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产业经济学课程论文 产业发展与小城镇协调发展问题研究

产业经济学课程论文 产业发展与小城镇协调发展问题研究

京江学院JINGJIANG COLLEGE OF J I A N G S U U N I V E R S I T Y课程论文(2015-2016学年第二学期)课程名称产业经济学论题名称产业发展与小城镇协调发展问题研究作者姓名景悦晴所在专业国际经济与贸易班级学号 J国贸1302 4131116056完成时间 2016年06月产业发展与小城镇协调发展问题研究【摘要】小城镇建设与产业发展关系密切,研究小城镇必须研究小城镇的产业发展问题,本文分析了产业发展带来的小城镇建设的新契机,指出了产业发展与小城镇建设携手互进、优势互补的发展模式,为未来中小城镇的更快更好发展,指明了发展的道路。

同时根据我国小城镇产业发展的现状,指出了小城镇产业发展存在的问题,并提出了小城镇产业发展的原则和对策。

【关键词】小城镇建设产业发展对策Research on the coordinated development between industrialdevelopment and small towns[Abstract]Small town construction and industrial development are closely related, the study of small cities and towns must study of small cities and towns of the industrial development, this paper analyzes the new opportunities for the industry brought about by the development of small cities and towns construction, pointed out the development model of industrial development and the construction of small cities and towns together into each other, complementary advantages for faster and better development of the future of small cities and towns, and points out the development path. At the same time, according to the current situation of China's small town industry, it points out the problems existing in the development of small cities and towns, and puts forward the principles and Countermeasures of small town industrial development.[Key Words]town construction industry development countermeasures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召开,提出了农村改革与发展的新战略,同时催发了农业和农村改革的进程;紧接着,中共十五届三中全会又提出“小城镇,大战略”,的发展模式与格局,这样更大大加速了统筹城乡的城镇化步伐;进入新世纪,中共中央、国务院下发《关于促进小城镇健康发展的若干意见》,小城镇发展至此迎来了一个新的时期,经济、社会、环境和基础设施建设快速发展。

在中共十七届三中全会上,党中央提出了“依法赋予经济发展快、人口吸纳能力强的小城镇相应行政管理权限,促进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协调发展,形成城镇化和新农村建设互促共进机制。

”这是国家和政府对于产业发展以及小城镇发展的极大支持。

而在发展的过程中势必会出现各种各样的经济、社会以及就业问题,因此,针对发展中出现的问题,势必要用发展的眼光加以审视,同时运用各种经济的、行政的手段对社会发展做出正确引导,才是解决问题的正确举措。

而小城镇的发展为初期的产业提供了基本的萌发环境,为成长期的产业提供了走向成熟、繁荣的有利条件,为成熟期的产业创造了升级换代的契机[1]。

一、我国小城镇产业发展的现状目前,我国小城镇产业布局中,一、二、三产业的地域分布有明显的东高西低的特点。

第一产业,东部浙江、山东的小城镇平均值位于前列,西部青海、贵州最低;第二产业,东部浙江的小城镇平均值最高,其次是江苏,西部的内蒙古、甘肃最低;第三产业,东部天津的小城镇平均值最高,最低是西部的青海。

在产业结构方面,我国小城镇一、二、三产业的比例大约是1∶3∶1.3,第二产业对小城镇GDP贡献最大,其次是第三产业,其中三产与二产关系比较密切,三产对小城镇GDP的贡献超过一产,但规模不大经过近几年的发展,我国大多数小城镇形成了具有地方特色的主导产业,且有的已经形成了比较完整的产业群。

小城镇主导产业和相应小城镇类型可归纳为:1.主导产业为特色农业,形成特色农业型小城镇2.主导产业为一般工业,形成工业型小城镇3.主导产业为食品加工业,形成加工业型小城镇4.主导产业为手工艺品加工业,形成加工业型小城镇5.主导产业为电子产品加工业,形成加工业型小城镇6.主导产业为建筑业,形成建筑经济型小城镇7.主导产业为流通业,形成专业市场型小城镇8.主导产业为旅游业,形成旅游型小城镇9.主导产业为边界贸易,形成边贸型小城镇二、产业化发展带来的历史发展契机市场经济加速了城市化的进程,而城市化的快速发展,势必带来城市发展的一系列不良反应。

城市热岛效应、空气质量下降、PM2.5超标都是城市进程过快的不良表现。

因此,国家在进行城市化建设的同时,已经开始大力开展小城镇建设,以缓轻城市发展的过重负担。

将一系列产业转移农村,同时不至于污染农村,并且加快农村的城镇化建设。

农村城镇建设面临产业化发展带来的新契机,已经开始抓住机遇,不断发展自身建设。

众多大小城镇率先开始了城镇建设的投资融资体制改革[2]。

农民们自己造城、企业建城、多元投资造城已经成为农村发展的崭新局面。

小城镇还在户籍、土地、财政、社保以及文教卫等制度改革方面进行了有益的探索。

这些都是产业化发展与小城镇建设的共同贡献。

三、我国小城镇产业发展存在的主要问题(一)小城镇产业区域发展不平衡目前,我国小城镇产业在地域分布上存在明显的差异。

东部沿海由于地域优势,经济发展较快,小城镇产业发展迅速,特别是处于珠江三角洲、长江三角洲、沿海各省的小城镇,产业特色明显,多数小城镇都有自己的主导产业,并形成了较完善的产业群,各省小城镇的GDP总量在本省GDP中占有相当的比重,无论是规模和效益上都远远超过中西部地区。

