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考鲁迅研究重点笔记(6)简答题1. 鲁迅小说创作的艺术成就,有哪几个突出的方面? .答:艺术格局的丰富多彩、简洁深厚,悲喜剧交融,白描传神。
2. 《野草》中哪些篇章体现了鲁迅的这种态度,他又是怎样揭示奴才性格的核心的?答:主要有《复仇》、《求乞者》等。
以讽刺的笔触,揭示其苟活的人生,对中庸哲学的否定。
3. 鲁迅的悲喜剧观有哪些特点?答:鲁迅将“人生有价值”的观念引入对悲剧和喜剧的认识之中,使“悲剧”、“喜剧”与有“价值”意义的内涵相联系。
鲁迅揭示了悲剧就是要以有价值的东西被毁灭的悲愤感来感动读者、观众的心,激发他们强烈的爱憎情感,而喜剧则是将人生无价值的东西撕破给人看,使人们在诙谐、幽默中认识人生、认识社会。
4. 哲理与诗情是鲁迅杂文艺术的一大特点,,大致可以分成哪几类,各类的特点是什么?答:两大类。
第一类的特点是叙述与抒情相互渗透,第二类是以说理为主,理中见情,在哲理的诗化中做到情理交融。
5. 创作《野草》时,鲁迅正处在世界观矛盾而复杂的时期,思想变化有哪些特点?答:1)揭露社会的黑暗和病态;(2)歌颂韧性战斗精神;(3)严于解剖自我,真诚坦露心胸。
6. 鲁迅的杂文创作有哪些艺术特色?请简要说明之。
答:鲁迅杂文的艺术特色要点:(1)逻辑性;(2)形象性;(3)讽刺性;(4)抒情性;(5)多样性;(6)常用曲笔。
7. 鲁迅的比较文学实践,具有哪些作用与意义?答:鲁迅企望通过翻译的作品来唤醒和激发中国人民的斗争意识,体现出一位旧民主主义革命者的思想。
,所以他的比较文学实践《摩罗诗力说》是鲁迅站在被压迫人民的立场上,为中国介绍控欧洲积极浪漫主义文艺思想,文艺作品的第一篇论文。
8. 鲁迅是怎样概括白描艺术手法的?其要点又是什么?答:鲁迅尤其重视运用白描手法。
鲁迅曾给白描下了一个精到的蜀说:“…白描‟却没有秘决。
如果要说有,也不过是和障眼法反一调:有真意去粉饰,少做作,勿卖弄而已。
”(《作文秘决》,《南腔北调集》)“要极省俭的画出一个人的特点,最好是画他的眼睛。
9. 鲁迅对悲剧的认识是什么内容?请简要说明鲁迅的悲剧观。
答:鲁迅的悲剧观。
鲁迅曾说过:“悲剧是将人生有价值的东西毁灭给人看”。
首先,鲁迅认为,悲剧反映的对象是实体性的,是人类社会中客观存在着的。
其次,鲁迅指出悲剧是一个“毁灭”的过程,毁灭的对象是“人生有价值的东西”。
鲁迅对悲剧的论述,涉及面广,他从以上对悲剧内容的美学特征的理解出发,还在许多方面对悲剧创作提出了一系列主张。
10. 鲁迅在杂文《坟·写在〈坟〉后记》中提到,“中间物”概念的内涵指的是什么?答:是鲁迅自己的说法。
他在《坟》的后记中说,在进化的链条中,一切都是中间物。
这是鲁迅对自己身在传统与现代之中的体验,也是他自我否定意识的体现。
11. 鲁迅在“五四”时期写的“随感录”有哪些特点?答:尖锐而深刻、巧妙而生动的独特个性。
12. 鲁迅在创作《野草》象征主义表现艺术的手法答:象征手法的运用使《野草》大放异彩。
《野草》正是以各种具有物质感的意象,赋予鲜明的象征主义色彩,从而独特地表现某种抽象的思想情感或寄寓某种哲理性的思考。
其途径有以下几种:其一,自然景物的象征;其二,突出自然景物或者某种事物的自然特征,从而引申、阐发其精神实质;其三,直接诉诸于人和事,赋予某些人物或故事以象征的意义。
象征手法的成功运用,使《野草。
中不少篇章能够以短小的篇幅而取得含蓄凝练、耐人寻味的艺术效果,给人以美的享受。
13. 对于讽刺艺术的论述,鲁迅提出了哪些精辟的观点?答:其一,夸张;其二,反语;其三,摹拟;其四,谐趣。
