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第三十三章抗菌药物概论

第三十三章抗菌药物概论


第二节 抗菌药物作用机制
一、抑制细菌细胞壁的合成
二、影响细菌细胞膜的通透性
三、抑制蛋白质合成
四、抑制核酸代谢
1.干扰细菌细胞壁合成:如β -内酰胺类抗生素
2. 增加胞质膜的通透性 多肽类 —增加细菌胞浆膜的通透性,如多粘菌素 多烯类 —增加真菌胞浆膜的通透性,如制霉菌素 3.抑制核酸的合成 ① 抑制叶酸的合成
抗菌药
抗菌作用 耐药反应
病原微生物
第一节 常用术语
1. 抗菌药:能抑制或杀灭细菌,用于预防 和治疗细菌性感染的药物。 2. 抗生素:某些微生物产生的代谢物质, 对另一些微生物有抑制或杀灭作用。
天然抗生素:由微生物培养液中提 取的,如青霉素G。
半合成抗生素:对天然抗生素进行 结构改造后获得的,如头孢菌素。
• .普通胰岛素 低精蛋白锌胰岛素 精蛋白 锌胰岛素 • 2.各型糖尿病 糖尿病急性并发症 糖尿病 伴有合并症 低血糖 糖水 50%葡萄糖 • 3.胰岛素分泌促进药 胰岛素增敏药 葡萄 糖苷酶抑制药 • 4. 低血糖反应 过敏反应 脂肪萎缩 胰岛 素耐受性
• 1.D 2.A 3.A 4.E 5.B 6.E 7.C 8.C 9.B 10.E 11.C 12.C
• • • • • • • • • • • •
17. 可引起粒细胞减少的药物是 A.硫脲类 B.磺酰脲类 C.碘剂 D.甲状腺激素 E.双胍类 18. 甲亢病人用丙硫氧嘧啶治疗,症状显著减 轻或基础代谢率恢复正常的时间一般是 A. 2周 B. 1~3个月 C. 6个月 D. 9个月 E. 1~3周
• 胰岛素可分为三类,分别是短效类有 ,中 效类有 ,长效类有 。 • 2.胰岛素通过降低血糖,临床可用 于 、 、 ,其最常见的不良反应 是 ,应立即服 或注射 。 • 3.口服降血糖药可分为三类,分别是 、 和 。 • 4. 胰岛素的不良反应 有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XC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5. 适用于治疗呆小症的药物是 A. 甲巯咪唑 B. 卡比马唑 C. 大剂量碘 D. 丙硫氧嘧啶 E. 甲状腺素 6. 硫脲类药物显效缓慢的原因是 A. 与血浆蛋白结合率高 B. 口服吸收缓慢 C. 对已合成的甲状腺激素无效 D. 甲状腺功能代偿性增强 E. 以上都不是 7. 用于甲亢术前准备,可使甲状腺体缩小变韧、血管减少,有利于手术 进行的药物是 A.丙硫氧嘧啶 B.放射性碘 C.甲巯咪唑 D.小剂量碘 E.大剂量碘 8. 宜选用大剂量碘剂进行内科治疗的疾病是 A.粘液性水肿 B.甲状腺危象 C.甲状腺机能亢进 D.弥漫性甲状腺肿 E.呆小病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5. 皮下注射胰岛素治疗糖尿病的用药时间是 A. 饭前1小时 B. 饭前半小时 C. 饭时 D. 饭后半小时 E. 饭后1小时 6. 成年性肥胖型轻型糖尿病宜选用 A. 普通胰岛素 B. 精蛋白锌胰岛素 C. 珠蛋白锌胰岛素 D. 甲苯磺丁脲 E. 甲福明 7. 下列哪一种糖尿病不宜首选胰岛素 A. 合并严重感染的糖尿病 B. 合并高热的糖尿病 C. 轻、中型糖尿病 D. 糖尿病酮症酸中毒 E. 幼年型重型糖尿病 8. 下列关于阿卡波糖的描述,错误的是 A. 可降低餐后血糖 B. 可竞争性地抑制葡萄糖苷酶的作用 C. 必须在饭后半小时服用 D. 可治疗单纯饮食控制失败的糖尿病 E. 口服很难吸收
