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苏州市公交线网优化技术导则(2015)

苏州市公交线网优化技术导则(2015)


8-15
外围区 域可适 当加长
主要服务于较小
范围内区域性出
行,可以作为轨道
站点接驳线路、片
4-8
区公交的运营方
式,线路较短并且
运营方式灵活
0.3-0. 5
不做 要求
不做优先设 无要求 施要求
Hale Waihona Puke 不做优先设施要求无要求
特殊线路
主要服务于一些
特殊时段和出行

目的的公交出行
需求,部分在运营
模式上采用一些
较为特殊的方式
2.定位和目标
2.1 常规公交定位
2.1.1 随着城市空间范围不断扩大,交通出行方式更加多元,城市公共交通 体系也不断丰富和完善。随着轨道交通的逐步成网和新型公共交通方式的发展, 城市公共交通体系将逐步进行市场细分,原有常规公交服务群体逐步分化,公城 市公共交通将不断完善来满足不同层面公交出行需求,提供多元化服务,从而提 升城市公共交通体系服务质量,体现城市公共交通系统的服务优势。
平均 发车 间隔
车型 配置
正 点 率

千公

里客

流量
人/ 里/小
日) 时)
公交 快线

公交
主干
线
普通
主干 主
线
1-2
0.81.5
≥25, 最高 限速
60
5-10 分钟
20-25
5-10 分钟
11-14 米车

10-12 米车

≥ 90%
≤90%
3000 -500
0
≥ 90%
≤90%
2000 -350
不做
特殊线路 特 —





要求
3.4 线网技术指标
苏州市公交各级线网的线网层面指标见下表。
表 3-3 公交线网层面服务性指标要求
分类
公交 300 公交 500
公交 线网
线网重
公交走 廊 人口
公交走廊 岗位覆盖
米覆盖率 米覆盖率 密度 复系数
覆盖率

800 米
800 米
第一圈层 (内环)
≥90% ≥98%
苏州市公交线网优化技术导则(2015)
目录 1.总则...................................................................................................... 1 2.定位和目标 ......................................................................................... 2 3.指标体系 ............................................................................................. 5 4.优化方法 ...........................................................................................10 5.流程制度 ...........................................................................................14
2.1.2 根据公交出行需求的不同,进一步分析常规公交的主要服务对象为: 在长距离跨区出行中作为补充服务形式,而在中短距离的区内和接驳服务中作为 服务主体。
2.2 公交组织模式和目标
2.2.1 以为乘客提供优质出行服务为宗旨,着力于提升线网服务能力、提高
线网运行效率、优化公交衔接换乘和改善公交车型档次等工作,构建起以枢纽为
0
公交次干线 次
0.50.8
15-20
10-1 5分 钟
8-10 米车

