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大学生科技节参赛作品

大学生科技节参赛作品

序号:编码:“挑战杯”第十七届云南师范大学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参赛作品作品名称:昆明鲫鱼寄生原虫的调查与研究报告作品类别:□√自然科学类学术论文□哲学社会科学类社会调查报告和学术论文□发明制作昆明鲫鱼的寄生原虫的调查与研究报告杨红琴谢红梅(云南师范大学生命科学学院昆明)(云南师范大学生命科学学院昆明)摘要:渔业是中国的传统产业,然而随着集约化水产养殖的发展,由寄生虫引发的鱼类流行病频繁暴发,造成了较大的经济损失,国内的许多学者对鱼类寄生虫进行了大量研究,但至今在云南开展对鱼寄生虫病的调查和研究较少,本文对我们的动物学综合性实验以及科研项目关于鲫鱼的寄生原虫的调查与研究做了简略的报告,并对鱼类寄生虫病的研究方向做了展望。

关键词:鲫鱼、寄生原虫、鱼病、实验一、鱼类寄生虫研究现状鱼类具有重要的经济意义,渔业生产有投资少、收效快、效益高和不占用耕地等特点。

随着我国淡水渔业技术的不断发展,养殖密度越来越大,鱼病发生几率和危害性也不断提高,已逐渐成为制约国内水产养殖业发展的重要因素之一,其中寄生虫病占据了一定的比例(宋选清,2003)。

通常情况下,大多数寄生虫对鱼类不会产生明显的危害,在稳定的水生态系统中,宿主和寄生虫种群之间常处于平衡状态;然而当环境与生态急剧改变时,寄生虫就有可能大量侵入宿主,从而导致寄生虫病暴发,影响鱼类生长、导致鱼体消瘦、免疫力下降、抗病力差,而且鱼品质也极差,影响商品价格,给渔业生产造成很大损失,广大渔户迫切要求解决鱼病防治问题(朱定贵,2007;邹鹤宽等,2006)。

早在公元前5世纪,我国就有关于鱼类人工养殖的经验记录,指出人工养殖鱼类的环境必须适合养殖鱼类的生活习性,鱼才能健康成长。

将鱼病作为一门学科进行研究始于19世纪。

20世纪30年代国际上很多学者对疖疮病、粘细菌性鱼病的病原学、病理学、流行病学和药物防治等作了较多的研究。

50年代初期,中科院水生生物研究所率先在国内开展了鱼类病害方面的研究,主要以四大家鱼为对象,在病原体(虫)的分离鉴定和有效杀灭药物的筛选等方面取得了较大进展。

50年代后欧、美国家又研究了普遍流行的鱼类寄生虫病,如由粘孢子虫引起的旋转病、小瓜虫病、车轮虫病、复口吸虫病和锚头鳋病等的生物学和防治方法。

据黄立峰等1987年在《常见鱼类寄生虫病》记载,我国鱼类常见寄生原虫病有鞭毛虫病(锥体虫病、隐鞭虫病)、根足虫病、孢子虫病(球虫病、粘孢子虫病)、纤毛虫病(小瓜虫病、车轮虫病……)和吸管虫病等(黄立峰等,1987)。

近几年,昆明市的水产养殖行业的发展很快,特别是鲫鱼养殖业。

它作为人们日常食用鱼之一,与人们的生活密切相关。

但至今在云南开展对鱼寄生虫病的调查和研究较少,仅马成伦(马成伦等,1986;1988;1996)对云南鱼类寄生粘孢子虫进行了调查研究,记述粘孢子虫63种,其中新种6种。

因此,近20年来,昆明地区淡水鱼类寄生病原虫的情况需要重新进行调查研究。

二、调查与研究(一)、目的通过对昆明鲫鱼寄生原虫的初步调查与研究,期望能对昆明淡水鱼类的寄生原虫的区系调查研究打下一定的理论基础以及对鱼病防治有一定的指导意义,为鱼类资源的保护和水产病害的防护提供理论和实验依据。