14. 鲁迅杂文的历史价值和社会意义,有哪几个突出的方面?答:鲁迅的杂文展示着“时代的眉目”,是内容丰富,思想深刻,值得后人认真研读的一代“诗史”。
首先,鲁迅的杂文形象地记录了当时社会的主要动向和重大的历史事件。
其次,鲁迅的杂文中活现着一批栩栩如生的中国近现代历史人物。
再次,鲁迅的杂文形象地描绘了许多社会世象和心态。
15. 简述祥林嫂悲剧命运的社会意义。
答:从祥林嫂的悲剧中,不只揭露了封建宗法制度残酷地钳制着劳动者的命运,并且还戕害人的精神,把人变得迟钝、麻木和愚昧。
16. 《影的告别》如何表现作者的内心矛盾?答:现实生产中形影相随,不能分开。
鲁迅在《影的告别》中巧妙地构想出影形告别的场景,从影的告别词可见,它既想决别,又对形留恋,但最后是决绝而去。
影和形的告别象征着鲁迅一个自我向另一个自我的诀别。
“影”的形象是鲁迅内心思想矛盾的化身,“影”的告别词也正是鲁迅当时内心矛盾的坦露。
17. “自然,…喜怒哀乐,人之情也‟,然而穷人决无开交易所折本的懊恼,煤油大王那会知道北京捡煤渣老婆子身受的酸辛。
饥区的灾民,大约总不去种兰花,象阔人的老太爷一样。
贾府上的焦大,也不爱林妹妹的”。
说明鲁迅这段话所包含的美学内容。
答:(1)说明在阶级社会里,由于存在着阶级压迫和阶级剥消,存在着尖锐复杂的阶级斗争,因而在爱憎美丑的认识上,也就不可避免地存在着对立。
(2)说明属于不同思想体系的人,也不可能有共同的美感,共同的“喜怒哀乐。
18. 鲁迅关于唐、宋传奇两者区别的看法。
答:传奇小说,到唐亡时就绝了。
至宋朝,虽然也有了传奇的,但就大不相同。
因为唐人大抵描写时事;而宋人则多讲古事。
唐人小说少教训;而宋则极多教训。
19. 简述鲁迅对《聊斋志异》艺术上的评说。
答:鲁迅认为《聊斋志异》艺术上特色有二:一是描写详细而委曲,用笔变幻而熟达;二是说妖鬼多具人情,通世故,使人觉得可亲,并不觉得可怕。
缺点是“用古典太多”,使人不容易看下去。
论述题1.试分析论述鲁迅对美的本质的认识。
答:①以唯物主义的观点看待美的本质;②美的本质离不开现实社会和时代的制约;③美的本质具有人类文化的共性,也有民族文化的个性2.试分析论述鲁迅在《野草》中所体现出来的人生哲学思想。
答:①体现了鲁迅正视现实、正视人生的思想②体现了鲁迅“反抗黑暗、反抗绝望”的人生哲学思想。
③体现了鲁迅自我剖析、自我反省和自我牺牲的思想特点。
3.结合对《野草》的阅读理解,试分析论述《野草》“反抗黑暗,反抗绝望”的思想特点。
答:(1)揭露社会之黑暗犹如地狱(《失掉的好地狱》);(2)嘲讽“中庸”和奴才哲学(《立论》、《聪明人和傻子和奴才》、《求乞者》);(3)抨击精神麻木的“戏剧的看客”(《复仇》、《复仇(其二)》);(4)鞭挞青年空虚无聊、忘恩负义的灵魂(《我的失恋》、《颓败线的颤动》);(5)揭穿“正人君子”虚伪的假面(《狗的驳诘》、《死后》)。
《野草》对韧性战斗精神的歌颂:(1)为刚强不屈的战斗者唱赞歌(《秋夜》);赞美坚忍不拔的探索精神(《过客》);(3)颂扬无私无畏的献身品格(《死火》);(4)热情歌颂叛逆的猛士(《这样的战士》、《淡淡的血痕中》)。
《野草》确实是文学家、思想家和革命家的鲁迅,用诗的激情和诗的形象来展现自我内心世界矛盾和斗争。
这种自我解剖、渗透着“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的人生哲理探索意味。
4.鲁迅对中外文化遗产采取什么态度?试论述鲁迅在中西文化交流史上的历史贡献。
答:鲁迅基于中国社会现实的考虑,特别注意提倡现实主义精神,但作为艺术表现的方法,鲁迅则在提倡现实主义方法的同时,也兼容浪漫主义、象征主义等多种多样的创作方法。