我国西部由于人口稀少,自然条件和经济基础较差,小城镇发展缓慢,与东部地区有较大差距,具有明显产业特色的小城镇数量不多。

中部小城镇及其产业发展状况介于东、西部地区之间。

这种产业发展的区域不平衡状态在很大程度上阻碍了我国小城镇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

(二)小城镇产业结构不合理,与农业的关联度弱总体来讲,我国小城镇产业结构不合理,第二产业整体素质不高、档次低,第三产业发展严重滞后、规模小,缺乏聚集力。

大多数小城镇的工业与城市工业结构趋同,但是企业规模、技术装备、产品质量、人才素质、政策环境等方面均普遍低于城市工业企业,在对资源和市场的竞争中小城镇的工业明显处于不利地位。

多数小城镇的产业与农业关联度弱,缺乏对农业的“后向效应”,如缺乏对农业人口的吸纳能力、农产品的加工能力、农产品价值的提升能力等[3]。

(三)小城镇产业发展缺乏科技支撑一方面,小城镇产业科技水平落后。

小城镇产业多为粗放型、小规模的传统产业。

产品科技含量低,缺乏市场竞争力。

另一方面,小城镇缺乏产业经营与管理人才。

随着人才的自由流动,高学历、高技能的人才大都集中在条件较好的大中城市,小城镇由于自身的条件所限,难以吸引和留住急需的高素质复合型人才[10]。

这是未来制约我国小城镇产业发展的瓶颈问题。

四、小城镇发展与城市产业发展优势互补,协调发展的对策小城镇发展对于经济发展和社会建设产生了巨大的社会效益。

就目前的发展情形来看,小城镇已经成为支持我国经济增长和创造就业的重要源泉。

小城镇的在中国的发展对于中国的产业化与城市化进程都是大有裨益的[9]。

首先,小城镇建设已经融入城镇体系当中。

在长三角、珠三角、环渤海等区域以及诸多城市群等星罗棋布的分布了众多小城镇。

其中,出现了许多天下闻名的名村、名镇。

江苏华西村推出村庄兼并新模式,将华西经济代入一个新纪元;浙江花园村实施高科技兴村;用科学技术的力量打造了一个基础设施建设媲美大中城市的花园村庄;江西进顺村将旅游文化做大做强,用红色旅游文化,带动了经济的发展,形成了国内闻名的旅游第一村。

所以这些小城镇的发展,可以说都是因地制宜,根据自身特点发展起来的,这就为其他地区的城镇化建设提供了借鉴的榜样[4]。

其次,城镇建设发展模式百花齐放,特色鲜明。

根据有关资料显示:中国“亿元村”六成以上都集中在北京、上海、广东、江苏、浙江等发达的沿海地区。

因为在这些地方,是改革开放的先发之地。

这里的人群更加具有大胆创新与革命意识,他们不甘落后,在看到改革的号角吹响之时,就大胆改革,根据自身特点,建立起符合自身村庄发展的基层管理制度,寻找到适合本地发展的特色产业[5]。

例如,在辽宁佟二堡镇,当地城镇居民根据本地特色,建成了“中国皮衣、裘皮”基地。

最后,小城镇建设与农村发展不断融合。

新农村建设的目标是生产发展;生活宽裕;村容整洁;乡风文明;管理民主。

这是生态农村的基本要求[6]。

在小城镇建设中,涌现了大量成功案例。

例如德庆特色农产品(贡柑)的出现,就是德庆经验的一大品牌。

在这里,实现了三个良好的对接:市场占有率高、技术培育先进、资金融资有效。

市场的拓展,不仅开拓了国内市场,将品牌效应与销售做到国际接轨,而且在服务上也是保证质量与价格的合理。

从这些成功的城镇发展案例来说,协调发展始终是保持经济发展与社会和谐的重要原则,无论是在环境保护方面,还是在促进经济发展方面,可以说城市—小城镇建设,做到了携手互进。

温州鞋都的闻名,华西第一村的生态保护,都是我们以后的城镇发展需要重点借鉴与发展创新的。

因此,做好协调发展才是城镇建设的历史选择。

下面具体提出几点:1.建立区域小城镇产业协调发展体系根据目前我国东、中、西部小城镇产业发展的差异,在立足各区域内平衡的前提下,采取“梯度推移”战略,分层次、分步骤引导东部技术、资金、人才逐渐向中西部扩散,缩小区域间产业发展水平的差距,实现优势互补。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