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2020重磅高考作文考前押题必看15——审美教育

2020重磅高考作文考前押题必看15——审美教育

2020重磅高考作文考前押题必看15——审美教育
【题目】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60分)
从唐代流传下来的晋代"书圣”王羲之《兰亭集序》的摹本,笔法灵活,气韵生动,虽然有很多涂抹、修改,还有错别字,如"崇山峻岭”的"岭”字,写成了"领”,但仍被人称作"天下第一行书”,其中的失误或错误至今原封不动地保留•
某地的宋代石窟佛像,造型优美,神态端庄,但由于年代久远,颜色陈旧。

当地群众就花重金请工匠给佛像刷上了大红大绿、颜色鲜艳的新漆.此举却招来了一些人的批评,被认为是破坏了佛像的美.
无论是艺术还是生活中,有的审美对象,并不一定十分完美,对此我们应该怎样看待?你有怎样的认识与思考?请写一篇文章,表明你的态度,写出你的理由。

要求:自拟标题,自定文体,自选角度,确定立意;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写作指导】
《中国高考评价体系》中,明确规定了要考查学生高雅的审美情趣和良好的审美意识,要求学生在生活中能够感受美、鉴赏美、创造美,以实现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育人目标。

《高中课程标准》2017年(2020年修订)版,也将“审美鉴赏与创造”列为高中语文学科的核心素养,所谓的“审美鉴赏与创造”是指学生在语文学习中,通过审美体验、评价等活动形成正确的审美意识、健康向上的审美情趣与鉴赏品位,并在此过程中逐步掌握表现美、创造美的方法。

语文课中的审美主要是指对文学作品的阅读品鉴;而教育目标中的审美不止于此,还应包括对生活中常见的审美对象有一定鉴赏能力,发现、认识生活中无处不在的美。

作文中对审美能力的考查,应该侧重后者,要通过写作提升学生对生活中存在的美发现、鉴别的能力,用高雅的情趣和美的观念去审视生活,知道什么是美,能采取正确的态度、方式对待美。

作文所给材料,一为学生熟悉的王羲之《兰亭集序》,唐人摹写的神龙本图片曾出现在人教版必修二教材中。

另一则材料为网上近日引发争议的给石窟佛像刷漆的事件。

这两件事看似不相关,却都反映了人们对于审美对象的态度,折射出不同人的审美偏差,显示了对审美对象的认识与评价。

生活中,很多审美对象都不是尽善尽美的,或许有这样那样的不足与缺陷,但它仍不失为艺术中的精品、艺苑中的奇葩。

文学名著《红楼梦》,举世闻名的艺术杰作,流传至今的,只是有前八十回的残卷;古希腊的雕塑维纳斯,被世人当作美的标本膜拜,但这座维纳斯雕像却没有双臂……诸如此类的现象还有许多,形式上的不完美并不代表审美对象不完美。

作文宜在“审美”的范围之内立意,可以提出“美在自然,美不需要修饰”,也可以写
“美在本真,美的生命在于真实”,或者“瑕不掩瑜,缺憾并不能掩盖美”,甚至“缺憾,也是美的一部分”,还可以是“对美的事物要包容”。

如果从保护的角度,立意为“要学会科学地维护美“,也是符合题意的。

【范文示例一】
不求极致之美,只寻原汁原味
艺术之美,世人共赏.但怎奈"金无足赤,人无完人二《兰亭集序》虽气韵生动,但也涂抹明显;宋代石窟,显建筑之美,虽造型端庄,但已年久失修,色彩陈旧.可见,完美与缺陷,常常相依共存。

因此,我们不必一味地追求极致之美,原汁原味、微瑕之璧,亦胜过精雕细琢、虛情矫饰之完美。

美如白水,原汁原味的甘醇,更显自然之纯真、美之魅力。

在21世纪的浮躁喧嚣下,太多人改变了自己的行为,忘却了自己的初心,厚重的典籍被遗忘在旧纸堆中,平凡质朴的创作不再为大众所喜,华丽粗俗的包装、奇异怪诞的文化被人们争相追捧。

殊不知那原始的美才更具异彩,《兰亭集序》不改错字、不变风格,体现行书率真自然之美,突显名家风范;龙应台的文学创作,不忘本心、不变格局,体现原汁原味之美。

木心曾说:"人类文化的悲哀,是流俗的易传,高雅的失传在我看来,美即是高雅,不应受世俗浸染,被污浊呑没, 我们应当乐观看待美中之不足,保护美的原汁原味.
美如清茶,原汁原味的芬芳,比精心配比的香水更沁人心牌。

