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18国道
从位于上海市中心的人民广场到珠穆朗玛峰,从海平面到地球的最高点,从太平洋到印度洋,从中国地势的第三阶梯到第一阶梯。
318国道全长5476千米,途经自然景观、人文景观数不胜数,贡嘎山、海螺千米大冰瀑、折多山、雅拉雪山、珠穆朗玛峰等,造就了318国道的惊险、绝美。
成为了中国人欣赏、体验、骄傲和自豪的国道。
这是一条能够代表中国自然景观水准,体现中国山水之美的大道。
曾荣获2006年中国的景观大道的美称。
318国道终点在西藏,所以也成为了很多对西藏那方净土充满向往的人们自驾游的必经之路。
318国道是中国目前最长的国道,起于上海人民广场,途径江苏、浙江、安徽、湖北、重庆、四川终止于西藏聂拉木县。
横跨中国东中西部,沿线地质环境丰富,揽括了平原、丘陵、盆地、高原。
地理位置的巨大变化造就了他独特的景观,沿线水文地质条件的复杂。
也给建设工作带来了全所未有的困难。
接下来对318国道沿线地质条件复杂地区的水文地质条件做相应介绍。
一、318国道西藏地区水文地质情况。
西藏是青藏高原的主体部分,面积120多万平方千米,平均海拔4000米以上。
号称“世界屋脊”。
特殊的自然条件,使青藏高原成为我国和南亚地区的“江河源”、“生态源”和“气候启动器”。
形成了西藏地区特殊的人文地质环境。
该地区地质环境极为复杂,地质灾害相当严重,在一些地段的地质灾害严重影响了人们的正常生活,更为318国道的施工带来了巨大阻碍。
西藏自治区环境地质问题的类型及其组合具有相应的区域性特征。
从藏东南道藏西北地区,气候上由暖热湿润变化为温暖半干旱,地貌上则从流水侵蚀作用强烈的深切峡谷到以寒冬风化作用为主的高原面。
在藏南及藏东南地区,垂直分带性十分明显。
上部为寒冻风化强烈,冰缘现象发育的冰川冰缘带,中部为坡度陡峻,河谷深切的流水侵蚀带,下部为各类第四季堆积发育的山麓堆积带,不同地区的主要地质灾害有藏南高山峡谷区滑坡,泥石流发育且规模大,危害大;内流湖盆区,土地盐渍化,土地沙化,土壤侵蚀较发育。
藏东高山峡谷区崩塌、滑坡、泥石流和土壤侵蚀较发育;藏中高山宽谷区,泥石流,河流变迁,土壤侵蚀,土地沙化较发;藏北内流湖盆区,则冻胀融沉,土地盐渍化和土地沙化较发育,不同环境地质分区内环境地质问题和地质灾害的类型及发育特征均不相同。
均可反映和揭示区内环境地质问题分布规律和发育特征。
尤其在人类活动强烈的318国道沿线,地质灾害尤为发育。
另外318国道地区在高原地貌的基础上,有深切峡谷起伏缓和的高原平面,河谷平原也有连绵起伏的巨大山脉。
在外营力方面,除了受流水作用,湖泊作用,风成作用、洪积作用、重力作用外。
还有冰川和冰缘作用,寒冬风化作用等。
二、318国道四川地区水文地质情况
318国道在四川境内主要经过成都地区,成都位于四川省中部,四川盆地西部,成都市位于岷江冲洪积扇的东南边缘。
地势总体呈东北高西南低,所处成都平原处于我国新华夏第三沉降带之川西褶皱带之间,为一断陷盆地。
该断陷盆地内,西部的大邑~彭县~什邡和东部的蒲江~新津~成都~广汉两条隐伏断裂将断陷盆地分为西部边缘构造带、中央凹陷和东部边缘构造带三部分。
成都市区范围内主要有三大水系,即沱江水系、青衣江水系、岷江水系。
成都市大部分位于岷江流域,岷江属长江上游的一级支流,发源于川、甘两省交界的岷山山脉南麓的弓杠岭和郎架岭,流经茂汶、汶川至都江堰市麻溪进入成都市境,经都江堰水利工程分为内、外二江,属内江系统的有蒲阳河、柏条河、走马河、江安河;而属外江系统的有金马河、
黑石河、沙沟河等。
另外,周边尚有文锦江、斜江河、出江河、南河等河流进入平原注入岷江。
岷江流域,水资源丰富,境内水系发育、河渠纵横,库、塘、堰星罗棋布,约占全市总面积的6.32%。
根据区域水文地质资料,成都地区丰水期一般出现在7、8、9月份,枯水期多为1、2、3月份。
岷江水系Ⅰ、II级阶地区,丰水期地下水位埋深2~3m,水位年变化幅度一般在2~3m之间。
成都东部台地区,地下水位埋深一般较大,水位年变化幅度也较大。
地下水按地下水赋存条件,岷江水系Ⅰ、II 级阶地地下水主要有两种类型:第四系孔隙水和基岩裂隙水。
