富阳市土地利用总体规划(2006-2020年)文本来源:富阳市国土资源局发布日期:第一章规划总则第一条指导思想以科学发展观、“五个统筹”为指导思想,落实“十分珍惜、合理利用土地和切实保护耕地”的基本国策。
按照杭州市和富阳市社会经济发展战略,围绕把富阳市建设成为“生活富裕,生命阳光”之城的目标,积极调控城乡发展建设用地,严格保护耕地特别是基本农田,正确处理当前与长远、局部与整体、需要与可能的关系。
保护资源、保障发展、保护生态,统筹规划各类用地,实现土地资源的集约、高效利用和优化配置,保障富阳市经济社会持续、快速、健康发展。
第二条规划依据1、有关法律、法规和文件(1)《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管理法》(2004年)(2)《中华人民共和国城乡规划法》(2007年)(3)《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1989年)(4)《中华人民共和国农业法》(2002年)(5)《中华人民共和国森林法》(1998年)(6)《中华人民共和国水法》(2002年)(7)《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管理法实施条例》(1998年)(8)《基本农田保护条例》(1998年)(9)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大统筹城乡发展力度,进一步夯实农业农村发展基础的若干意见》(中发[2010]1号)(10)《浙江省实施<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管理法>办法》(2000年)(11)《浙江省基本农田保护条例》(2002年)(12)《浙江省地质灾害防治条例》(2009)(13)《浙江省城乡规划条例》(2010年)(14)《国务院办公厅转发国土资源部关于做好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修编前期工作意见的通知》(国办发[2005]32号)(15)《国务院关于印发<全国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纲要(2006-2020年)>的通知》(国发[2008]33号)(16)《关于开展县级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修编试点工作的通知》(国土资发[2002]189号)(17)《关于做好市(地)级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修编试点工作的通知》(国土资发[2003]222号)(18)《关于开展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实施评价和修编前期调研工作的通知》(国土资发[2004]133号)(19)《关于做好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修编前期工作中“四查清、四对照”工作有关问题的通知》(国土资发[2005]182号)(20)《关于印发<报国务院审批的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的规划大纲评审办法>的通知》(国土资发[2006]54号)(21)《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编制审查办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土资源部令第43号)(22)《国土资源部办公厅关于印发市县乡级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编制指导意见的通知》(国土资厅发[2009]51号)(23)《浙江省人民政府办公厅转发省国土资源厅关于做好市县级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编制工作意见的通知》(浙政办发[2006]42号)(24)《关于下达全省各市、县(市、区)新一轮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主要控制指标的通知》(浙政土审[2009]12号)(25)《关于开展新一轮县级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修编试点工作的通知》(浙土资发[2003]29号)(26)《关于全面开展新一轮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修编准备工作的通知》(浙土资发[2003]34号)(27)《关于印发<浙江省新一轮县级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大纲编制技术要求>的通知》(浙土资办[2004]51号)(28)《关于印发<浙江省县级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大纲审查办法>(试行)的通知》(浙土资办[2005]34号)(29)《关于印发<浙江省市、县级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大纲审查办法>和<浙江省县级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大纲编制内容要求>的通知》(浙土资发[2008]19号)(30)《关于印发<浙江省县级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编制导则(试行)>、<浙江省乡级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编制导则(试行)>、<浙江省县级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图式(试行)>、<浙江省乡级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图式(试行)>和<浙江省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基数转换审定办法>的通知》(浙土资办[2009]96号)(31)《关于深入开展农村土地综合整治工作,扎实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意见》(浙委办[2010]1号)(32)《浙江省县(市)级土地利用总体规划数据库标准(试行)》(2009年)2、相关规划文件(1)《浙江省城镇体系规划(2008-2020)》(2)《杭州市土地利用总体规划(2006-2020年)》(3)《“两江一湖”国家级重点风景名胜区总体规划》(2003.7)(4)《富阳城市总体规划》(2005-2020)(5)《富阳市土地利用总体规划(1997-2010)》(1998.10)(6)《富阳市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大纲(2006-2020年)》(7)《关于<富阳市新一轮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大纲(2006-2020年)>审查意见的函》(浙土资厅函[2008] 