园林史沧浪亭1
园林功能组织
沧浪亭主要景区以山 林为核心,四周环列建筑 ,亭及依山起伏的长廊又 利用园外的水画,通过复 廊上的漏窗渗透作用,沟 通园内、外的山、水,使 水面、池岸、假山、亭榭 融成一体。园中山上石径 盘旋,古树葱茏,箬竹被 覆,藤萝蔓挂,野卉丛生 ,朴素自然,景色苍润如 真山野林。
园林功能组织
植物的运用
植物的运用
沧浪亭在植物的运用上夜体现了 不同的手法:孤植、对植、丛植 、群植等。沧浪亭 的东南部运用了孤植手法使得天 空(背景)和院内空间形成图底 关系,在入口大门 的位置运用对植的手法形成呼应 ,不仅是对入口空间的强化,也 是对此标志意义的 恰当表达与呼应。在真山林上运 用群植和丛植形成自的山林野趣 ,不致使山林又虚 假之感
观鱼处内有苏舜钦写的《沧 浪亭记》,你可以在这里稍 微休息一下,重温这部经典 的作品。在这里观鱼赏景, 你既能感受人生的自由与逍 遥;也能体味人生的安逸与 快乐!
闲
吟
亭
在观鱼处南面廊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有一半 亭,叫“闲吟亭”。它位 于中央主山的东侧,亭中 有乾隆皇帝的御笔刻石, 记述了乾隆十二年(1747年 )江南沿海遭受飓风暴雨的 悲惨情景。因此,从乾隆 帝御笔内容来看,亭名“ 闲吟”似乎与之不相协调 ,但此处的楹联却勾画出 了一幅美丽的画面:“千 朵莲花三尺水,一弯明月 半亭风”。
这是瑶华境界和明道堂之间 的院落,瑶华境界在南,明 道堂在北,东西两侧有长廊 把它们连接起来。庭院内古 数掩映,给人以庄严肃穆之 感。
看
山
楼
看山楼”,飞檐翘角,结构精巧,外形美观。登楼 可俯视南院、农田林舍,远则可眺望城外,西南方 七子、灵岩、天平诸山峰。
印心石屋
印心石屋位于瑶华境界的西 侧,是个小院落,在院落里 有个石洞就叫做印心石屋。 “印心石屋”是清朝道光皇 帝的御笔。“印心”是佛语, 即“心心相印”的意思。建 在石屋上面的楼,叫做看山 楼,这是由清朝道光年间江 苏巡抚陶澍所建。 在以前,苏州城内房子低矮, 从这里就可以直接远眺苏州 城外的灵岩山、天平山等。 沧浪亭在园林设计上不仅采 用了借水景,而且还借山景, 这在苏州古典园林设计中是 为数不多的。
瑶
华
境
界
“瑶华境界”座落在“明道 堂”南,庭院相隔,轩三间, 素雅质朴,“瑶华”,传说 中的仙花,色白似玉,香味 浓郁,见之则长寿。轩南窗 外丛竹掩映,轩北院内植玉 兰、柏树,原为园主会客之 所。
瑶华境界南面的小小院落,院落 内修竹挺拔,景色秀美。尤其在 皓月当空的夜晚,万籁俱寂,皎 洁的月光透过婆娑的竹叶在粉墙 上投下点点斑驳,一幅生动的墨 竹图就会呈现在眼前。
沿河复廊
进入沧浪亭后紧靠沿河有一条复廊,也就是围墙两侧各 有一条走廊,复廊的北廊紧靠园外的葑溪,而南廊临近 园内的中央主山和沧浪亭,廊间墙壁上还开有许多图案 各异的精美漏窗,不论你是在北廊或者是在南廊临通过 这些漏窗,你既可以看到园外的风光又可以看到园内的 景色。
复 廊
漏 窗
复廊上的108漏窗是 沧浪亭的点睛之作。 沧浪亭复廊上的漏窗,窗 窗不同,它 疏可走马,却不脱 脱空空,称得上大 手笔。
园林功能组织
园林功能组织
园林布局
