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9年8月第12卷·第4期宿州教育学院学报近年来,一些有着鲜明时代色彩的、积极向上、健康的词语跃上了新闻的版面。
这些词语既形象生动,又富有时代感。
但是目前新闻界也存在一些滥用舶来语、地方语、行业语等词语现象,直接危害了汉语言的健康发展。
面对如此现状,作为新闻工作者应发挥一种“过滤器”或“转化剂”的作用,将低级趣味、古怪生涩的词语“过滤掉”或“转化掉”,以适应新的形势,使报纸等新闻媒体在语言文字规范化进程中有效地发挥示范和表率作用。
因此,新闻媒体作为语言文字工作的重要窗口,对规范使用语言文字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一、新闻语言中新词新语的来源和分类新词新语既包括不久之前产生,其含义、色彩和表现形式都给人们以新颖感的那种词语,又包括旧有词语的新义项、新用法。
新词语主要的、突出的特征就是新,而且来源广泛,它是汉语词汇家族中的新成员。
有的经过约定俗成,固定下来;有的很快就被其它同类词语所取代了;有的则像流星一样,刚刚闪了一下,便消失得无影无踪了。
归纳起来,这些新词语又可以分为这样八类:1.中心城市的方言、市井俚语如大款、傻帽儿、大腕、倒爷、侃大山等等,都是出自京城,然后流传全国。
2.从港台地区引进来的词语如老公、作秀、镭射、巴士、打的、度假村、按揭等等。
3.新造词语在原有构词材料的基础上,按照汉语的构词规律创造新词新语,这是词汇新陈代谢的一条主要途径。
例如:影星、歌星、评估、传销、空姐、脱贫、扶贫等等。
伴随新事物、新观念的出现,这些词语也就应运而生了。
4.新用词语起用旧词,赋予新义。
例如:破产、倒闭、炒股等等,这些旧词,解放以后很少使用,几乎已经从语言交际中隐退了,沉没了。
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观念的转变,它们又被起用,但在新时期被赋予了新的意义,增添了新的色彩,重新在语言中发挥作用。
5.新借词语近些年来,中外经济文化交流越来越频繁,越来越广泛,人员往来逐年增多,大批外国新产品、新技术进入我国市场,相关的外来词语也被引进来了。
由于我国加入世贸组织,纳入世界经济发展的轨道当中,这种趋势必将日益明显。
例如:克隆、托福、卡通、爱滋病等等。
以往借用外来词语,大体分为意译(人权、国联、众议院)、音译(普鲁士、康拜因、辛迪加)、音兼意译(卡片、啤酒、普罗文学、浪漫主义)几类。
随着英语成为国际通用语言之一,很多英语缩写直接进入汉语中来,例如:CT(X射线电子计算机断层扫描)、LD(激光视盘)、TV(电视)、WTO(世贸组织)、DNA(脱氧核糖核酸)等等,经常在电视、广播、报刊杂志中出现,人们对这些“洋玩艺儿”已经司空见惯了。
至于B超、T恤等等,过去曾被一些学者指责的“混血儿”,大家现在也不觉得刺眼,乐于接纳它们了。
6.新转词语由于文化教育的普及,科技知识进入千家万户,很多专业用语用在人们日常谈话当中,并取得崭新的意义。
例如:聚焦、曝光(光学术语)、充电、触电(电学术语)、断层(地质术语)、拍板(商业用语)、出炉(烹调用语)、软件、硬件(电脑用语)、挂钩(铁路用语)、瞄准(军事用语)等等。
“曝光”本来是指使照相底片、感光纸感光,再加处理,影像就显出来,现在常常比喻把隐蔽的、见不得人的事公开出来,让群众知道真相。
“充电”本来是指把电源接到蓄电池的两极上使它获得放电能力,现在常浅议新词新语在新闻语言中的规范应用杨永琪(宿州电视台新闻中心安徽·宿州234000)【内容摘要】新词新语的大量产生和广为流行,是新时期汉语词汇发展的一个突出现象。
