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进涂鸦的世界【摘要】涂鸦(Graffiti)指在墙壁上乱涂乱写出的图像或画。
起源于美国,涂鸦的行为本身是一种对权威的反叛,而涂鸦也是一种艺术的表达方式。
随着世纪的发展,专业涂鸦人开始出现,涂鸦艺术开始进驻艺术画廊,供人欣赏、收藏、买卖、投资。
自此涂鸦文化的性质发生了巨大的转变。
著名的代表人物,基斯哈林,其代表作“空心小人”成为当时美国文化的标志性符号。
借由这种文化的独特艺术表现形式,结合大班孩子的艺术(美术)能力的发展及班级的美国主题环境特色,我班级将创建以“空心小人”为环境背景的区域,并将涂鸦艺术搬进课堂,深入家园活动中,让孩子走进涂鸦的世界。
【关键词】涂鸦基思·哈林涂鸦艺术创作涂鸦(Graffiti),指的是在墙壁上乱涂乱写出的图像或画。
其首先出现在20世纪60年代的美国,而今已成为一种艺术。
代表人物-基思·哈林(Keith Haring (见下图),它的“空心小人”形象成为美国文化的标志性符号。
五彩的小人舞动双手,幻化出各种造型,互相交织在一起,渲染出一种纯真的欢乐,和没心没肺的派对气氛。
它的涂鸦作品简约、率真,有点像儿童画,其运用线作为主题形象,短线条作辅助,再铺上大面积的纯色,整个作品充满着即视感及童趣感。
基于以上的作品特质,再根据幼儿园“地球村”特色下的大班美国特色,教师决定在班级里创设以“涂鸦之城”为名的美工区,呈现以“空心小人”为特色的区域环境,并开展亲子涂鸦彩绘等相关的涂鸦艺术活动。
一、建立“涂鸦之城”Graffiti town。
20世纪,基斯哈林的彩色壁画无处不在,空心小人形象更是走进千家万户。
所以,“涂鸦小城”将创设以“空心小人”为主题的区域环境—墙体、天花板等处。
1、墙体—幼儿创作“空心小人”形象。
基斯哈林的空心人是依据美国舞蹈的“工间舞中的人物形态创作而成,没有特定的名称,但都有属于自己的角色。
人物形态简单、易懂,粗犷的黑色线条与平涂的纯色搭配,使整个作品充满着童真的跳跃感,极致地展现了大师内心的童趣世界。
所以,简单的绘画手法,自由、奔放地内心世界与大班幼儿的创作技巧及个性发展不谋而合。
2、“空心小人”logo装饰。
基斯哈林的(小人)形象也被广泛地应用在服装、室内装饰、广告设计上,所以区域天花板处、区域LOGO牌等均可以使用该形象。
二、了解美国的街头涂鸦文化。
随着涂鸦区域的创设,接下来要让幼儿了解美国的街头涂鸦文化,包括起源与发展、代表人物、作品赏析等。
1、起源。
图文并茂式地讲解。
“涂鸦”,通俗说就是胡写乱画。
起源于纽约的布朗克斯区,它也是纽约最穷的街区,是黑人和来自中北美洲的拉丁裔居民聚居的地区。
他们住在政府修建的设备简陋的贫民公寓里,外面是破败的街道和荒芜的杂草。
贫困的生活,违法的行当,使得这些人特别是青少年纷纷组织起帮会来保护自己。
那时整个布朗克斯到处可见涂写得歪歪扭扭的帮派符号,后来几个有绘画才能的人出于对简单丑陋帮派符号的不满,开始自己设计新标签,从此,这些帮派符号变得好看起来。
再后来,他们把墙壁当作最方便最实用的画布,把喷漆罐当画笔,来宣泄对当今社会的不满以及对未来社会的憧憬和向往。
他们都是来自底层的穷人,喷漆罐和颜料都是从商店里偷来的。
他们极富表达欲望,常年出没在纽约的黑夜里,为的只是让行人看一眼自己的作品。
为了不让警察抓住,也为了给自己的作品增添一种神秘的色彩,他们都给自己设计了一个签名。
很快,涂鸦者们就不满足于静止的墙面了,他们打起了地铁的主意。
不论车厢内外、车站,没有一个空白处被放过上面画满了五颜六色的图案那些字母都好像是一个个气泡,充满了动感。
)2、代表人物及代表作品(图片欣赏)。