原汁原味的美,更能引导人们正确的审美趋向。

章丘铁锅的打造是一门传统手艺,王玉海父子三十多年秉承工匠精神,为了维护品牌纯真,坚持一天最多三口锅的传统,这样虽然量产不足,但保持了传统工艺的内在魅力。

正是现实中的一些原汁原味的美,在引导着人们正确的审美。

近些年来,故宫推出了一系列文创产品,600岁的故宫真正放下身段,走入寻常百姓生活中,文创作品包含文化韵味,符合大众审美,是对文物精髓的保存,又是对传统文化的传承,使中华文化焕发出了勃勃生机。

我们应传承原汁原味的美,少修改少污损,因为“美即是真二
美如高汤,原汁原味的味道,保留了更多的营养,原汁原味的美具有更高的价值。

古老的石窟佛像,原本敦实厚重,可当地人却以保护为名,给它涂上大红大绿的油漆,“好心办坏事”,引来了一些人批评。

色彩陈旧是其美中不足,但不足之处更显历史变迁、年代更迭和岁月沧桑。

诚然,正如《论衡》里所说的“美色不同面,皆佳于目,悲音不共声,皆快于耳二事物的美丑本没有固定标准,但事物本身具有各自的价值,具有各自的风韵,若只凭主观破坏这原始之美,价值便会衰减,审美也变为“审丑二我们应保护原汁原味的美,美中有不足,本是常情,拘泥于局部的不足,而忽视整体之大美,无异于弃原真之美于九霄。

美常常不能孤立存在,往往与不足相映而生辉,与不足相得而彰显,需知"瑕不掩瑜”,
美玉有瑕实乃原生原态。

【范文示例二】
审美,我们究竟在审什么
她,从爱琴海的米洛斯岛的泥土中被人们拯救出来。

洗尽铅华,展现出令人窒息的美丽,那种美丽沁入人心,直达灵魂深处,激起了人们关于美的遐思,让人感受到了生命的跃动,感受到了自我的存在.
她,就是断臂维纳斯。

可能作者亚历山德罗斯也未曾想到,他创作的维纳斯虽然不幸失去双臂,但依旧成为了众人心中的一件出世杰作•作为一件艺术品,论完整性而言,她是残缺的,但残缺并未影响到人们对于她的审美体验•若作品是否完整并不影响人们对美的感受,那么,完整性也就不能成为人们在审美过程中的羁绊.
那么审美,我们究竟是在审什么?
审美的对象往往不在于作品是否完整,而在于其内在传达的情感•倘若书法作品的鉴赏,审美的对象仅停留于作品是否完整无误,那为何不将宋体黑体等机械印刷体作为艺术作品去欣赏,反而将相对有瑕疵的《兰亭集序》誉为"有登峰造极之势”的"天下第一行书”呢?黑格尔曾把艺术作品划分为两个层次:“外在因素”和"意蕴”,他认为美的形态是理性的内容显现,是感性的自然流露•王羲之的作品《兰亭集序》便是这理性与感性的尽现——我们所说的鉴赏,并不在于作品是否完美,并不单单浮于表面,更在于作者所传达的情感.当年王羲之行笔过程中的涂涂抹抹,并不在意作品是否完美,几处错字与修改,反而凸显了不可复制的即时性和不可方物的情感的肆意流动。

他字体中出于天然的雄秀之气使得他的气度、风神、襟怀、情愫,在一笔一画间中得到了充分的体现,他在书法中所展现的个性情感的爆发,最原始的气息,才是引得人们駐足欣赏——审美的缘由。

因此审美的对象即使并不完整,也可以给人们带来美的享受。

审美的对象,有时不单在于作品本身,更在于其背后象征的文化符号。

石窟佛像,用现代雕塑以造型为艺术的标准来看,相比于西方大卫、维纳斯等生动写实的雕塑作品,似乎不符合雕塑美学的范畴,也无法从感官上给人以美的享受。

但为何佛像却依旧令人心驰神往,还被列为国家文化遗产呢?正因佛像代表了中华宗教文化的兴盛、中华佛教文化的积累与沉淀。

它展现了中华民族的古老文化气息,以及岁月流逝带来的厚重沧桑之感,它是虔诚佛教徒心中追寻的信仰,是历史长河中沉淀的文化符号。

佛像背后深远厚重的文化符号才是审美的根本。

而“大佛的新衣”则是对文化符号的亵渎,是对审美的错误认知。

审美,我们在审什么?审不应仅浮于表面,囿于形式,而更应探寻其内在的深刻情感与所象征的文化符号。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