在新闻语言中,新词新语出现频率很高,不少新词语新用法正是借助新闻媒体通行起来的。
本文在分析新词新语特点、类型的基础上,指出了新闻语言中新词语不规范使用的种种情形,论述在新闻写作中如何坚持的语言使用原则和正确使用新词新语的问题。
【关键词】新闻语言新词语规范应用【中图分类号】I207【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8534(2009)04-0040-02*[收稿日期]2009-06-25[作者简介]杨永琪(1969—),男,安徽省宿州市人,宿州电视台新闻中心记者;主要从事新闻工作。
常比喻加强专业知识学习,提高业务水平。
这些用法,措词简练,含义深刻,生动形象,增强了表达效果,体现了文化品位。
7.新产生的缩略语缩略语一般是把音节较长的词或词组缩简为双音节词,这顺应了汉语词汇双音节化的主流趋势,而且也符合语言表达的经济原则。
缩略语往往是跟全称形式并存的,曾经有人提出在正式场合下不宜使用缩略语,应使用原来的词形。
但是实际上不尽如此,有一些形式简练、表意明确的缩略语产生以后很快就用开了,很受人们欢迎,在语言交际中使用频率很高,甚至相比之下,全称形式倒很少出现了。
例如:边贸(边境贸易)、程控(程序控制)、人流(人工流产)、考研(报考研究生)、消协(消费者权益保护协会)......8.网络词语网络语言不同与我们日常生活中的语言,它是一个新生的社会产物。
网络语言具有随机型,在QQ聊天室里,我们想说什么就说什么,有许多还是用简写的形式,偶、斑竹、菜鸟、晕、顶等文字和它本身所要表示的意思是不一样的,一些数字的简写更快地表现了应用者想要表示的意思:201314(爱你一生一世),886(再见了)等等。
二、新闻语言中新词语的不规范使用新闻语言中新词语的不规范使用,突出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呈现媚俗性新闻语言是连接新闻传播者的思维、传播的内容和传播媒介的“桥梁”和“纽带”。
新闻语言,应比大众口头语言要求更高、更严,使用更标准、更规范,而不应迁就低级趣味的市井俚语。
例如“卫生间”、“洗手间”渐渐取代了“厕所”,“残疾人”代替了“残废人”,“智障”取代了“低能”、“弱智”等。
这是一种新时期追求更高文化层次的心态。
而现在有的记者借口通俗化,新闻稿中往往用的是领导作报告的流行口气,写的是文件用语的流行翻版。
目前,我国新闻媒体中用得较多的流行公文语言模式有三种:喜欢用“该”,喜欢用“第一……第二……第三……”,喜欢用“一是……二是……三是……”。
这些字或句式用在公文中是很合适的,因为公文本身的性质决定了公文的用语必须严谨明了,容不得花里胡哨。
但这类字词、句式出现在新闻报道中就使报道显得不伦不类了,既不像公文,又不像报道。
还有不少新闻稿中有一个普遍现象,那就是把口语中流行的模糊化动词搬上纸面。
如动词用得最多的,是最没有特色的“搞”字:搞好下岗分流、搞好劳动保险、把效益搞上去、搞酒喝、搞房改、搞票子、搞改革、搞稳定……一个“搞”字代替了多少丰富多彩的行为动词,这真是中国语言的悲哀。
动词是最具有个性和细微区别的词,也是使稿件能充满活力和现场感的语言要素。
只有文质彬彬,才称得上是好的新闻语言。
2.带有歧视性新闻记者的用词用语问题,属于新闻行为的准则规范的范畴,但也应属于操守的概念范围。
事实上媒体就频频出现了侮辱性词语,“打工仔”就是一个典型。
《上海青年报》曾用不小的篇幅刊登报道,对外来打工人员的饭食问题进行深入调查,揭露了并不罕见的外来打工人员吃劣质饭食的事实,文章表现了相当的人文关怀精神。