地下水主要类型有:赋存于粘土中的裂水,第四系松散土层(含粘土卵石)孔隙水,基岩裂隙水。
所处区域第四系孔隙水主要赋存于全新统(Q4)和上更新统(Q3)的砂、卵石土中,水量极其丰富,根据区域资料,含水层有效厚度从西至东逐渐变薄,厚度从数十米至几米,为孔隙潜水,部分地段由于地形和上覆粘性土层控制,具微承压性。
根据成都地区水文地质资料,该层砂、卵石土综合含水层渗透系数K约为15~30 m/d,为强透水层。
上部的粘性土层为弱透水层,地下水含量甚微,对工程影响较小。
成都东部台地广泛分布的粘土层中赋存有少量裂隙水,
一、粘土中裂隙水主要是靠上层滞水或粘土本身的毛细水补给。
其水量受季节性变化明显,具有雨季获得补充,积存一定水量,旱季水量逐渐耗失的特点。
粘土裂隙水动态变化显著,无稳定水位,难以形成贯通的自由水面。
根据观测,探井内粘土裂隙水出水量约为2.5~4.2L/h。
二、松散土层孔隙水主要赋存于含粘土卵石或含卵石(圆砾)粘土地层中,其水量、水位不稳定,大气降水和区域地表水为其主要补给源,根据区域水文地质资料,渗透系数(K)21约为1.0~5.0m/d,具中等透水性;局部地段含粘土卵石可能含水量丰富,透水性较强。
三、基岩裂隙水区内基岩为白垩系灌口组紫红色泥岩、砂质泥岩、泥质砂岩,地下水赋存于基岩风化裂隙中,含水量一般较小,但在岩层较破碎的情况下,常形成局部富水段。
根据相关水文地质资料,渗透系数K约为0.027~2.01m/d,平均为0.44m/d。
属弱~中等透水层。
地下水与地表水(河、渠水)受大气降水和季节变化的影响,形成互补。
地下水的动态特征根据区域水文地质资料,区内地下水总的规律是西部埋藏浅,水位变幅小,东部埋深较深,水位变幅亦较大;季节性变化明显,水位西北高东南低,沿河一带高,河间阶地中部低的特点。
成都平原虽然邻近龙门山断裂带,但却属于地址上十分稳定的扬子地台(即华南地块)。
四川盆地从侏罗纪-白垩纪喜马拉雅期(约 1 亿年前)构造活动结束海侵、成为陆地后,就进入稳定的地台发展期,期间,龙门山在中生代和早新生代(约6500 万年)形成。
距今 2 百万年左右的新生代第三纪发生新的强烈地壳运动形成青城山脉,这是距离成都平原最近的最后的造山运动,但成都平原本身没有重大地质构造活动发生。
在西部山区相继隆起后,成都平原由龙门山前出口的岷江、湔江、西河、南河等八条主要河流所堆积形成的洪积冲积扇联合而成。
四川盆地作为龙门山的前陆凹陷充填了一套中生代陆相碎屑沉积,其中成都平原最高沉积厚达8000~10500 米,从一个侧面证明其悠久稳定的地质历史。
除西面断裂带外,成都平原南面和东面地质相对稳定。
成都平原西南面的浦江至新津断层带长度约80 公里,规模较小,在该断层带曾经发生过两次 5 级左右地震,构造活动不明显;成都平原东面的龙泉山褶断束,断裂规模约90 公里,
过去200 万年未有显著地质活动,已被风雨侵蚀成为台地和浅丘。
成都平原的地质构造是在很硬的岩石上覆盖了一层厚厚以泥土为主的沉积物。
据四川深部地球物理资料,盆地基地是硬化程度很高的早前寒武纪花岗石结晶基底,成都平原岩层十分坚硬。
之上有杂填土,平均深度约5-7 米和沙卵石,平均深度约7-10 米。
由于杂填土、沙卵石都比较“松软”,其间有很多小的缝隙,因此对地震波具有较强的消耗能力,可以很好地保护其承载的建筑。
尽管西边断层很多,但是地壳运动的能量往往在断层上释放,而坚硬的岩石的抗震作用和泥土的缓冲作用,可以显著的减小地震的破坏。
所以成都虽然紧邻地震多发带,但历史上没有地震破坏的记录。
318国道路基结构特点
318国道途径山区、盆地、丘陵、平原多种地形。
应对不同地形及地质情况,采用了不同的路基。
已达到能适应当地道路条件,增强耐久性的目标。
并根据现场具体地质情况,因地制宜。
分种类可概括为:
对于山区地形,采用的道路路基结构主要为:
其中许多滑坡群已经成为国道318线的“瓶颈”。
滑坡,崩塌,泥石流等地质灾害的不断发生,阻碍交通,除强降雨,地震及本身地质构造等原因外,路基受河水掏脚侵略影响,路基不稳,也是滑坡发生较为重要的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