VFG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不能单独用于甲状腺机能亢进内科治疗的药物是 A.卡比马唑 B.丙硫氧嘧啶 C.甲巯咪唑 D.碘化物 E.以上都不是 10. 能明显缓解甲亢患者的交感神经兴奋症状,也能抑制T4转变为T3, 但不引起粒细胞缺乏的药物是 A.普萘洛尔 B.丙硫氧嘧啶 C.甲巯咪唑 D.卡比马唑 E.碘化物 11. 131I的主要不良反应是 A. 诱发心绞痛 B. 粒细胞缺乏 C. 甲状腺机能减退 D. 肝损害 E. 肾损害 12. 甲亢手前准备正确给药应是 A.先给碘化物,术前2周再给硫脲类 B.只给硫脲类 C.先给硫脲类,术前2周再给碘化物 D.只给碘化物 E.以上都不正确
单向交叉耐药性:
细菌对某一类抗M敏感,而对GM、KM不 敏感的细菌对SM也会不敏感。
第三节┃细菌耐药性及其产生机制 1. 产生灭活酶: 使药物不易进入靶部位。 如β -内酰胺酶可水解破坏青霉素类 2.改变靶位结构 如革兰阴性菌外膜孔蛋白 和头孢类的抗菌活性结构-β -内酰胺 通过多种途径影响抗菌药对靶位的作用: 的量减少或孔径减小;耐 靶位:指影响细菌生化代谢过程的作用点。 环,使其失去杀菌活性。革兰阴性菌 ①降低靶蛋白与抗生素的亲和力; 喹诺酮类细菌基因突变, 产生的乙酰转移酶使氨基糖苷类的抗 使喹诺酮进入菌体的特异 ②增加靶蛋白的数量; 菌必需结构-NH2乙酰化而失去对细 孔道蛋白的表达减少。 菌的作用。 ③合成新的功能相同但与抗菌药亲和力低 3.降低外膜的通透性:
的靶蛋白;
④产生靶位酶代谢拮抗物(对药物有拮抗 作用的底物)
4.加强主动流出系统
大肠杆菌、金葡球菌、铜绿假单胞 菌等均有主动流出系统(由运输子、 附加蛋白和外膜蛋白组成)而加快药 物外排。如四环素类、氯霉素、氟喹 诺酮类、大环内酯类和β -内酰胺类。
耐药基因的转移:获得耐药性可由基因突 变而产生,并能垂直传递给子代。
T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13. 抑制甲状腺球蛋白水解酶而减少甲状腺激素释放的药物是 A.丙硫氧嘧啶 B.大剂量碘 C.卡比马唑 D.甲巯咪唑 E.小剂量碘 14. 治疗粘液性水肿的药物是 A.甲状腺激素 B.碘化钾 C.甲巯咪唑 D.卡比马唑 E.放射性碘 15. 碘化物的主要不良反应是 A. 血管神经性水肿 B. 粒细胞缺乏 C. 甲状腺机能紊乱 D. 肝损害 E. 肾损害 16. 宜选用大剂量碘剂进行内科治疗的疾病是 A.粘液性水肿 B.甲状腺危象 C.甲状腺机能亢进 D.弥漫性甲状腺肿 E.呆小病
3. 病原微生物:细菌、螺旋体、衣原体、 支原体、立克次体、真菌、病毒等 。
机体、抗菌药物和病原微生 物三者之间的关系
研究内容:药物、病原体、宿主三者之间 的相互作用。包括①药物对病原体的抗 菌作用、机制及毒副作用;②耐药性产 生及其机制;③宿主对药物的药动学过 程。
机体、抗菌药、病原微生物的相互关系 宿主