伍德、让-米歇尔巴斯奎(Jean-Michel Basquiat)、基斯哈林(Keith Haring)。
3、作品赏析。
以图片播放的形式供幼儿欣赏。
4、认识涂鸦工具。
自喷漆、喷头、油性笔和漆笔、手套、防毒面具、丙烯颜料、颜料刷等。
幼儿涂鸦工具不包括喷漆类。
三、涂鸦艺术创作.《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中指出:“幼儿艺术领域学习的关键在于充分创造条件和机会,在大自然和社会生活中萌发幼儿对美的感受和体验,丰富其想象力和创造力,引导幼儿学会用心灵去感受和发现美,用自己的方式去表现和创造美。
”因此,孩子们在如此浓烈的涂鸦环境中,能极致地发挥想象力及创作力地进行艺术创作。
1、“空心小人你我他”活动。
哈林说:“我的图案与日常的基本语言思想相联系,最主要的是他们是人类共同经验的一部分。
”所以,班级可以开展“空心小人你我他”的美术课,让孩子自由创作,将自己的内心世界化作跳跃的小人展示与大众面前。
2、亲子“涂鸦服饰”创作活动。
涂鸦艺术经过半个世纪的发展,已经从街头一跃至时尚圈,服装、鞋、包包、帽子等服饰用品成为了设计师们的涂鸦画布,本文中提到的基斯哈林就是将空心小人形象搬到服饰上。
班级通过开展这样的设计活动,即能让家长参与到班级的涂鸦文化学习中,又能让亲子共同感受涂鸦创作的快乐。
但在创作前,要先让家长及孩子们初步了解涂鸦内容的六大元素及它们相关的特点。
六大元素:(1)、风格涂鸦;(2)、文字涂鸦;(3)、动植物图案涂鸦;(4)、卡通形象;(5)、骷颅头;(6)、名人头像。
(1)风格涂鸦。
不同风格的涂鸦适合不同个性的人群。
包括:摇滚朋克涂鸦服饰(见右图)、浪漫童真涂鸦服饰、波普涂鸦服饰、幽默创意涂鸦服饰。
朋克风-鲜艳、破烂、简洁、金属、街头,,狂野风格涂鸦艺术浓艳的色彩,诡异的表情,阴森的气氛,夸张的团,摇滚音乐般歇斯底里的呐喊,是服装呈现最浓烈的表情。
浪漫童真风-最具幼儿园气质。
因为“涂鸦”本来就是形容小孩随性的画作,简单的单线勾勒,线条随意的走向,天马行空的配色,稚嫩的笔触给人最纯真,最天然,最放松的艺术享受,无论是一张哈哈笑脸,还是稚嫩的儿童式涂鸦,或者造型可爱的卡通图案,都能体现积分童趣。
波普风四大特点-明朗亮眼的艺术气质(汇聚混合多种装修风格)、新奇的搭配图案(浓烈的色彩、明快的单色与拼接图案、奇形怪状的造型)、强烈的色彩对比(白色的适当点缀)、绚丽夸张的色彩(绚丽的色彩、充满想象力的趣味图案、层次分明的各种色块)。
幽默创意风-简单的设计、创意的图案。
例如:“一双手”的图案等等。
(2)文字涂鸦(见右图)。
在涂鸦艺术形成之处,涂鸦艺术品中的文字通常为涂鸦者的个性签名,涂鸦者为避免暴露身份而留下代表自己的简单签名,这反而为作品增添了一些神秘色彩并使涂鸦者热衷者设计属于自己的签名字体。
一个涂鸦者在设计界立足的第一门手艺就是字体。
徐千在她的《GRAFFIT数码艺术》一书中提到,涂鸦的涉及主要就是基于文字的变形,他们的表现方式主要以箭头、文字的体积化、变形、透视及组合来完成。
其表现类型包括:TAG\HAND STYLE\THROW、泡泡子、blockbuster、wild、汉字涂鸦等。
涂鸦者给自己设计的签名叫“tag”,既“签名涂鸦”。
该风格的字体用在服装中干净利落,简单而不失美感,流畅的线条,形式的美感,字体设计感十足,在T桖设计中比较常见。
手写风格,没有像tag般精心设计的痕迹,简单的几行字,加一些简单的图形,随意的方向,七彩的颜色,别有一番风味。
THROW-UP 更简单些,只钩边,不上色的简单涂鸦或上单色,如白色。