但标题让人觉得不舒服:《打工仔吃的是什么?》“打工仔”的字眼令人刺眼。
虽然这个称呼用得极其广泛,几乎约定俗成了,甚至连《现代汉语词典》都收录进去。
但不可否认,这是一个带有歧视、侮辱性质的词语,应该被公众话语所淘汰的词语。
关于歧视侮辱性话语,使用较为普遍的,如:农民工(进城务工的农民)、肉贩子(个体肉商)、擦鞋佬(摆摊擦鞋的谋生者)……,这些都是辑录自各级报刊杂志的,很有普遍性。
从传播学的角度说,鄙视语言与侮辱语言是有很大区别的,产生的效果性质也是不同的,前者存在无可非议,后者就应该批评。
比如“小偷”就是一个鄙视的称呼,但还不是侮辱性的称呼。
当然特定语言的形成总有一个广泛使用的阶段,如侮辱性称呼在旧社会很走红,上面列举的几个就都是当时各阶层民众常挂在嘴边的,那时没有“打工仔”,不过有个同义词“工仔”,但问题在于,我们现在已经跨入二十一世纪,我们生活的是文明的现代社会,使用的语言当然应与社会文明的进程相协调发展。
3.表现陌生化新闻语言属于典型的解释性语言,“它的本质是信息传播的语言、报道事实的语言、解释问题的语言、快速交流的语言。
”文学语言常常通过系统违反语言规则追求一种新奇的效果,从而达到审美需求。
新闻在语言方面追求的却是反陌生处理:新闻要面向年龄、层次、文化水平各异的广大受众,在语言上要兼顾大众的总体水平,不能追求用词的华丽与新奇,更不能有意地追求陌生化,而是要尽量选择受众容易理解的普通词汇、常用词汇。
同时记者还要善于把一些可能会让受众产生困惑的专业术语转化为受众易懂的词加以解释,力求通俗化。
例如:在“神舟”六号发射报道中,媒体充分考虑并了解广大受众的可接收能力,一是在航空专业用语和操作中,通过浅显易懂的报道方式,给予恰当的类比和解释,突出新闻的趣味性、新奇性,让受众爱看,读者读懂。
许多报纸配上大量彩图,甚至卡通漫画,凤凰卫视采用了模拟效果图,新浪网站上进行了三维动画和幻灯演示,都是有效的“翻译”结果。
新闻记者应该牢记一点:新闻是办给各界民众看的。
信息再重要,读者看不懂,也就没有意义。
对于新闻作品来说,一切形式都应该为内容服务,新闻语言更应如此。
同时记者还要善于把一些可能会让受众产生困惑的专业术语转化为受众易懂的词加以解释,力求通俗化。
让绝大多数读者看得明白,是新闻从业者最起码的业务要求,也是最起码的职业义务。
三、在新闻语言中规范使用新词语应坚持的原则新词新语是一种动态性强的语言现象,其中有不少词语很不稳定,有待规范化。
在新闻传媒中使用新词新语,必须注意选择,不能滥用,在新闻写作中应当坚持以下原则:第一,约定俗成的原则约定俗成是语言运用基本的首要的原则。
必须选用为广大群众所接受、在社会上较为通行的那些新词新语。
要把符合词汇规范化和群众语言习惯的新词新语,跟由于临时表达的需要而使用的随机词、随意拼凑而形成的生造(下转第页)(上接第41页)词区别开来,保持祖国语言的纯洁健康。
例如:体惦(体贴惦记)、剽袭(剽窃抄袭)、泼脱(泼辣洒脱)、打奠(打好奠定)、愈更(愈益更加)、喧沸(喧嚣沸腾)等等,作者可能为了一时节省用字,但这类生硬拼凑的词语让人感到别扭,难以接受,不如使用原来的说法平实自然、明白妥帖。
第二,不可取代的原则一个词语在词汇家族中有其存在的地位,使用的价值,是由于它的特定的含义或特有的色彩,没有另外一个词语能代替它。
普通话词汇中已经有了“出租车”,并且口语常说“坐出租”、“叫出租”、“打出租”,连“车”字都省去了,说明它已经成为一个习惯用语。
后来从台港词语中引进一个“的士”,很快流行起来。
“出租车”、“的士”指的是同一种交通工具,但是词语的来源、色彩、给人的感觉却不相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