保证 l ,但使物体的像落在分划板 上是很困难的,这就使物的像与分划板不重合,当不重合 时,便会产生读数误差。 如图所示情形是不重合时,使读数(标尺面上)值大于 真实像高值。
消除“视差”产生的测量误差,即由于物体放置位置不精确,使 像偏离分划板,不与分划板重合的方法: 设计成物方远心光路! 具体设计方案: 在物镜像方焦点处设置孔径光阑, P133 之图 5-21。 如 这样,孔径光阑成为该系统的出射光瞳,由共轭关系则入射光瞳在物 方无限远处。由此可控制经物镜后主光线的方向,使主光线总成为分 划板上弥散斑的中心。 物方主光线平行于光轴,主光线的会聚中心在物方无穷远,故称 物方远心光路。而像方的主光线则必经过物镜的像方焦点。 这样,在物方远心光路中,主光线的 方向不随物体位置而变化。由于控制了 像方主光线的方向,虽然像距稍有误差, 使像与分划不重合,而存在视差,但由于 读出的是弥散斑中心的数值,因而读数仍 不变化。即读的是投影像的中心。
A p :入瞳面积
D
几何渐晕系数:
k A Ap
五、举例: 不同系统中,渐晕情况不同 显微系统中无渐晕; 望远镜中,允许 50%渐晕; 放大镜中无视场光阑。
§ 消杂光光阑 5-5 一、杂散光的产生及其影响 杂散光产生的原因: 1)非成像光束通过仪器内壁及元件折、反射后进入像面; 2)成像光束在仪器内、元件上的折、反射形成杂散光; 3)光学元件不符合标准而引起的杂散光。 杂散光的分类:一、二次,高次杂散光 由仪器内壁,元件等一次折、反射射向像面的、且在视场角以内 的非成像光线——一次杂散光。 一次杂散光再经历一次上述过程即二次杂散光。 以次类推——高 次杂散光。 危害:减小图像的对比度,淹没了图像的细节,降低了成像质量。 减少杂散光的方法: 1)设计光学系统时,在满足成像要求的前提下尽可能减少折射面以 减少折射面产生反射的机会; 2)可使透镜的口径大一些以减少透镜边缘产生的散射; 3)镜筒设计中应增加消杂光光阑或加工内螺纹;
z 2 a 2
p 2 近景深度: 2 2 a p
景深即为 : 1 2
4 ap 2 4 a 2 p 2 2
讨论: (1)若 为任一接收器分辨率,则为相应接收系统的景深; (2)入瞳直径为 2a,换算为孔径角 U(2a=2ptgU) 则:
四、渐晕系数 实质说明有多大宽度的轴外光束参与成像 通常用线渐晕系数。
k 2b 2h
2b:子午面内斜光束宽度。
2h:子午面内轴上点光束宽度。 (理想情况下出瞳面上的光束宽度之比! ) 如在入射光瞳平面时,
k D D
D
:斜光束在入瞳处的垂轴宽度 :入瞳直径
A :斜光束在入瞳面上的截面积
§ 5-4 渐晕光阑 一、轴外点光束渐晕 渐晕光阑:产生渐晕的光阑(结果拦截轴外点光束,使其小于轴上物 点成像光束) 。 入射窗:渐晕光阑被前面光学元件在物空间所成的像; 出射窗:渐晕光阑被后面光学元件在像空间所成的像; 分析: (1)三者共轭 (2)入、出射窗分别在物、像空间拦截轴外点成像光束。 (3) 可能有多个渐晕光阑 (光学系统中, 渐晕光阑多为透镜框) 。
[例题]P131,之例题,由题目的分析可得到如下的两条结论: 结论:1)在正确透视距离,观察照片时(讨论问题) ,则景深与透镜 焦距无关,只与孔径有关; 2)但多数情况下所允许的景像平面上的弥散斑不能超过某一 数值 (对确定的对准平面) 此时景深与焦距、 , 孔径都有关。 ——这在实际应用中要注意! 因为:
4 p tgU 4tg 2U
2
(3)若想远景深度 1 ,即对准平面以远都能成清晰像。
2a p 此时: p2 a ,即从 p2 a 都能成清晰像。
则需 2 a p
0,