重磅炸弹blockbuster 是T的加大版,将字母变成大楷然后勾出外形,对在短时间内霸占最大空间有非常大的作用。
它在服装运用上有很好的效果。
可以放在一些需要强调或重点装饰的部位,如胸前、臀部、腰部等。
泡泡字,是布兰克斯涂鸦风格的最佳代表。
这些字母就好像一个个气泡,充满了动感。
泡泡字母在服装也能短时间充斥一个空间,,圆滑的字体就像一个个要浮出的气泡般跳跃动感。
让服饰有了一种可爱的感觉。
Wild风格较乱,字母之间互相串联,而且字形扭曲,色彩选择也很绚丽,加上字母间的重叠连接,使真丝材质的礼服呈现一种时尚不羁的感觉。
汉字涂鸦,是涂鸦进入中国后的自然产物。
将汉字的神韵和以涂鸦的形式装饰在服装中,传承中国的文明。
(2)动植物图案涂鸦。
在服装设计中,花卉图案的应用之广是其他任何团都无法比拟的。
当植物出现在涂鸦作品及服装中时,颜色丰富,多为简单、抽象的形态,可装饰在不同风格服饰的不同部位,无论是装饰在变、邻角还是下摆胸前,无论是单独装饰还是连缀铺开花卉图案都能胜任。
当然,比起植物来,长有眼睛,有各种神态的动物更有这种视觉穿透力。
拥有五官、各种神态的动物极受涂鸦爱好者的青睐。
就看家长能否捕捉动物的神态将普通的服装华丽转变。
在服装设计中,动物图案的应用不如花卉那般广泛,但却带来很强的个性和感情色彩。
简单的几笔简笔画式地动物图案装饰在T桖的胸前、背部,是最常见的手法。
服饰中的动物图案,大多选择体积较大,让人眼前一亮。
(3)卡通形象。
夸张、简洁的卡通人物体现出一种童趣及时尚。
(4)骷颅头。
一点都不阳光的元素却受到各大服饰品牌的追捧。
因为它是一种流行元素。
(5)名人头像(见右图)。
将名人头像放置于衣服上代表着对偶像的感悟、继承和宣扬。
3、服饰配件上的涂鸦艺术。
除了衣服上的涂鸦艺术体现,帽子上的涂鸦艺术(一款带有涂鸦的帽子是当下时尚达人不可或缺的商品);手包上的涂鸦技术(手包上绘制各种各样的图案及文字,各种元素应有尽有-蟒蛇、斑马纹、英美国旗、设计手稿、服饰辅料、宝石、电话号码、唇印、涂鸦文字);手表上(世界上最小的画布)的涂鸦艺术(某知名品牌手表系列的表带图案就运用了Jean-Michel Basquiat的涂鸦作品);高跟鞋上的涂鸦艺术(logo、花纹、色块等涂鸦完美的渗透到鞋子里,使其更具艺术性);妆容上的涂鸦艺术(以脸蛋作为画布)都完美展现了一整个世纪的涂鸦艺术。
四、涂鸦艺术与幼儿艺术(美术)能力发展的联系及意义。
幼儿的绘画,经历三个阶段。
1、涂鸦阶段(1.5~2岁)。
2、表现阶段前的图案阶段(2~3岁)。
3、再现内容的出现阶段(4~6岁)。
三阶段的作品与涂鸦作品里的粗狂线条、单纯颜色、夸张手法相似。
将美国涂鸦文化及艺术搬进教室、带进课堂,让孩子感受、学习、体验、创作,既是对美国涂鸦文化的推崇,更是拓宽幼儿的艺术创作之路。
参考文献[1] 龙长权高雪梅《幼儿心理学》-幼儿艺术能力的发展[2] 网络-百度文科-涂鸦[3] 时雅菁北京服装学院硕士课题《涂鸦艺术及其形式特征在服饰中的运用》[4]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制定.《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年[5] 教育部基础教育司组织编写.《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解读.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20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