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 电介质的基础理论
E
外电场愈强,转向定向愈充分,外电场消失,宏观的转向 极化也随之消失。
夹层极化
高电压设备的绝 缘由几种不同的材料组成,或介质不均 匀,这种情况 会出现“夹层介质界面 极化”现象。
存在电压从新分配,电 荷在介质空间从新分布, 夹层界面有电荷堆积的 过程,从而产生电矩。
ig --离子位移极化的泄漏电流 (不随时间变化) ic --电子极化、离子极化的几何电流 (存在的时间很
短,很快衰减到零)
吸收比
吸收现象的意义:对判断绝缘是否受潮很有用。 在实际应用中,通常是用兆欧表测量 60s 和 15s 时电介质的绝缘电阻值 R60 和 R15 ,R60/R15 的 比值越大,则绝缘越干燥。这个比值称为:吸收 比。
电介质极化现象在工程中的实际意义
不同应用场合,对εr 大小的要求不同。 中性电介质:εr小,热损耗小——用作高压电气设备的
绝缘结构、电缆绝缘等; 极性电介质:εr大,在相同的耐电强度下,可使单位电
容器的体积和重量减小——用作极板间的的绝缘物质等。
电介质极化现象在工程中的实际意义
影响气体间隙击穿的主要因素
• 电极的几何形状(均匀、极不均匀电场) • 电压的类型(直流、工频交流、冲击电压) • 极间距离 • 持续时间
液体的绝缘性能
液体绝缘,主要是从石油中提炼出来的矿物油。 其击穿理论与气体和固体不同,是至今仍在进行研
究的领域。 主要有电击穿、气泡击穿和悬浮粒 子产生的击穿。
Q0 U
0A
d
插入固体电解质后电容量:
C Q0 Q' A
U
d
相对介电常数:
r
0
C C0
Q0 Q' Q0
Q ' — 由电介质极化引起的 束缚电荷
电介质极化的基本类型
✓ 电子位移极化 ✓ 离子位移极化 ✓ 偶极子极化 ✓ 夹层极化
中性电介质 极性电介质
在绝缘试验中,tgδ 的测量是一项基本测试项目。
气体中带电粒子的产生
1)碰撞电离
气体介质中粒子相撞,撞击粒子传给被撞粒子能量, 使其电离。
条件: 撞击粒子的总能量>被撞粒子的电离能 |
动能、位能
气体中带电粒子的产生
2) 光电离
短波射线的光子具有很大的能量,它以光的速度运动,当它 射到中性介质的分子或原子上时,所产生的游离称为光游离。 必要条件:光子的能量大于气体粒子的电离能。 紫外线,X射线,是引起光游离的主要因素。
电介质的概念
电介质是指通常条件下导电性能极差的物质,又称绝缘材料。
绝缘材料按形态的分类
气体 液体 固体
空气 SF6 变压器油 橡胶 瓷瓶 玻璃
电介质的分类---按化学结构
非极性电介质:分子由共价键结合,由非极性分子组成的电介质 称非极性电介质。如N2、PTFE(聚四氟乙烯)。
在交流及冲击电压作用下,多层介质的合理配合:
1E1 2 E2
电场分布与 成反比 ,组合绝缘采用适当的材料可使
电场分布合理。
电介质的电导
绝缘电阻 R :电介质(绝缘材料)的电阻。这个很大, 达到几百~几千MΩ。 对于固体介质,R 包括绝缘的体积电阻和表面电阻。表 面电阻受外界环境的影响大
前三种极化都是由于带电质点的弹性位移或转向而形 成的 ,夹层极化是由自由电荷(通常为离子)在电场中的 运动所形成的。
电子位移极化 电介质: 一般由分子构成,分子由原子构成,原子由带正电的
原子核和围绕核的带负电电子构成。 感应电矩:没有外电场时,电子云中心与原子核重合,感应电矩
电容支路:由真空和无损极化所引起的电流为纯容性。 阻容支路:由有损极化所引起的电流分为有功和容性无功两部分。 纯阻支路:由漏导引起的电流,为纯阻性的。
电介质的损耗
I&
I&r
:电介质的损耗角
I&c Ceq Geq I&r
I&c
I& U&
tg :介质损耗因数
工程上常用 tg 表征
间各处的浓度趋于均匀的过程。由热运动造成 。 复合 ——带有异号电荷的粒子相遇,发生电荷的传递,
中和而还原为中性粒子的过程。 复合时异号粒子的静 电力起重要作用 。
气体的带点粒子游离和复合的关系
游离过程吸收能量产生电子等带电质点,不利于 绝缘;复合过程放出能量,使带电质点减少消失,有 利于绝缘。
弱极性电介质:有些非极性电介质由于存在分子异构或支链,多 少有些极性,称弱极性电介质。如PS(聚苯乙烯)、石蜡、变压 器油。
偶极性电介质:由极性分子组成的电介质。如PVC(聚氯乙烯)、 有机玻璃、胶水等。
