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02第二章 地貌学的基本知识

02第二章 地貌学的基本知识


第三节、地貌的地带性
在一个地带内,地形的发展表现出一 种与其他地带不同的特点,叫做地形发展 的地带性。主要有大地构造地带性和气候 地带性
一、气候与地貌
气候是地貌形成的 重要因素之一。
气候(主要为温度 和降水量)决定着外力 的性质和强度,从而影 响到其塑造的地貌。
二、气候地貌分带
形成地貌的外力受气候控制,地球上气候呈 现分带性,故地貌的空间分布亦具分带性。
岩石的类型
2.沉积岩:在地表条件下,由母岩(岩浆岩、变质岩 和早已形成的沉积岩)风化剥蚀的产物经搬运、沉积 和硬结成岩作用而形成的岩石。沉积岩有明显的成层 构造,一般都含有化石。
岩石的类型
3.变质岩:变质岩是岩浆岩、沉积岩甚至变质岩在地壳 中受到高温、高压及化学活动性流体的影响下发生变质 形成的岩石。变质岩的物质成分既有原岩成分,也有变 质过程中新生成的成分。
(楊達源,自然地理學,2001,P.321)
一、戴维斯三要素说
岩性不同、地质构造不同、作用营力不同、经受 作用的时间长度或发育所处的阶段不同,都会导致地 貌形态不同。
反过来说,地貌形态的差别,可从岩性、构造、 营力、历史或阶段等方面得到解释,或找出原因。
三要素说的提出,明确了地貌形成的内因是岩石 与构造,外因是营力,以及其形成过程需要一定的时 间和必然经过不同的阶段。
大陆架:与陆地连接的浅海平台。 大陆坡:大陆架外缘的斜坡。 海山:大洋底孤立的隆起高地。 洋脊:贯穿大洋中部的巨大海底山脉。
第一节、地貌形态
3、地貌基本形态 自然界的地貌形态常以单个形态或形态组合的形
式存在。把地貌形态中较小较简单的形态,例如冲沟、 沙丘、冲出锥等称为地貌基本形态。 4、地貌形态组合
有的地质作用进行得很快,易于被人察觉,如 火山喷发、地震、山崩、泥石流等。但更多的地质 作用进行得非常缓慢,例如地壳的升降运动,即使 在相当剧烈的地区,每年升高只不过几毫米,但经 过长期发展变化,常常使地壳发生巨大的变化。
地质作用一方面不停地破坏着地壳中已有的 矿物、岩石、地质构造和地表形态;另一方面又 不断地形成新的岩石、矿物、地质构造和地表形 态。各种地质作用既有破坏性,又有建设性。在 破坏中进行新的建设,在建设中又同时遭到破坏。
2.温湿气候地貌带
主要分布在中纬度,年平均温度在10 ℃左右, 降水量约800毫米。本带流水作用占优势,流水地貌 发育。此带沿纬向变化较大,地貌发育也有较大差别。
3.干旱气候地貌带
在副热带高压带和温带大陆中心,气候极端干燥, 降水极少。年降水量一般在250毫米以下,且降水非 常集中,而蒸发量则远大于降水量(大几倍、几十倍 甚至百倍),所以相对湿度和绝对湿度都很低。在温 度方面,则有两种情况:一种是温带干旱区,冬寒夏 热 (如我国新疆北部),年温差和日温差都很大,年 温差可达60 ℃—70 ℃以上, 日温差可达 35 ℃ 50 ℃ ;另一种是热带亚热带干旱区(如非洲北部), 寒冷月份的平均温度不低于 0 ℃ ,所以年温差较小, 仅日温差较大。
平原:一般指分布在山地与海洋之间,或者大陆内 部山岳之间的地势宽广平坦,或略有起伏的地区。 海拔200米以下称低平原,如华北平原、东北平原; 海拔200-600米的称高平原,如成都平原。