景深则是: 则: p2
2a
a

, (大)(景深很大)
(4)若 p ,即对准平面在无穷远处。
tg y p y y y D
则有:
D
pp
此时要分辨两点,允许的散斑直径: (以下不考虑符号)
z ( z1 z 2 ) D p z ( z1 z 2 ) z p
像面上人眼分辨弥散斑允许直径 对准平面上人眼分辨弥散斑允许直径
P114,图 5-8 的说明: 1)透镜 L1 边框拦截光束下半部 该系统有两个渐晕光阑, (第一、 透镜 L2 边框拦截光束上半部 第二渐晕光阑) 。 2)透镜 L1 本身在物空间,应为第一入窗,在物空间限制下边缘光束; 透镜 L1 被后面元件成像应为第一出窗, 在像空间限制下边缘光束; 3) L2 本身在像空间,应为第二出窗,在像空间限制上边缘光束; L2 被前面元件成像应为第二入窗,在物空间限制上边缘光束。
§ 5-8 远心光路 ――指主光线的会聚中心在无穷远的光路 用于测量仪器,消除视差引起的测量误差,提高测量精度。 视差:在测量仪器中,用来读数的分划板与目标的像不重合, (如指 针和表盘不重合)引起读数误差。 在进行尺度测量的光学仪器中,其原理基本有两种情况: (1)通过测量像高,求其物高,工具显微镜等。 (2)测量已知长度的物体(像高) ,求物体所在的距离, 如大地测量仪器,经纬仪。 一、物方远心光路 (轴外点的光束中心是相同的) 用于对物体大小 y 的测量,途径是测量像高。
结论:1)当系统存在渐晕时,视场没有确定的界线;只能是对确定 的渐晕,有确定的视场大小; 2)存在渐晕时,轴上物点像亮,边缘像点逐渐变暗; 3)渐晕产生的原因多是透镜框; 4)透镜横向尺寸 渐晕小,渐晕越大 透镜横向尺寸越小; 5)可利用渐晕拦截像差大的成像光束——提高成像质量。 6)当一个系统的入瞳入窗的位置与大小确定后,物体上各点 的成像光束情况也就确定了! 三、消除渐晕的条件 如图:由几何关系, B1 B3 M 2 ~ P2 P1M 2
z1 z1 z z2 2
根据几何原理:
z1 2 a p1 p p1 p1 p p1
(1)
z1 2 a
z2 2a
同理可知:
p p2 p2
p p2 z 2 a 2 p2
(2)
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已知, z1 , z 2 为点时,方可清晰成像。 根据光学系统及其用途不同, z1 , z 2 的大小也可不同。 研究:在正确透视距离时 D(ω=ω 眍),用人眼进行观察时。 正确透视距离的理解:使照片上图像各点对眼睛的张角与用眼睛直接 观察该空间物体时各对应点对眼睛的张角相等,符合该条件 的距离。 设:眼睛的分辨率为 1 ( 眼 1) 而对不同接收器 不同.


2a
即从 p2

都能成清晰像,景深
2a

(景深比(3)略小)
实际应用中: a)景深是成清晰像的范围,成像供眼睛观察( 1 ) ; b)对探测系统,探测的是像时,同样有景深问题;要对相应的接收器 讨论景深,ε则为接收器的分辨率; c)CCD 图像传感器,通常在测量中作为接收器,要求光学系统的像质 与 CCD 匹配。 (指二者的分辨率) 2 ap p 2 p2 1 2a z2 2 a p

由(1) (2)可得:远景距离: p1
z1 2 a p1 p p1 p1 p p1 z1 2 a
2 ap 2 a z1
近景距离: p2 远景深度: 1
2 ap 2a z2
p 2 2 a p
(A)
z2 2a
p p2 p2 p p2 p2
B1 B3 P ( q ) q q p q .2 a
B1 B3 2 a
当 q=p 时,则 B1 B3 =0 即 B1 B3 渐晕区为零,物面上 AB1 内无渐晕,相当于入窗在物平面上, 出射窗与像面重合,像面上有清晰的边界。
讨论:1)系统没有渐晕光阑,只有视场光阑;B1 点以外对成像无贡 献。 2)系统内的渐晕(视场)光阑通过其前面光组成像在物面上, 通过后面光组成像在像面上。 3)入窗不与物面重合(q≠p) ,就存在渐晕,存在 B1 点以外 的轴外光束参与成像。 分析: 视场光阑在像平面无渐晕时, (1) 视场光阑严格限制视场大小; (2)有视场光阑,但也有渐晕光阑,必先确定渐晕大小,再确 定相应视场; (3)没有视场光阑,渐晕光阑限制视场,但亦应先确定渐晕, 再确定相应视场。
f
物方视场角: 入窗边缘对入瞳中心的张角。 当物体在无限远时,常用视场角表示系统的视场,以2ω表示。 当物体在有限远时,常用物高表示视场,称为线视场, 以2y表示。 像方视场角: 出窗边缘对出瞳中心的张角。
§ 5-7 光学系统的景深(——可成清晰像的范围) 一、光学系统的空间像 以前研究共轭像,一个物点对应一个像点,一个物面对应一个像面。 如放映物镜及照相制版物镜。 实际中是空间物成像,立体——平面,如望远镜,照相物镜。 把空间一定范围内的物体成像在一个平面上, 称为平面上的空间 像(投影像) 。 对准平面与景像平面共轭。 (景像平面的共轭面称为对准平面) 。 (1) p, p 为透视中心(投影中心) 。 (2)主光线为投影线 (3)投影在物平面上。 (4)再成像在景像平面上 B1 B0 ( B0 实际为物小斑的像斑) 。 (空间成像)特点:物为弥散圆斑、 像为弥散圆斑、且都以主光线为中心。 接收器(感光器件) ,如人眼等有一定的分辨极限,因而就允许 有一定的弥散存在,只要在允许范围内就认为是一个清晰像。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