鲁迅一向认为,介绍外国文学作品,“不但输入新的内容,也在输入新的表现法”,只要有利于更好地表达作家的思想情感,有利于写出成功的作品,对任何表现方法都可以采用“拿来”的办法。
鲁迅在这方面的主张以及创作实践,对于今天的文学创作仍是非常具有指导意义和借鉴作用的。
5.试分析论述鲁迅所提出的“兴感怡悦”是一切艺术美的本质的美学思想。
答:鲁迅解释什么是美?“由纯文学上言之,则以一切美术之本质,皆在使观听之人,为之兴感怡悦。
文章为美术之一,质当亦然,与个人暨邦国之存,无所系属,实利离尽,究理弗存。
”③美的本质是超功利的,并非致用。
他在另一处说:“主美者以为美术目的,即在美术,其于他事,更无关系。
”④这便是文学上为艺术而艺术的一派所主张的。
他说美术有三要素,一曰天物,二曰思想,三曰美化,“美术云者,即用思想以美化天物之谓。
”⑤他强调“神思”,即发挥想象力达到理想境界。
美的社会功能就是“涵养吾人之神思”⑥。
我们欣赏美术作品,便受到薰陶,使人气质受到影响。
鲁迅打了一个比方:“如游巨浸,前临渺茫,浮游波际,游泳既已,神质悉移。
”⑦我们欣赏美术作品好像在大海中游泳,。
而且科学知识给人的启迪和艺术作品并不相同,科学知识靠推理,艺术作品靠直觉,直接能感受到人生的哲理,能接触到人生的真理的隐密幽深之处。
这是美术供人享乐功用的一方面。
6.结合你对《野草》的理解,试论述《野草》的哲理性和文化意识。
答:象征手法的运用使《野草》大放异彩。
《野草》正是以各种具有物质感的意象,赋予鲜明的象征主义色彩,从而独特地表现某种抽象的思想情感或寄寓某种哲理性的思考。
其途径有以下几种:其一,自然景物的象征;其二,突出自然景物或者某种事物的自然特征,从而引申、阐发其精神实质;其三,直接诉诸于人和事,赋予某些人物或故事以象征的意义。
象征手法的成功运用,使《野草》中不少篇章能够以短小的篇幅而取得含蓄凝练、耐人寻味的艺术效果,给人以美的享受。
《野草》的文化意识:《野草》的语言文字显得特别优美和瑰丽。
《野草》的语言精炼而警拔,往往精炼得近于浓缩,有的成为警句。
《野草》的语言又是含蓄而曲折的。
《野草》中的对话往往也寓意深警,不管是讽刺还是抒情,常常闪现着诗意的光彩。
《野草》的语言还富有音乐美,常用排比句式,多结构相似的短语,关键性句子尤其是警句每见重复等等。
7.试以《狂人日记》、《阿Q正传》两篇小说为例,论述鲁迅小说的现代特征答:鲁迅小说对我国传统小说艺术实现了大突破,创造了崭新的中国现代小说艺术。
首先,在人物与故事关系上,鲁迅的小说突破了传统短篇小说的格局(他的小说淡化情节,注重人物性格的刻画,完成了从情节小说向性格小说的转化);其次,在艺术手法上,鲁迅“博采众家,取其所长”,他的小说综合运用了中西方小说的艺术技巧,从作品内容出发灵活而多变,充分显示了鲁迅丰厚的中西方艺术素养和艺术上的独创性;再次,在小说语言上,鲁迅小说彻底地摆脱文言,改用白话,形成了独特的风格。
鲁迅小说在形成我国现实主义文学主潮方面的贡献与特点:鲁迅对我国现实主义文学思潮、流派的形成起了主帅作用,他是这一文学思潮、流派的奠基者与旗手。
鲁迅小说犹如涉世很深者向人们讲述世态和人心,简约而严谨、冷静而深沉,读后既发人深思,又感人肺腑,可谓理深情挚。
鲁迅的小说,成功地刻画了阿Q等一群出色的人物形象,他们性格鲜明、独特而又有极大的普遍意义。
鲁迅小说所特有的质朴、清醒、深沉,使他的现实主义在我国的文学史上大放异彩,影响及于几代作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