第一节 地貌形态
1. 陆地地形
高原:指陆地上海拔高程在600米以上的宽阔地区, 表面较为平坦或略有起伏,四周常有崖壁与较低的 地形单元分界。世界上最高的高原是青藏高原,海 拔4000米以上。
二、地貌形成的物质基础
地质构造和岩石
1.地质构造
地貌对构造的适应性:地貌的发育与构 造线相一致或部分一致
大地构造单元是地貌发育的基础。地球 上巨型、大型地貌的形成与分布,都与大地构 造有直接关系 。
中国的大地貌单元,即山地、高原、盆地、 平原等在平面上的排列组合形式,其形成主要 受大地构造的控制。
地质作用类型:按地质作用动力能的主要来源和 发生作用的主要部位,分为内动力地质作用和外 动力地质作用。
地貌形态千姿百态,但形成地貌的动力主要有 两类,即内力作用和外力作用。地貌的形成发展是 内外力相互作用的结果。
地质作用
1.内动力地质作用:能量来源于地球本身,主要由地球 自转所产生的旋转能、重力作用所形成的重力能、以及 放射性元素蜕变产生的热能等。地内能促使地壳物质成 分、地壳内部构造、地表形态发生变化的地质作用称为
范围较大包括若干地貌基本形态的组合体称为地 貌形态组合。
第一节、地貌形态
5、地貌形态特征 地形的形态是多种多样的。按地形的形态特
征对其进行描述和分类的学科,叫做形态描述学 (Morphography)。
高原、平原、斜坡、悬崖、丘、冈、阜、山 (巅)峰;脊、桌地、盆地、垭、谷、阶地、穹、 洞等等。 6、形态测量特征
岩石性质对地貌的影响,实质上就是指岩石对 来自外界的物理作用和化学作用的反映。
通常在地貌研究中所说岩性的坚硬和软弱,或 者岩石抵抗侵蚀能力的强和弱,就是这种影响程度 的表现。
一般说来,砂岩、石英岩、玄武岩、砾岩等属 于坚硬岩石,泥岩、页 岩等属于软弱岩石。
由于岩性所引起的差别风化和差别侵蚀的结果,坚 硬岩石通常表现为突出的正向地貌(山地、丘陵等),相 对软弱岩石出露之处,地貌上形成负向地貌(谷地、盆地 等)。岩性对地貌的影响,在那些经历了长时期剥蚀的地 区表现最明显。
地质结构 (岩石与地质构造) 营力 发育阶段 (时间和阶段)
一、戴维斯三要素说
經典地貌學基本理論是對地貌形態發展變化的抽 象和概括。戴維斯(W.M.Davis,1850-1934)曾經提出了 "解釋性的地貌描述法"與"侵蝕輪回"理論等,認為 「一個地區的地貌發育是構造、營力和時間的函數」, 在構造抬升的基礎上,外動力侵蝕剝蝕作用下,該地 區的地貌發育過程(時間)可以分為幼年期、壯年期與 老年期等幾個地貌發育階段。每一輪回即從構造抬升 到再次達到老年晚期,全區呈現和緩波狀起伏準平原 狀態,大約需要幾百萬年到幾千萬年之久我們將地貌 發育的"侵蝕-運移-堆積"系統稱為地貌發育中的物質 運動系統,並產生有序的地貌體系。
第二章 地貌学的基本知识
第二章 地貌学的基本知识
一. 地貌形态 二. 地貌成因 三. 地貌分带
第一节 地貌形态
一、地壳的表面形态
地壳是地球最上面的一个固体层圈,其表面高低 起伏变化很大,基本上分为陆地和海洋两大部分。陆 地面积占地壳表面积的29.2%,海洋面积占地壳表面 积的70.8%。
陆地地形按起伏高度分为:山地、丘陵、高原、 平原、盆地和洼地。
地质构造是地 貌形态的骨架, 在地质构造影响 下,出现各类构 造地貌,如褶皱 山、断块山等。
顺构造地形
