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桃花源记》阅读练习及答案

《桃花源记》阅读练习及答案

《桃花源记》阅读练习及答案
(三)阅读《桃花源记》(节选),完成10-12题。

(共7分)
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

便舍船,从口入。

初极狭,才通人。

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

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

阡陌交通,鸡犬相闻。

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

【甲】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

具答之。

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

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

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乙】遂与外人间隔。

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

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

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

停数日,辞去。

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


既出,得其船,便扶向路,处处志之。

【丙】及郡下,诣太守,说如此。

太守即遣人随其往,寻向所志,遂迷,不复得路。

(节选自陶渊明《桃花源记》)10.下列选项中加点字的意思都相同的一项是(2分)
A.便舍船舍生取义四舍五入锲而不舍
B.才通人指通豫南通情达理融会贯通
C.具答之百废具兴别具匠心交通工具
D.扶向路寻向所志所向披靡欣欣向荣
11.翻译文中三处画线语句,并依据上下文对其作出进一步理解,全都正确的一项是(2分)【甲】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翻译:黄发的老人和垂下头发的小孩,都安适愉快,自得其乐。

理解:住在桃花源里,人们因为环境优美、生活富足而心情舒畅,这也是陶渊明所向往的田园生活。

【乙】遂与外人间隔。

翻译:于是桃花源中的人们就同外界的人断绝了来往。

理解:桃花源之所以与世隔绝,是因为桃花源人的祖先为躲避战乱来到这里后,就再也没有出去过。

【丙】及郡下,诣太守,说如此。

翻译:到了郡城,渔人去拜见了太守,报告了自己的这番经历。

理解:渔人希望太守能派人探个究竟,所以向太守报告了自己发现桃花源的经过,以及村中的生活情状。

12.上文描绘的世外桃源是陶渊明心中的理想社会。

阅读下面三则链接材料,用自己的话简要说说不同材料中的理想社会各有怎样的特点。

(3分)
【链接材料一】
使有什伯之器①而不用,使民重死②而不远徙。

虽有舟舆③,无所乘之;虽有甲兵,无所陈④之。

使民复结绳而用之。

邻国相望,鸡犬之声相闻,民至老死,不相往来。

(节选自《老子》)【链接材料二】
故至德之世,山无蹊隧⑤,泽无舟梁;万物群生,连属其乡⑥;禽兽成群,草木遂长。

是故禽兽可系羁⑦而游,鸟鹊之巢可攀援而窥。

夫至德之世,同⑧与禽兽居,族⑨与万物并。

(节选自《庄子·马蹄》)【链接材料三】
故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使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矜、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男有分,女有归。

货恶其弃于地也,不必藏于己;力恶其不出于身也,不必为
己。

(节选自《礼记·礼运》)注:①[什伯之器]各种各样的器具。

什伯,十倍,百倍。

② [重死]以死为重。

③ [舆]车。

④[陈]通“阵”,列阵。

⑤[蹊隧]小径和穴道。

⑥[连属其乡]指居所相连。

⑦[羁]拴住。

⑧[同]混同。

⑨[族]聚集。

链接材料一:① 链接材料二:②
链接材料三:③
答案:
(三)(共7分)
10.答案:A(2分)
11.答案:乙(2分)
12.答案要点:①朴素安定②自然和谐③天下为公
(共3分。

共3空,每空1分)。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