≥ 80%
≤80%
1500 -250
0
普通 支线

0.10.5
≥15
20 分钟 以内
6-10 米车

≥ 75%
≤70%

公交
支线
高峰
微循 环线

≥ 0.05
≥12
时段 20
分钟
5-8 米 车型



以内
苏州市交通运输局
8
苏州市公交线网优化技术导则(2015)
2.4 公交线网导则框架 2.4.1 结合国内城市经验和苏州本地情况,公交线网优化的技术导则从“指
标—方法—流程”三个方面来共同推动,形成三个重要的支点。 参考指标,评价标准 使用方法,路径指引 遵循流程,制度规定
苏州市交通运输局
3
苏州市公交线网优化技术导则(2015) 图 2-1 公交优化导则思路示意图
4.1.5 线路拆分:对于长度较长,同时客流特征具有两条线路的特征(主要 表现为线路客流量断面呈现早晚高峰明显的模式)的线路,这种公交线路大多是 线路中部穿越商贸集中的地区,两端联系居住区,大部分乘客公交出行是以商贸 区为目的,出行距离短。
图 3-1 苏州市公交线路分类分级
3.2 指标分类
3.2.1 线路和线网相结合,线路层面侧重于管理控制,刚性和半刚性为主;
线网层面侧重于服务评价,弹性为主;线路层面分为约束性和参考性两类指标,
苏州市交通运输局
5
苏州市公交线网优化技术导则(2015) 约束性指标主要是线路技术经济性,参考性指标主要是运营层面。
2.2.3 在外围区域,轨道交通为交通主骨架连接主要区域中心,有轨电车和 公交快线作为次干线,串联各区域主要交通集散点,常规公交利用城市道路将分 散的市民连接到公交线网中,同时也为大、中运量交通接驳客流。在外围地区加 快公交网络布设,提升公共交通服务能力、提高公交可达性和公交站点覆盖率, 引导城市发展沿交通走廊和站点集聚。轨道交通、有轨电车、公交快线、常规公 交形成相互衔接、相互补充、合理配置的公共交通网络体系,充分发挥各自的运 输能力,提供“分区分级”服务,实现公共交通服务一体化。
苏州市交通运输局
苏州市公交线网优化技术导则(2015)
1.总则
1.1 编制目的
为了构建现代化综合交通运输体系,推进苏州市创建国家“公交都市”,结 合城市总体规划和综合交通规划的修编,运用大数据等分析手段,对 2010 年编 制的《苏州市公交线网优化技术指南》进行修编,特制定《苏州市公交线网优化 技术导则》(下称《导则》),以科学指导常规公交线网(下称公交线网)优化工 作。
4.1.4 线路延伸:公交线网需要主动加强对于新建成的重要商业区、大型居
苏州市交通运输局
10
苏州市公交线网优化技术导则(2015) 住社区、教育园区和旅游景点的衔接,减少公交服务盲区。在新建地区,可以通 过适当延伸周边已有的线路不长、客流较少的线路通达,提高公交服务范围。
4.1.5 线路截短:对于线路过长的线路(主干线≥25km、 次干线:≥15km 、 支线:≥10km),当线路一端上下客站点客流很少时,应考虑将客流较少的路段 截短,降低线路长度,提高线路运营效率,对截断的线路部分可增加地区性支线, 或利用其他线路代替。利用公交换乘枢纽在城市外围对过长的公交线路进行截 短、截断是公交线路优化的重要措施之一。
4.1.3 局部改线:重叠较长的两条线路,在两条线路重叠路段均不饱和的情 况下,可以考虑对其中一条线路进行走向调整,一方面降低重复系数,提高线网 服务范围,另一方面可以改善线路运营效益。对于非直线系数过高的线路(主干 线:≥1.2、 次干线:≥1.3 、支线:≥1.4), 局部路段上下客流量较少时,可 以考虑对线路进行取直,减少线路的不合理绕行,提高运行效率和效益。公交线 路裁弯取直时还需要考虑原有线路途经地区的公交出行,尽可能利用其他线路代 替。
1.3 编制依据 1. 《城市道路交通规划设计规范》 2. 《城市道路公共交通站、场、厂工程设计规范》
苏州市交通运输局
1
苏州市公交线网优化技术导则(2015) 3. 《江苏省城市公共交通规划导则》 4. 《江苏省城市综合交通规划导则》 5. 《苏州创建国家“公交都市”示范城市实施方案》 6. 《苏州市交通运输现代化实施方案》 7. 《苏州市公交线网优化规划》 8. 历年城市交通发展年报和公交发展年报,公交企业线路运营数据
苏州市交通运输局
2
苏州市公交线网优化技术导则(2015) 核心、分区分级的总体网络和服务体系,形成分层分级、功能明确、层次清晰、 级配合理、衔接顺畅的常规公交网络。
2.2.2 在古城区内,轨道线网作为客运主体,常规公交作为轨道线网的有效 补充,注重存量公共交通资源的优化配置和运力结构升级,逐步构建起适应古城 空间特点的常规公交组织模式,推动古城区“公交+慢行”主导交通模式的形成。
3.3 线路技术指标 3.3.1 约束性指标 苏州市公交各级线路的约束性指标见下表。
表 3-1 公交线路约束性指标要求
线路 分类分级
功能定位
线路 长度
(公里)
平均站 间距
(公里)
公交优先 设施
非直线 系数
公交主 公交快 干线 线

主要服务于长距 离的组团间出行, 连接和服务主要 的几个客流集散 点,实现城市各主 要组团和主要交 通或城市功能结
不做 要求
不做 要求
不做 要求
注:如有特殊原因新开线路指标超出导则要求需进行可行性研究确定 苏州市交通运输局
不做 要求
7
3.3.2 参考性指标
苏州市公交线网优化技术导则(2015)
苏州市公交各级线路的参考性指标见下表。
表 3-2 公交线路参考性指标要求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