正向构造(背 斜、穹隆、地垒) 与高地相一致,负 向构造(向斜、构 造盆地、地堑)与 低地相一致,此两 者称为顺构造地形。
逆构造地形
正向构造 与低地相一 致,负向构 造与高地相 一致,称为 逆构造地形
岩石坚硬和软弱,抗侵 蚀能力的大小都只是一个 相对概念,它与岩石所处 的自然环境有很大关系。
花岗岩,分布在我国 北方常呈高大险峻的山地 (如华山、泰山、黄山等), 而在华南地区则成馒头状 丘陵;前者地形起伏明显, 后者地势变化和缓。
第三节 地貌形成的动力
地质作用
由于自然动力引起地壳的物质成分、构造和地 面形态发生运动、变化和发展的各种作用,称为地 质作用。
海底地形按海水深度和地形特点分为:海岸带 (滨海带)、浅海带(陆棚或大陆架)、半深海带 (大陆坡)、深海带(洋床或洋盆)和深海沟、海岭 等。
第一节 地貌形态
1. 陆地地形
山地:低山(海拔高度在500m以上)、中山(海拔 高度在1000m以上)、高山(海拔高度在3500m以上) 的总称。
丘陵:地表起伏不大(一般仅数十米,最大不超过 200m)、山峦林立的低矮地形。
2.岩石性质
地壳的物质组成
化学元素 Si O Al Fe Ca Na Mg K H ……
矿物 石英 长石 云母 ……
岩石
花岗岩 ……
地壳、上地幔的部分
岩石的类型
1.岩浆岩(火成岩)当构造运动使岩石圈局部压力降低 时,地下深处有很高压力和温度的岩浆就向岩石圈压力 降低的方向运移。最后岩浆上升到地壳上部或喷出地表, 冷凝而形成的岩石。这一过程称为岩浆作用,岩浆作用 包括喷出作用(火山活动)和侵入作用,分别生成喷出 岩(火山岩)和侵入岩。
地质作用
2.外动力地质作用:是由地球以外的能源,也就是 由太阳辐射能和日月引力所产生的动力(如风、地 面流水、地下水、冰川、湖泊和海洋等),在地壳 表部进行的各种地质作用叫做外动力地质作用(外 力作用或表生作用)。包括风化作用、剥蚀作用、 搬运作用、沉积作用和成岩作用等。
外动力地质作用它包括岩石的风化作用,块体运 动,流水、冰川、风力、海洋的波浪、潮汐等的侵蚀、 搬运和堆积作用,以及生物甚至人类活动的作用等。 外力作用非常活跃,而且易被人们直接观察到。
盆地:四周是高原或山地,中央低平的地区,外形 似盆而得名。如四川盆地、柴达木盆地。
洼地:指高程在海平面以下的陆地地区。如新疆鲁 克沁洼地为-155m。
第一节 地貌形态
2. 海底地形
海底地形和大陆地形一样复杂 多样,而且规模庞大、奇特壮观。 根据其基本特征,可分为大陆架、 大陆坡、海沟、洋脊、海山
2. 海底地形
还可以以营力作用为指标分出四级、五级地貌 形态类型。
第一节、地貌形态
例如: 陆地—平原—流水地貌—冲积平原—河漫滩、阶
地。
地形的等级与成因是有一定联系的。所以, 地形等级的划分,是地形成因分析的前奏和基础。
第二节、地貌的成因
一、戴维斯三要素说
戴维斯在1899年提出地理(地貌)循环学说,认 为地貌是构造、营力和时间(侵蚀阶段)的函数。
干旱气候地貌带植被极为贫乏,地面裸露, 物理风化作用强烈。经常性水流缺乏,只有由暴 雨形成的暂时性水流(洪流)。风力作用盛行。风 力作用和干燥剥蚀作用成为这里的主导外力。风 成地貌大规模发育,形成大面积沙漠和戈壁。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