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轮复习工作建议
一.基本任务
体现“巩固、综合、升华、回归”八字方针:
巩固:巩固第一、二轮复习成果,重温记忆与理解内容,查漏补缺,排查问题。
综合:发展综合性思维能力。
一是学科内综合:深化知识点之间、模块之间联系,并使之应用于分析、解决综合问题。
二是学科间综合:通过文综、理综试卷考试训练,培养学生切换学科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升华:运用归纳、分类、比较,使知识要点化;技能规范化,形成学科素养。
回归:紧扣考纲,沟通基本知识、基本方法、基本技能热点、难点之间的联系,运用思维导图,完善知识体系。
二.重点工作
1.编制模拟试卷。
依据考纲(主干知识、热点)、学情(难点、易错点),整体设计几套模拟试题的双向细目表,从多角度、分层次、立体发散式逐一考查主干知识与基本技能,依此选编试题,力求一定数量的原创题。
几套试题之间既要相互衔接;又要避免重复,试题难度和类型应和近年高考题相贴近。
每套试题必须安排集体打磨时间,确保试题的针对性、时效性。
严禁移植套题。
2.严密组织模拟考试。
考场编排、座号、时间、程序、号令、监考教师分工等方面均按高考模式。
批阅试卷执行流水作业,网上阅卷,
每科设计卷面分占5%比例。
适时做好优秀试卷展评,让学生看到批卷细节,知道得分依据和扣分理由。
3.上好试卷讲评课。
其基本任务:一是练审题。
阅读题干信息,提取关键词做到准确、全面、迅速;记忆要素,前后呼应,整体感知;分析试题应当已知为桥,求解为端,扑捉题眼,揣摩考查意图,与熟题比较异同,于相似中找不同;于新颖中找相似。
二是建模型。
以训练思维的流畅性、变通性为主线,依据学科知识结构,明确思维方向,建立思维模式。
三是出误区。
挖掘错误思路根源,查漏补缺,规避错误思维方式。
四是建网络。
结合题目,带动知识网络构建。
五是会考试。
规范答卷格式,会则做对;对则满分。
基本策略,在于有的放矢、重锤敲打、形成突破、有效讲评。
摸考情。
逐题统计正答率;收集解题技巧闪光点;罗列错答现象;分析错答原因。
定学案。
选定重点讲评题目(正答率低于50%),关注讲评的切入点、增长点、落点;设计问题,为难点突破增设台阶;设计补救题。
精讲授。
师生互动,讲思路、讲方法、讲技巧、讲规律、讲迁移讲误区。
善评议。
师生共评题目考查意图;题眼所在,突破题眼的最优方法、技巧;展示错答现象;错因剖析;思维方向;评分标准;展示优秀试卷、答题规范与评分过程。
串知识。
结合题目讲评,运用思维导图工具,完善知识结构。
疏
通知识与能力相互迁移的途径,提高思辨能力,形成学科素养。
抓达标。
每题讲评结束,随即出示补救题,限时作答(一分钟一分),再统计正答率(举手方式便捷)。
指导学生用双色笔完成满分卷。
总之,一堂讲评课下来,能让学生掌握一个方法;总结一条规律;形成一点技巧;走出一个误区;奠定一层信心。
师生都能明白:高考是怎么考的?学生是怎么答的?分数是怎么得的?分数是怎么失的?抓住问题不放松,直至问题解决为终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