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小学语文中年级略读课文教学的策略
随着新课程标准的实施和素质教育的推进,语文教材的编写也随之焕发了青春:以前不多出现的略读课文变多了;以前只出现在单元末尾的略读课文出现在中间甚至前头了;略读课文与精读课文的联系更加紧密了。
如,人教版四年级上册共有课文32篇,其中略读课文11篇,略读课文的篇数已约占全册课文的三分之一以上。
但是,占如此大比重的略读课文教学并没有受到广泛的关注,关于这方面的教学设计与研究也是微乎其微。
作为一线教师来说,我们不能“摸着石头过河”,更不能“没有石头也去过河”。
那么,略读课文的教学到底该何去何从呢?
一、流行现象——远近高低各不同
《语文新课程标准》对于略读课文的要求非常简单:“略读课文重在略读方法的指导,在阅读实践中,逐步培养学生的略读能力。
”我们往往不能很好地把握它的特点,因此纵观我们的略读课文教学,存在着以下几种现象。
现象一:置之法度外、任其自在流。
有的老师将“略读”理解为“简单地读”,略知大意即可,走马观花就行。
如,有的老师在教《雅鲁藏布大峡谷》时,任由学生自己去读,不安排理解里面的“列数字”、“作比较”等说明方法,也不思考“植物类型博物馆”和“动物王国”的美誉究竟指什么。
只是在最后带领学生再读一遍“资料袋”就草草了事,教与不教从表面上看不出任何痕迹。
现象二:春风未拂面、蜻蜓点水来。
人教版实验教材参考用书中指出:略读课文要“粗知课文大意”。
于是有的老师就任由学生天马行空,方法上则更加放手,主要靠学生自己把课文读懂。
课堂上,让学生随随便便读几次,任由他们天花乱坠地交流,而自己却退让一边,不加指导,不予总结、反思。
表面上看,课堂似乎成了学生的天下,教学也似乎更加民主与开放,似乎体现了略读课文的教学特色。
其实学生只把读书停留在初读阶段,读到的东西也如过眼云烟,春风未拂面,蜻蜓略点水。
现象三:难以割舍之、精雕仔细磨。
人教版实验教材中的略读课文无论从内容,还是语言上看,每篇都文质兼美,深受学生的喜欢,作为教师的我们也难以割舍。
于是略读课变成了精读课。
如,一位老师在《幸福是什么》一课中,从歌曲《如果你要幸福你就拍拍手》开始,接着是词句品析、朗读感悟、积累运用、人文熏陶,最后以“我的幸福观”小练笔收尾,面面俱到,精雕细琢,整整两个半课时才结束,将略读课上成了精读课。
二、冷静思考———纸上得来终觉浅
(一)没有真正理解“略读课文”。
我们现行的人教版教材是“单元统整”下的专题文章。
每个单元的精读、略读体裁、内容、特色都相类似,且有着共同的学习要求与目标。
而这个整体中,略读课文是精读课文的补充与延伸,是学生通过阅读实践,主动将“知”向“行”转化的最好训练场。
(二)没有真正理解“课文略读”。
略读课文在教学时,教师要更加放手,让学生自主阅读,强化学生的主人翁意识,强调学生自读自悟。
课文略读是学生唱主角,教师已由幕前转到幕后。
(三)没有真正理解“略读不略”。
略读课文的教学应该成为联系课内外阅读的桥梁,要根据课文特点,适当向课外拓展、延伸。
略读不略,正是语文教学的终极目标实现的舟楫或桥梁。
三、方法策略——淘尽黄沙始得金
采取有效的教学定位,立足教学智慧自主构建这一核心,认真找寻略读课文教学的策略,思考怎样的教学才能最大限度地发挥略读课文的功效,我们力求回到略读课文教学的康庄大道上来。
策略一:有效预习,自然生成。
在略读课中培养自主学习的能力,可以更多地放到学生的预习中去。
对中年级的学生而言一般是安排课内预习,让学生认识字词,读通课文,然后再参照“阅读提示”自主阅读,初步领会文章内容。
如,《秦兵马俑》一文,教师无需做过多的分析和讲解,重点是引导学生通过自读自悟,感受秦兵马俑的“威武之师”,体会中国古代劳动人民的智慧。
因此,教师在课前即可布置自学作业,要求学生在课前按如下顺序来自学:朗读课文,感知内容(明确参观顺序)——再读课文,品味赏析(想象兵马俑的神态和气势)——背诵积累,拓展延伸(选择积累优美片段,进行秦始皇有关资料搜集等)。
策略二:简化教学,巧妙组织。
《语文新课程标准》指出:“教师是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和引导者。
”大多数略读课文内容浅显,适宜学生合作学习,如果能简化教学,注重教师引导,学生自学为主,能培养学生多方面的能力。
如,四年级上册《卡罗纳》一文,体现的关爱之情,语言浅显易懂,完全可以放手让学生自学,自读感悟。
可采取“反复自读——了解大意——把握基调——展开讨论——交流感受”这样的顺序来自学。
学生在自己学习,与他人交流中,
不仅了解到老师对卡罗纳的关爱、也能了解到“我”、“同学”、“我的妈妈”等人对卡罗纳的关爱。
古人曾说:人生第一重境界:看山是山,看水是水;人生第二重境界:看山不是山,看水不是水;人生第三重境界:看山还是山,看水还是水。
我想,我们只有走出略读是“略”的第一重境界,寻求略读不“略”的第二重境界,才能达到略读还是“略”的第三重境界上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