离子性电介质:离子性电介质没有个别的分子,只以固体的形式 存在。分为晶体和无定形体两类。如石英、云母、NaCl2、陶瓷。
气体放电过程的一般描述
E<Ecr (临界场强:由非自持放电转入自持放电的场 强)时,电子崩有赖外界游离因素,为非自持放电。 E>Ecr 时,电子崩仅由电场的作用而自行维持和发展, 为自持放电。
气体放电过程的一般描述
• 均匀电场→气隙击穿 • 不均匀电场:自持放电形成电晕
为零,对外不显现极性。
电子位移极化 电子位移极化:外加一个电场,原子核向外电场方向移动,而电
子向反方向移动,达到平衡后,感应力矩也稳定, 这个过程叫电子位移极化。
E
感应电矩消失:外电场消失后,原子核与电子云的引力又使二者 重合,感应电矩也随之消失。
电气试验
电介质的基本理论
电介质的概念
自然界的物质根据其物理导电性能可分为三类:
导体:常温下电阻率10-6~10-2 Ω.cm 绝缘体:常温下电阻率109~1022 Ω.cm 半导体:常温下电阻率10-3~109 Ω.cm
在电力系统中,普遍使用气体、液体、固体绝缘材料。 这些绝缘材料在外电场的作用下,会产生极化、电导、电 离、损耗和击穿放电等现象。
离子位移极化
由离子结合成的介质内,外电场的作用除了促使内
部产生电子位移极化外,还产生正、负离子相对位移而
形成的极化。
Na Cl
Cl
Na
Cl
Na
Na Cl
Na E
Cl
Cl
Na
Cl Na
Na
Cl
偶极子极化 极性电介质: 即使没有外加电场,由于分子中正负电荷的作
3)热电离
在高温下,气体的质点热运动加剧,相互碰撞而产生的游离 称为热游离。
热电离是热状态下碰撞电离和光电离的综合 。 只有在5000~10000K的高温下才能产生热游离。
气体中带电粒子的产生
4)表面电离
金属表面的电子受外界能量的作用后逸出金属 表面而成为自由电子的现象称为表面电离。
介质的品质
单位体积介质的损耗功率
P U& I& UIr UIctg U
U 1
tg U 2Ceqtg
Ceq
电介质损耗在工程中的实际意义
在设计绝缘结构时,要注意材料的tgδ。 tgδ的大小可以判断绝缘受潮或劣化的程度。 tgδ↑→能量损 耗大→绝缘电阻R↓→判断绝缘材料有受潮、劣化、气泡现 象 用做绝缘材料的介质,希望 tgδ 小。在其他场合,可利用 tgδ 引起的介质发热,如电瓷泥坯的阴干。
两种过程在气体中同时存在,条件不同,强弱程 度不同。游离主要发生在强电场区、高能量区;复合 发生在低电场、低能量区。
气体放电过程的一般描述
十九世纪九十年代,英国物理学家汤逊 (Townsend)采用图1 的实验装置测出了气体小 间隙的伏安特性曲线如图2所示。
气体放电过程的一般描述 外加电压很小时,气隙中的电流是由 外界因素所造成的电子和离子所形成 的。(A段)
随电压↑,这些质点中和后,电流饱 和,仍有极微小的泄漏电流。(B 段)
场强高达某一定值后,气体发生连续 的碰撞电离,向雪崩似的增长,称电 子崩。电流大增 。(C段)
气体放电过程的一般描述
电导:绝缘电阻的倒数。
电介质的电导
任何电介质都不是理想的绝缘体,它们总是
少量的带电质点存在,在电场作用下,带电质点
作有方向的运动构成电流。因而任何电介质都具
有一定的电导,表征电导大小的物理量是电导率
(或电阻率 )。
1
电介质的电导
电介质中的电导是由于电介质的基本物质及其中所 含杂质分子的化学分解或热离解形成带电质点(电子、正 离子、负离子),沿电场方向移动而造成的。它是离子式 的电导,也就是电解式的电导。
电介质的极化
极化——电介质在电场作用下,正、负电荷作微小位移而 产生偶极矩,或在电介质表面出现感应束缚电荷的现象。
+ + + + + + + E0
极化前
--- - - --
极化后
电介质极化的程度---相对介电常数εr
平板真空电容器电容量:
C0
用中心的不重合,就单个分子而言,就已具有 偶极矩,称为固有偶极矩。 由于分子的不规则热运动,使各分子偶极矩排列无序,对外 不呈现合成电矩。
偶极子极化 有外电场时,每个分子的固有偶极矩有转向电场方向的趋
势,顺电场方向作定向排列,它在不同程度上达到平衡,对外 呈现宏观电矩,这就是极性分子的转向极化。
电介质的损耗
直流电压下的损耗
•损失类型:在直流电压作用下介质的损失仅有漏导损失(纯 电阻性的)。 •表征方式:可用体积电阻率 ρV 或表面电导率 ρS 表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