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活性污泥法原理与应用

活性污泥法原理与应用

18
6、污泥龄(SRT)θc:
是指微生物平均停留时间,实质上是反应系统内的微生物
全部更新一次所用的时间,在工程上,就是指反应系统内微
l 结论:认识到氧的存在会使污水中的物质得到良好降解,但污水 处理效率的提高却收效甚微。
1.3 活性污泥法发明过程 第二阶段:认识到活性污泥对污水的净化作用
u1911年,劳伦斯试验站的首席化学家克拉克(Clark)和盖奇(Gage) 进行污水曝气实验,发现随着污水的不断加入和曝气时间的增长, 池内出现了絮状沉淀物;并发现当曝气停止后,随着沉淀物排出, 出水开始变清。--首次发现了絮状沉淀物对污水的净化作用。 u1913年,英国曼彻斯特戴维汉姆实验室的化学工程师阿登(Arden) 和洛克(Locket)特进行了曝气实验,在实验室过程中未将絮状物排 出,而是把絮状物留存下来继续曝气,发现污水净化周期从初始的 3周减少到24h内。 --首次验证了絮状沉淀物对污水的净化作用。
污泥体积指数:SVI(污泥指数、污泥容积指数
曝气池出口处出混合液,经30分钟静沉后,每g干泥所形成的 湿污泥的体积,简称污泥指数,单位为mL/g。
1L混合液沉淀30min的活性污泥体积(mL) SV(mL/L)
SVI= 1升混合液中悬浮固体干=重(g)
MLSS(g/L)
Ø反映污泥的凝聚、沉降性能。 ØSVI应在100~150(有说70~100)。 Ø影响SVI的最重要的因素是微生物群体所在的增殖期。 Ø太高,沉降性能差,可能膨胀; Ø太低,可能处在内源呼吸期,泥粒细小而紧密,易沉降,活 性差,无机物多。 Ø实际运行中,一般用SV了解SVI,因为曝气池MLSS变化不大。
0.02~0.2mm
20~100cm2/mL
(二)活性污泥的性状 1、不正常
供氧不足 或厌氧
黑色
供养过多或营养不 足
灰白色
曝气1池0
11
曝气池出水12堰
曝气池混合液配水进入二沉1池3
(三)活性污泥的组成
1、 栖息着的微生物
大量的细菌 真菌 原生动物 后生动物
除活性微生物外,活性污泥还挟带着来自污水的有机物、无机悬浮物、胶 体物;活性污泥中栖息的微生物以好氧微生物为主,是一个以细菌为主体的群 体,除细菌外,还有酵母菌、放线菌、霉菌以及原生动物和后生动物。
4、按有机性和无机性成分:
MLSS——混合液悬浮固体浓度,也叫污泥浓度(g/L), Ø MLVSS——混合液挥发性悬浮固体浓度,表示混合液悬浮 固体中有机物含量,但不仅是微生物的量,由于测定方便, 目前还是近似用于表示污泥。 Ø MLNVSS——灼烧残量,表示无机物含量。
MLSS
MLVSS: 70% MLNVSS: 30%
由细菌、菌胶团、原生动物、后生动物等微生物群 体及吸附的污水中有机和无机物质组成的、有一定活力 的、具有良好的净化污水功能的絮绒状污泥。
一组活性污泥图片
7
(二)曝气池活性污泥的性状
1、正常
颜色
味道
状态 相对密度
粒径 比表面积
黄褐色、 pH 茶褐色
土腥味, 有霉臭味
似矾花絮绒颗粒
略显酸性
曝气池混合液:1.002~1.003 回流污泥:1.004~1.006
l 阿登在《无需滤池的污水氧化试验1》一文中首次提出“活性污泥” 的概念,对活性污泥的发明具有划时代的意义
什么是活性污泥理技术。 v 本质:天然水体自净化作用的人工强化,是好氧生
物处理过程。 v 应用:去除污水中溶解和胶体状态的可生物降解有
机物。
一、活性污泥
(一)什么是活性污泥?
1.3 活性污泥法发明过程 第一阶段:认识到氧气对污水净化的作用
u1882年,英国的安格斯·史密斯博士尝试向污水中鼓入空气,发现 在任何情况下曝气都会使污水腐败延迟,且更易形成硝酸盐氮。 u1891~1898年,英国人洛可克在著名的劳伦斯试验站,采用生物滤 池对污水进行了类似的曝气研究。 u1897 年,英国曼彻斯特大学吉尔伯特·福勒教授进行了污水曝气试 验,产生了清澈的出水;同时也产生了快速沉淀的颗粒物,但福勒 当时认为这些沉淀物是试验的失败之处。
MLVSS: 一般范围为55%~75%,
即MLVSS/MLSS=0.7~0.8,
(四)活性污泥的沉降浓缩性能
污泥沉降比:SV
取混合液至1000mL或100mL量筒,静止沉淀30min后,度 量沉淀活性污泥的体积,以占混合液体积的比例(%)表示污 泥沉降比。可反映污泥的沉降性能。
Ø污泥沉淀30min后密度接近最大,故SV可反映沉降性能。 Ø能反映污泥膨胀等异常情况,可控制剩余污泥的排放量。 Ø城市污水正常值为15%~30%左右。 Ø简单易行但SV不能确切表示污泥沉降性能。
按McKinney的分析:
混合液悬浮固体:MLSS=Ma+Me+Mi+Mii 式中:Ma——有活性的微生物;
Me——微生物自身氧化残留物,即内源代谢残留的微生物
有机体;
Mi——有机污染物,吸附在污泥上未被降解; Mii——无机悬浮固体,吸附在污泥上。
有活性的微生物存在形态——菌胶团: 由细菌分泌的多糖类物质将细菌等包覆成的粘性团块。
活性污泥中细菌含量一般在107~108个/mL;原生动物103个/mL,原生动物 中以纤毛虫居多数,固着型纤毛虫可作为指示生物,固着型纤毛虫如钟虫、等 枝虫、盖纤虫、独缩虫、聚缩虫等出现且数量较多时,说明培养成熟且活性良 好。
2、干固体和水分
含水98%~99% 干固体1%~2%
MLSS
3、 活性污泥的组成:
一、活性污泥法起源
1.1 活性污泥法背景
u 18世纪60年代欧洲工业革命,工 业和城市化快速发展, u 大量的工业废水、生活污水未经 处理直接排入水体,成为当时污染最 为严重的地区。
图1 1858年,伦敦发生“大恶臭 (The Great Stink)”事件
1.2 活性污泥法起源大事记
u1865年,英国成立河流污染皇家委员会 u1898年,成立污水处理皇家委员会,是污水处理技术发展的里程 碑事件 u1908年,污水处理皇家委员会提出著名的“30:20(SS:30mg/L、 BOD:20 mg/L)+ 完全硝化”出水标准,1912年该标准被采纳,当 时被视为污水处理工艺发展的巨大挑战。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