(二)、原理危害鱼类的寄生原虫很多,虫体较微小。

如粘孢子虫寄生非常广泛,几乎对每种鱼各种器官都能感染,甚至在同一条鱼的同一器官内有数种粘孢子虫寄生,如球孢虫,异形磺孢虫。

在鲢、鳙、鲤、鲫等由鱼苗至成鱼皆可感染。

鲫鱼为底栖性鱼类,主要以底栖生物为食,也食水底的腐蚀碎片,因此极容易因吞入粘孢子成熟的孢囊散出的孢子而被感染。

在鱼体破损部分更容易被寄生原虫所侵入,粘孢子虫感染鱼类,在鱼皮肤和鳃等部位寄生,形成灰白色的点状瘤状囊肿,导致呼吸困难,生长发育受阻,引起大批死亡;或者引起肠道病如饼形磺泡虫、鲢粘体虫、对称磺泡虫等,在肠粘膜组织和肠外形成包囊,堵塞肠道并破坏组织细胞,妨碍摄食、消化吸收而消瘦致死。

本实验通过观察鲫鱼类皮肤、鳃和肠道寄生粘孢子虫的体表特征,如点状瘤状囊肿和肠道孢囊来检查鱼是否感染粘孢子虫,通过肉眼观察、病原虫制片和镜检观察等简单而又有效的方法进行研究,对其进行形态学研究,观察其孢子或孢囊形态、生活史;对其进行分类研究,记录和统计常见鲫鱼的寄生原虫种类及鉴别特征;结合上述两方面研究,初步提出鱼类寄生原虫虫防治的原则和方法。

(三)、流程(四)、方法1、查阅资料掌握扎实的专业理论基础知识,着手准备实验所需要的材料和设备:(1)、仪器设备:生物显微镜、数码互动摄像显微镜、数码照相机、放大镜、标签、记录本、玻片等。

(2)、药品试剂:碘液、1%次甲基蓝、香柏油、蒸馏水、50%酒精、70%酒精等2、养殖环境调查:去渔场查看水源和塘面,了解常见鱼类疾病及其预防,以及发病的经过及已采取的措施等。

观察鱼群的活动及病死情况,调查饲养管理和饲料情况。

3、鱼体肉眼观察:肉眼检查是检查鱼病的主要方法之一,是从鱼体患病部位找出病源,或由机体因病原体引起的反应和表现的各种现象,为诊断鱼病提供依据。

对鱼体要检查的部位,主要包括体表、鳃、内脏三部分。

结合症状进行显微观察来辨别和鉴定。

4、病原虫制片和镜检观察:鱼类的寄生虫病有时会在某些部位出现一定的病理变化和某些特殊症,可直接用肉眼作初步诊断。

但有时有些疾病并无特殊明显的症状,或由于病原体细小或隐藏于组织器官中时,就要制作临时装片进行显微镜观察,以保诊断之准确。

镜检制片方法:A、水浸片:取少量受检的组织或病灶,如鳃丝、消化道的内含物、体表附着物、体表溃疡处或粘液等于载玻片上,加上一滴蒸馏水后用镊子将组织分散,加上盖玻片,稍压即可观察。

B、压片法:取一点组织块于载玻片上,轻轻盖上盖玻片,轻压令受检组织压成一透明薄片后即可进行检查。

检查步骤:检查病鱼时,需按一定步骤顺序进行,一般先体外,后体内(体表、腮、鳍、体腔、肠道)5、病症和病原拍照:对有关病鱼感染寄生原虫后的症状用数码相机拍照记录,对个体的寄生原虫等用数码显微镜观察并拍照。

6、寄生原虫的染色及鉴定:(1)寄生原虫染色方法有吉姆萨染色法、硝酸银染色法,但是实验过程中一般直接滴加碘液进行镜检观察,既节约又方便。

(2)虫体鉴定方法:根据镜检染色、封固的装片,查阅资料和图谱,以鉴定其分类地位。

三、结果分析1、通过调查与研究观察到以下四个科六个种的寄生原虫:粘体科粘体虫属中华粘体虫Myxosoma sinensis Nie et Li,1973单极科单极虫属光滑单极虫Thelohanellus hovorkae Achmerov,1960两极科两极虫属云南两极虫Myxidium yunnannense Ma,sp.nov1,碘泡科碘泡虫属饼形碘泡虫Myxobolus artus (Achmerov,1960) Chen,1990 碘泡科碘泡虫属异形碘泡虫Myxobolus dispar Thelohan碘泡科碘泡虫属鲫碘泡虫Myxobolus carassii klokacewa,1914,2、上述寄生原虫多寄生在鱼体的腮、肾、胆囊等部位。