594号)(8)《富阳市发展战略规划(2007-2030)》(2008.1)(9)《富阳市域总体规划(2006-2020年)》(2009.2)(10)《富阳市中心镇、中心村布局规划(2007-2030)》(2008.5)(11)《富阳市公路水运交通建设规划(2003-2020)》(2003.9)(12)《富阳市生态环境功能区规划》(2008.4)(13)《浙江省水功能区,水环境功能区划分方案》(2005.12)(14)《富阳市地质灾害防治规划》(2003-2020)(15)《杭州市水资源综合规划》(2006.8)(16)《富阳市特色优势农产品区域布局规划(2003-2007)》(17)《富阳市环境保护“十五”计划及2015年远景规划》(2000.12)(18)《富阳市旅游发展总体规划(2001-2010年)》(2001.10)(19)《富阳市河道整治规划报告》(2003.10)(20)《富阳市新一轮教育发展专项规划》(2004.12)(21)所属各乡镇的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和划区定界报告(22)所属各乡镇的城镇总体规划或集镇总体规划第三条规划原则1、严格保护耕地与基本农田严格保护耕地特别是基本农田,确保耕地数量的相对稳定与质量的逐步提高,加强基本农田保护和建设,进一步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维护国家粮食安全,非农建设优先安排非耕地,布局上避让优质耕地。
2、突出重点,保障科学发展用地按照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要求,合理安排非农建设用地和生态环境保护用地,突出重点,保障中心城区、产业集聚区建设用地,兼顾一般乡镇的交通、水利等基础设施用地和支撑产业发展用地,保障公共设施、生态建设等民生用地,促进经济发展与人口、资源、环境协调发展,在科学发展用地难以保障的情况下,积极争取基本农田保护任务外移。
3、集约节约利用土地按照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要求和建设资源节约型社会的要求,把节约集约用地作为各项建设必须遵循的基本方针,走新型城镇化和工业化道路。
积极盘活存量,加强现有建设用地整合和内涵挖潜,向地下要地向空中发展。
加快新农村的建设,加大农村居民点闲置宅基地的盘活或复垦,控制城乡建设用地总规模的过快增长。
4、统筹城乡发展用地从实现城乡统筹、区域协调的要求出发,优化城乡、区域土地利用结构和布局,使土地配置与城镇化进程相适应,促进富阳市城镇化、工业化和农业现代化健康发展,着力推进城乡建设。
5、公众参与和技术分析相结合在广泛公众参与的基础上,采用多种方法测算经济社会发展对建设的需求,从紧控制各项建设占用耕地数量,保障城镇化、工业化和基础设施建设的合理用地,以保证规划的可行性、适应性和高效性。
6、处理好土地利用与文化遗产保护的关系将文化遗产保护所需用地纳入规划,在规划建设用地布局时充分考虑文化遗产分布,尽力避免城镇建设、新农村建设以及重点项目建设与文物保护相冲突。
第四条规划范围本轮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的范围为富阳市行政辖区内的全部土地,包括4个街道、16个镇、5个乡,即富春街道、东洲街道、春江街道、鹿山街道、高桥镇、受降镇、新登镇、胥口镇、渌渚镇、永昌镇、大源镇、灵桥镇、常绿镇、里山镇、场口镇、常安镇、环山镇、龙门镇、万市镇、洞桥镇、新桐乡、渔山乡、上官乡、湖源乡、春建乡,总面积为182110.41公顷。
第五条规划期限规划基期年为2005年,规划期限为2006~2020年。
第六条规划的任务和内容1、根据可持续发展原则和上一级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的要求,结合富阳市土地资源条件和全市社会经济发展对土地利用的需求,确定规划期间土地利用的目标。
2、将浙江省、杭州市下达的富阳市土地利用的主要指标分解落实到各乡镇,为全市经济社会的协调发展提供用地保障。
3、以保障全市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为原则,严格保护耕地和基本农田,安排好耕地和基本农田的结构布局,确保耕地和基本农田保护任务完成。
4、统筹安排各类各业用地,协调确定非农业建设用地布局方案,优先安排“六大新城十大综合体”用地,重点保障新农村、民生用地、重点乡镇、交通水利及旅游设施用地,合理满足一般乡镇用地。
5、根据各类用地规划和土地利用结构布局调整,划分土地用途分区并制订相应的管制规则。
6、为确保建设占用耕地占补平衡,控制城乡建设用地总规模,落实土地开发整理复垦目标和任务。
第二章发展战略与规划目标第一节社会经济发展战略目标第七条社会发展目标富阳市2020年常住人口将达到99.9万人,另外通勤人口和第二居住地的人口18万人,因此实际居住总人口达到117.9万人;到2020富阳市城镇化率将达到65%左右;规划期间通过完善就业、社会保障等公共服务,积极推进各项社会事业健康发展,提高城市文明程度,把富阳建设成为人民生活幸福、社会安定有序、城市与乡村统筹发展、人与自然和谐相处、诚信友爱、活力健康的和谐阳光社会。
第八条经济发展目标到2020年,富阳市实现现代化经济和社会发展的主要指标分别超过或达到当时中等发达国家的水平,地区生产总值达到720亿元,人均GDP 70000元,第三产业增加值占GDP比重为48%;2020年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5万元,农村居民年人均纯收入达到3万元。
第二节土地利用规划目标第九条土地利用战略1、土地利用方式由粗放型向集约化、规模化发展,形成“人口向中心城区集中,集约发展;工业向集聚区集中,规模发展;商贸向物流中心集中,多元发展”的土地利用格局。
2、通过内涵挖掘与外延扩大和优化土地利用结构与布局,提升工业化和城市化用地的综合效益。
以供给引导和制约需求,控制建设用地规模,保障交通、水利、能源等国家重点项目建设用地。
3、提高粮食综合生产能力,保护和改善土地生态环境,提高土地资源利用效率。
4、实施土地利用用途管制,充分发挥土地利用的经济、社会和生态效益,为国民经济和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创造良好的土地条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