庭院布局以山为主,水绕园外 ,成为外景,建筑绕山布置。 因葑溪河绕远而过,故未入其 园先借河成境。沧浪亭则外临 清池,一泓清水绕园而过,河 流自西向东,绕南而出,流经 园的一半。此布局融园内外景 于一半,借助“积水弥漫数十 亩"的水面,扩大了空间,造成 深远的空灵的感觉
水 轩
面水轩的得名取自于唐朝 杜甫的诗句“层轩皆面水 ,老树饱经霜”而来的。 轩四面均设落地长窗,视 野开阔,园内园外均在视 野之内,是品茶赏景之佳 处。
面水轩内部
观
鱼
处
沿复廊向东走就可以 可到达“观鱼处”, 它的原名叫“濠上观 ”,俗称“钓鱼台” 。取意于庄、惠濠梁 问答和庄子濮水钓鱼 的典故,旨在表现园 主归隐江湖,超然于 世的清高墙界。
Thank you!~.~
沧
浪
亭
假山上的这座结构古雅的 方形石亭,这就是真正的 沧浪亭。据园主苏舜钦《 沧浪亭记》中记载:“构 亭北碕,号‘沧浪’焉。 前竹后水,水之隅又竹, 无穷极。”从他的文章中 我们可以知道,沧浪亭最 初是建在水边的。康熙年 间,当时的江苏巡抚宋荦 因为仰慕苏舜钦,特地来 这里想寻访苏氏的沧浪亭 遗迹,但没有找到。于是 ,他怀着景仰先贤的动机 ,在这假山上重建了这座 沧浪亭。
仰
止
亭
一个位于西部的依廊小半 亭,其名取自《诗经》的 “高山仰止,景行行止”。 柱子上有一对联日:“不可 无日未有君,明年今日在 何处”。
御
碑
亭
假山西部的一个小亭, 亭中嵌有康熙帝所书碑 刻。碑刻为一诗一联, 诗曰“曾记临吴十二年, 文风人杰并堪传。予怀 常念穷黎困,勉尔勤箴 官吏贤。”;联曰: “膏雨足时农户喜,县 花明处长官清。”
五百名贤祠
五百名贤词”是沧浪亭主建 筑与主要人文景观之一,位 于园西北,东面与“明道堂” 一廊相隔。祠面阔五间,座 北朝南,中间三间东西北三 面墙上嵌有从春秋至清代 2500余年间苏州地区的乡贤 名宦594人的碑刻画像,正 中悬挂“作之师”三字匾额。 这些乡贤名宦的高尚品格和 所作的贡献将作人师表。
沧浪亭主要景点介绍
沧浪亭的主要景点有
沧浪胜迹坊、石梁桥、沧浪亭门厅、沿 河复廊、面水轩、观鱼处、闲吟亭、妙室闻香、 沧浪亭、清香馆、明道堂、瑶华境界、看山楼、 印心石屋、翠玲珑、五百名贤祠、仰止亭、御碑 亭等
沧
浪
胜
迹
“沧浪胜迹”石 碑坊原立于沧浪 亭门前,三门四 柱,檐角飞翘, 显得古朴、庄严 。是苏州唯一树 有石牌坊的古典 园林,现移至人 民路口。
翠
玲
珑
翠竹丛中的“翠玲珑”,由 三间贯通相连的建筑组成。 取苏舜钦:“秋色入林红黯 淡,日光穿竹翠玲珑”诗意 而名。前后遍植翠竹,有20 余种。室内家具雕有竹节图 案,与景相符。此处以竹造 景,历来为文人墨客雅游、 咏诗作画之地。 在春夏两季翠玲珑这里的竹 子郁郁葱葱,如果你此刻置 身竹林之中,就好像进入了 一片宁人心志的清凉世界。
沧浪亭石柱上有一付俞樾 先生所书的石刻对联:清 风明月本无价,近水远山 皆有情。这付对联是用欧 阳修(沧浪亭》诗中“清风 明月本无价,可惜只卖四 万钱’的上句和苏舜钦《 过苏州》诗中“绿杨白鹭 俱自得,近水远山皆有情 ”的下句组合而成的。
清
香
馆