• 硫脲类 碘和碘化物 放射性碘 β受体阻 断药 • 3. 甲状腺激素的合成 碘缺乏症 抗甲状 腺 甲状腺危象 甲亢手术前准备 硫脲类 • 4. 甲亢的内科治疗 甲亢手术前准备 甲 状腺危象的综合治疗 • 5. 甲状腺功能亢进症治疗 甲状腺功能检 查
• 1.B 2.A 3.B 4.E 5.E 6.C 7.E 8.B 9.D 10.A 11.C 12.C 13.B 14.A 15.C • 16.B 17.A 18.B
第三十三章
抗病原微生物药物概论
目的要求:
• 掌握抗菌药物的常用术语。
• 熟悉药物的作用机制及对药 物的耐药性。 • 熟悉抗菌药应用的基本原则。
[概述]
1. 化学治疗:对病原体(微生物、寄生虫) 所致疾病以及恶性肿瘤的药物治疗。 2. 抗病原微生物药:指对病原微生物 具有抑制或杀灭作用,用于防治感染 性疾病的一类化疗药物。包括抗合成 抗菌药。
够抑制病原微生物生长的最低浓度,称 之为最低抑菌浓度(MIC);能够杀灭病 原微生物的最低浓度,称之为最低杀菌 浓度( MBC) 。
• 6.抗菌活性:抗菌药物抑制或杀灭病 原微生物的能力。
• 7. 化疗指数:LD50/ED50或LD5/ED95。 即动物半数致死剂量与感染动物半数有 效剂量之比。是评价化疗药物应用价值 的参数之一,值越大,表示药物疗效高, 毒性小。 • 8.抗菌后效应(PAE):指停用抗菌药物 后,仍然持续存在的抗微生物效应。
. 硫脲类药物治疗甲亢的机制是 A. 抑制甲状腺组织对碘的摄取 B. 抑制甲状腺激素的合成 C. 抑制甲状腺激素的释放 D. 对抗甲状腺激素的作用 E. 对抗促甲状腺激素的作用 2. 硫脲类药物主要的不良反应是 A. 粒细胞减少 B. 血小板减少 C. 肝损害 D. 肾脏损害 E. 红细胞减少 3. 下列哪种不是硫脲类的临床应用 A. 甲亢的内科治疗 B. 治疗单纯性甲状腺肿 C. 与放射性碘合用于甲亢以增强疗效 D. 甲亢手术前准备 E. 甲状腺危象综合治疗 4. 甲亢手术前准备宜选用 A. 硫脲类药物 B. 小剂量碘制剂 C. 大剂量碘制剂 D. 硫脲类药物合用小剂量碘制剂 E. 硫脲类药物合用大剂量碘制剂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9. 下列降血糖药中会发生乳酸中毒的是 A.胰岛素 B.甲福明 C.甲苯磺丁脲 D.阿卡波糖 E.格列本脲 10. 胰岛素产生急性耐受性的原因是 A.手术 B.严重感染 C.创伤 D.情绪激动 E.以上都是 11. 既可用于糖尿病治疗又可用于尿崩症的治疗的药物是 A.垂体后叶素 B.甲苯磺丁脲 C.氯磺丙脲 D.格列本脲 E.格列齐特 12. 合并严重感染的糖尿病患者宜选用 A. 甲福明 B. 精蛋白锌胰岛素 C. 正规胰岛素 D. 罗格列酮 E. 格列本脲
3.抗菌谱:指抗菌药的抗菌范围.
• 广谱类:如氟喹诺酮类、四环素类、氯 霉素等。 • 窄谱类:对一种或有限的几种病原微生 物有抑制、杀灭作用的;如青霉素G、 异烟肼等。
4. 抑菌药:仅有抑制病原微生物生长繁殖
作用,而无杀灭作用的药物。 杀菌药:具有杀灭病原微生物作用的药物。
5. MIC、MBC: 在体外抗菌实验中,能
谷氨酸 二氢蝶啶 对氨 基苯 甲 酸( PABA ) 二氢叶酸合成酶 二氢叶酸还原酶 二氢叶酸 四氢叶酸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