3、由此可以看出鲫鱼的寄生原虫多以碘泡科为主。

4、除了上述已鉴定出的七种外,在调查与研究过程中还观察到寄生原虫的孢囊、营养体、滋养体等以及多种未能鉴定出的虫体。

5、防治建议:(1)清塘时挖去过多的淤泥,再用生石灰或含氯消毒剂彻底消毒,杀灭池塘中冬眠的孢囊。

(2)做好苗种的检疫工作,不能从寄生原虫虫高发区进鱼种,鱼种放养前用高锰酸钾或敌百虫和硫酸铜合剂浸洗,杀灭孢子,防止随鱼种进池。

(3)及时处理病死鱼,患病的死鱼,要及时从池塘中捞出埋掉,以避免病死鱼体表的虫体孢子散落池水中,被其他鱼体接触或吞食而感染。

同时对接触过患病鱼的工具,需用浓石灰水或0.5克/平方米晶体敌百虫与0.5克/平方米硫酸铜混合溶液浸泡,以防再度感染。

(4)投喂优质饵料,加强管理,增强鱼体抗病力。

目前尚无专门治疗的理想药物,发病时常采用0.5克/平方米晶体敌百虫(含90%)与硫酸铜0.5克/平方米合剂,全池均匀泼洒3~4次,每次约间隔5天。

(5)保证水源清洁卫生。

四、讨论通过上述结果分析我们可以看出不仅仅是对昆明鲫鱼的寄生原虫进行调查与研究,还需要对云南淡水鱼类的寄生虫有广泛而又精确的调查与研究,当前我国各地鱼类养殖业蓬勃发展,进行鱼类寄生虫区系调查,搞好鱼类寄生虫病的防治,显得尤为重要。

我们此次的调查与研究由于条件限制,涉及的面比较窄,做的实验也属于比较简单的范畴,因此我们相信在更充分的实验条件和资源下,对鱼类的寄生虫这一块的研究有很大的潜力,可以从寄生虫种类着手,或是很广泛的鱼病防治方面,粘孢子虫的起源这个分类学方面,还有寄生虫的寄生和生活史免疫以及孢子虫的孢子散发机制等分子生物学角度进行研究,只有把寄生虫研究透彻了,才能找到有效而又便捷的防治鱼病的方法,进而对社会经济做出一定贡献。

参考文献[1] 黄立峰,叶金云. 常见鱼类寄生虫病[M]. 农业出版社,1987[2] 马成伦,陈启瑬. 中国动物志粘体动物门粘孢子纲[M]. 科学出版社,1998[3] 马成伦,王慈生,蔡志华. 云南省鱼类寄生粘孢子虫. 动物分类学报,1986(7):236-243[4] 马成伦.云南省鱼类寄生粘孢子虫[J]. 重庆师范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1996(6):1-9[5] 宋选清. 鱼病防治除虫为先[J]. 北京水产,2003(4):1[6] 朱定贵. 我国鱼类寄生虫病研究概述[J]. 渔业致富指南,2007(13-14):48-57[7] 邹鹤宽,邹勇. 几种常见鱼类寄生虫病防治方法[J]. 科学养鱼,2006(3):1[8] 郭媛华,齐景伟. 我国鱼类寄生虫病的研究现状[J]. 中国兽医寄生虫病,1995(3):59-61[9] 徐海圣,王淑霞,吴宝华.鲫鱼寄生粘孢子虫的研究[J]. 江西水产科技,1996(4)[10] 朱定贵. 我国鱼类寄生虫病研究概述(上)[J]. 渔业致富指南,2007(13):48-50[11] 朱定贵. 我国鱼类寄生虫病研究概述(上)[J]. 渔业致富指南,2007(14):55-57。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