清香馆是沧浪亭西南部的一座 画廊形式五间建筑,取李商隐 的“殷勤莫使清香透,牢合金 鱼锁桂丛”诗句而命名。 馆名据说是南宋 绍兴 初韩世忠时所题,现 存者清江苏巡抚张之万书, 额下有对联一副“月中有客曾 分种,世上无花敢斗香”。 室内陈设的树根家具,制作精 细;坑床栏板、独坐靠背和扶 手,均酷似飞禽走兽,造型别 致,形象生动。院中种有桂树 数株,已有一百多年树龄,秋 天时节丹桂飘香,为 品 赏桂花佳处。
园林形体特征
园林形体特征
有人认为建筑、山石、水 、花木为构成园林的四大要素 ,这足以说明山石在园林中所 占的重要地位。园林中的山石 是对自然山石的艺术摹写,为 此,故又称之为"假山",他不仅 师法于自然,而且又凝结造园 家的艺术创造,因而除神形兼 备外,还具有传情的作用。
园林空间特点
园林空间特点
园林与场所
园林与场所
沧浪亭 在江苏吴县城内郡学之南, 钱氏广陵王元璙别圃,宋苏舜钦 得之,筑亭曰沧浪,因作沧浪亭 记,积水弥数十亩,旁有小山, 高下曲折,与水相萦带,舜钦死 ,屡易主,绍兴时曾归韩世忠家 ,俗名韩王园,由元迤明,废为 僧居,旧有飞虹桥、濯缨亭、清 香馆、翠玲珑、瑶华境界诸胜, 明归有光、清宋荦皆有记,至今 为吴中胜境。 在湖北阳新县放 生池上,莲花弥望,夹堤皆垂柳 ,群山环列,有浮屠突兀在云烟 紫翠间,记称江山之胜,颇似武 林西湖。
沧浪亭历史由来
沧浪亭历史由来
“沧浪亭[1]”始为五代时吴 越国广陵王钱元璙近戚中吴军 节度使孙承祐的池馆。宋代著 名诗人苏舜钦以四万贯钱买下 废园,进行修筑,傍水造亭, 因感于“沧浪之水清兮,可以 濯吾缨;沧浪之水浊兮,可以 濯吾足”,题名“沧浪亭”, 自号沧浪翁,并作《沧浪亭记 》。欧阳修应邀作《沧浪亭》 长诗,诗中以“清风明月本无 价,可惜只卖四万钱”题咏此 事。自此,“沧浪亭”名声大 振。
从漏窗里看风景,漏窗 与风景,风景与漏窗。 漏窗的花纹宜疏不宜密, 密了气紧,也就不舒展。 当然也不能漏得像漏斗, 一览无余。漏是让被阻 隔的风景能够漏进来, 是渗透。 漏窗的花纹宜疏不宜密。 密了气紧,隔窗的风景 就漏不进来。疏了也不 行,就像漏斗,一览无 余,失去了探景的隐秘 乐趣。
面
明
道
堂
明道堂同时也是沧浪亭园内的主厅 ,原名寒光堂,是清末同治年间重 建后取苏舜钦所写《沧浪亭记》中 “形骸既适则神不烦,观听出鬼没 无邪则道以明”之意而改名为“明 道堂”的,明道堂面阔三间,屋宇 宏敞,庄严肃穆,明、清两代为文 人讲学之处。
明道堂位于沧浪亭中部, 是沧浪亭园内最大的建筑物 ,原为文人讲学之处。室内 有清代红木家具,典雅华贵 。墙上悬有三块宋碑石刻拓 片,分别是天文图,宋舆图 和宋平江图(苏州城市图) ,非常珍贵。
石梁桥
石梁桥位于沧浪亭大门前, 沧浪亭造园艺术与众不同, 未进园门便见一泓绿水绕于 园外,漫步过桥,始得入内 。 桥下这片水面,它一方面构 成了沧浪亭的园外景观,同 时,它也让园主人苏舜钦等 一批在官场失意的古代文人 心醉于“沧浪之水”的意境 ,淡泊名利,宁静而致远!
沧浪亭门(碑记厅)
检票处这里是沧浪亭的入口 正门,同时也是沧浪亭的门 厅。在东、西两侧墙上分别 嵌有旧时园主苏舜钦的《沧 浪亭记》,清代巡抚宋荦、 梁章钜和张树声的《重修沧 浪亭记》以及清代僧人济航 的《沧浪亭图》等石刻,所 以我们也把这里称为碑记厅 。透过这些石刻的文字,后 人便可以了解沧浪亭的旧貌 和概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