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山西师范大学人文地理考研总结题目及答案

山西师范大学人文地理考研总结题目及答案

1 名词解释
人文地理学【08 】: 根据地理学的研究对象的侧重点, 可依据三分法将地理学划分为人文地理学、自然地理学和经济地理学。

人文地理学属于地理学的二级学科, 该学科以人地关系为基础理论, 以人文现象为研究主体, 具有社会性、区域性和综合性三大学科是研究地球表层各种人文事象的地域分布、空间组合, 并预测其发展变化规律的一门地理学中的社会科学。

形式文化区【】: 是指某种文化现象, 或某些具有相互联系的文化现象在空间分布上具有集中的核心区与模糊的边界的文化区。

其特征是, 具有一个文化特征变现典型的核心区、文化特征相对一致而又逐渐弱化的外围去及边界较为模糊的过渡带。

该文化区在自然状态下形成, 不受外部的某种作用而形成。

功能文化区: 不在自然状态下形成, 该文化区的文化特征受政治、经济或社会某种功能影响, 其内部彼此之间有一种相互联系从而确定其分布范围的文化区。

例如: 一个国家、一个城市、一个学校都是一个功能文化区。

该文化区的显著特征是都有中心, 对区内某种功能起着协调和指导作用的所在地。

乡土文化区: 是居住于某一地区的居民的思想情感上一种共同的区域自我意识, 其特征是无功能中心, 又无明确边界, 区内缺乏文化特质上的一致性, 往往经过某种利益的活动集中表现出来, 或者扎根于当地民俗之中。

扩展扩散: 某种文化现象出现后, 经过居民, 从该地不断地传递, 其所占据的空间也越来越大。

特点是空间上的连续性, 新的分布由旧的分布区扩大而形成, 旧的分布区较小, 而位于新的分布区内。

迁移扩散: 某种文化现象与拥有这种文化现象的人或集团紧密联系。

当受这种文化影响下的人或群体迁移到新的地区时, 并将该文化传播到该地的以人为载体的扩散, 称之为迁移扩散。

文化生态学: 主要研究地域文化系统的组成、功能、结构、空间特性和时间动态, 系统要素之间与系统内部发生的各种过程及其相互作用的机制的科学, 文化与环境的双向关系是地域系统中的最基本、最重要的关系。

直链型文化生态关系【09 】: 文化生态学家贝里的”强”式文化生态关系认为, 环境现象对所研究的文化行为的起源和发展在一定程度上起着主导作用。

在该研究方法中, 环境被认为强有力地决定、限制和影响人类行为和文化过程。

环境以单向因果关系的过程强有力地决定着文化, 环境对文化的作用是因果直链型关系。

网络型文化生态关系: 从文化生态学的角度看, 贝里把这种关系认为是”弱”式文化环境关系, 即在环境与文化的变因之间存在着”作用的相互依赖性”, 把环境与文化的关系作为一个相互依赖的生态体统的一部分来考察, 而不要总想确切得原因与结果, 文化与环境的关系是一个相互联系的因素关系。

文化整合: 在一个文化系统内, 各文化层次, 各层次的文化特质
在功能上形成协调, 这就是该文化系统实现了文化整合。

文化景观 ( 人文景观、文化现象综合体) 【】: 亦称为人文景观, 是居住于该地的某文化集团为满足其需求, 利用自然界提供的材料, 在自然景观的基础上, 叠加上自己所创造的文化产品。

民间文化: 是指一个民族或一个社会群体在长期的生产实践和社会生活中逐渐形成并世代相传、较为稳定的文化事项, 能够简单的概括为民间流行的风尚、习俗, 是各族人民历代相沿积久而形成的风尚、习俗。

地理人种【】: 是指地理条件对体质、血型系统、免疫系统和遗传基因上有一定影响, 导致地理区范围内的人群具有一定共性, 这些人群称为地理人种。

适度人口: 是指与社会经济、环境、资源相互协调, 能带来最大社会效益的相对稳定人口容量。

人口迁移: 是人口移动的一种形式, 是指人口分布在空间位置上的变动。

一般指的是人口在两个地区之间的空间移动, 这种移动一般涉及人口居住地由迁出地到迁入地的永久性或长期性的改变。

人口转变: 是指人口在生产类型的变化和过程, 即传统人口在生产类型( 高出生率、高死亡率、低自然增长率) 向现代人口在生产类型( 低出生率、低死亡率、低自然增长率) 的过渡, 它不是一个独立自生的过程, 而是与社会经济条件密切相关。

亚洲地理人种: 又称为蒙古地理人中, 它包括蒙古地域人种、西藏地域人中、中国华北地域人种、东南亚地域人种和爱斯基摩地域人种。

欧洲地理人种: 又叫高加索地域人种, 包括东北欧地域人种、西北欧地域人种、阿尔贝斯地域人种和地中海地域人种等等。

城市化逆城市化城市网络化
城市地域结构【10 】: 城市在地表上面的实际范围, 由两个大的部分组成: 一是已经成为市区的里侧建成区; 二是正在城市化的、与市区联系频繁的外侧郊区。

是指在城市地域内部, 各功能的地理位置及其分布特征和组合关系, 它是城市功能组织在地域空间系列上的投影, 是由集聚力、离散力和摩擦力三种相互作用形成的。

城市体系农村聚落体系:
等级规模法则【】: 是指地域城市人口规模组合呈一定规则。

一般人口规模居第二位的城市其人口为居第一位城市人口的二分之一数字表示, 第三位的城市人口为其第一位城市人口的三分之一, 以此类推。

奥尔巴哈—济普夫【】: 是指地域城市人口规模组合呈一定规则。

一般人口规模居第二位的城市其人口为居第一位城市人口的二分之一数字表示, 第三位的城市人口为其第一位城市人口的三分之一, 以此类推。

公式课本。

城市首位法则
地缘地域政治体系部分:
政治地理单元【政治空间组织政治区】: 是指在一定地理环境及社会文化条件下形成、由具体政治组织或集团支配、具有一定范围的地理区域称为政治地理单元。

政治地理结构【】: 课本323页下两个。

政治地理过程: P324页下
全球政治地理格局( 地缘政治格局) 是指活跃在国际舞台上的各种整治、经济、军事力量咋一定时期内相互联系、相互作用而形成的政治地域的总体框架结构。

国家权力【08、】: 是指一国为生存和发展而拥有的力量以及有效使用它的能力, 又称综合国力或国力。

它既是一种无形的社会政治现象, 也是一种相正确概念, 由八大要素构成, 具体包括, 领土空间、自然资源、人口规模、经济水平、军事力量、科学技术、国民士气、政府的质量。

地理行为物象感知:
环境感知【】: 广义是指个体周围的环境在其头脑中形成的映像, 以及这种映像被修改的过程( 2分) ; 狭义是指环境质量在个体头脑中形成的印象。

行为空间:。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