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2015教师招聘考试教育学第5章第6节:课程设计与实施

2015教师招聘考试教育学第5章第6节:课程设计与实施

课程设计与实施一、课程设计(一)课程设计的概念课程设计是有目的、有计划地产生课程计划、课程标准以及教科书等的系统化活动。

课程设计的实质是人们根据一定的价值取向,按照一定的课程理念,以特定的方式组织安排课程中的各种要素,从而形成特殊课程结构的过程。

(二)课程设计的主要模式★1.目标模式泰勒是美国著名的课程理论家,他于1944年出版了《课程与教学的基本原理》,提出了关于课程编制的四个问题。

(1)学校应当追求哪些目标?(学校应当追求的目标)泰勒认为应根据学习者本身的需要、当代校外生活的要求以及专家的建议三方面来提出目标。

通过对上述三个教育目标的来源的分析,可以获得大量有关教育目标的资料和普遍的课程目标,然而,学校指向的目标应该是少量的,为此,泰勒认为,需要对教育目标进行哲学、心理学两次过滤。

最终剩下的是最有意义和可行的目标,即得到特定的课程目标。

(2)怎样选择和形成学习经验?(选择和形成学习经验)泰勒提出了选择学习经验的五条原则:①必须使学生有机会去实践目标中所包含的行为;②必须使学生在实践上述行为时有满足感;③所选择的学习经验应在学生能力所及范围内;④多种经验可用来达到同一目标;⑤同一经验可以产生数种结果。

(3)怎样有效地组织学习经验?(有效地组织学习经验)泰勒认为最主要的是必须根据继续性(即在课程设计上要使学生有重复练习和提高所学技能的机会)、序列性(即后一经验在前一经验基础上的泛化与深化)、综合性(即课程的横向联系)的标准来组织学习经验。

(4)如何确定这些目标正在得以实现?(课程评价/评价结果)泰勒认为评价是课程编制的一项重要工作。

它既要揭示学生获得的经验是否产生了满意的结果,又要发现各种计划的长处与弱点。

泰勒原理可概括为:目标、内容、方法、评价,即:(1)确定课程目标;(2)根据目标选择课程内容(经验);(3)根据目标组织课程内容(经验);(4)根据目标评价课程。

他认为一个完整的课程编制过程都应包括这四项活动。

这种模式的最大特点是通过目标引导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有据可依,具有很强的可操作性。

但由于它只关注预期的目标,忽视了其他方面,如理解力、鉴赏力、情感、态度等同样有教育价值的东西,所以受到了许多批评。

2.斯腾豪斯的过程模式针对目标模式过分强调预期行为结果即“目标”而忽视“过程”的缺陷,英国课程论专家斯腾豪斯提出了“过程模式”。

所谓的过程模式是指,课程的开发不是为了生产出一套“计划”,然后予以实施和评价的过程,而是一个连续不断的研究过程,并贯穿着对整个过程的评价和修正。

而所有这些都集中在课堂实践中,教师是整个过程的核心人物。

过程模式把发展学生的主体性与创造性作为教育的目标,尊重并鼓励发展学生的个性,同时强调教师的主导作用,具有一定的理论和实践意义。

但是,这只是一种理论模型,它并没有提出明确的方案,也没有一个具体的操作步骤,缺乏可操作性。

二、课程实施(一)课程实施的概念课程实施即将已经编定好的课程付诸实践的过程,它是达到预期的课程目标的基本途径。

一般来说,课程设计得越好,实施起来就越容易,效果也就越好。

课程实施作为一个动态的序列化的实践过程,具有一定的运行结构:1.安排课程表;2.分析教学任务;3.研究学生的学习特点;4.选择并确定教学模式;5.规划教学单元和课;6.组织教学活动;7.评价教学活动的过程与结果。

(二)有效实施课程的条件1.课程计划本身的特点(1)合理性(相对优越性),即指课程设计以及课程计划的编写是否具有正确的指导思想和理论基础,是否确实改进了已有的课程;(2)和谐性,即课程计划的制定不仅要考虑未来人和社会的发展,还应考虑当下人和社会的要求;(3)明确性,如果缺乏明确性就容易造成使用者的混淆,以致增加困惑和挫折感;(4)简约性,过于复杂的课程设计可能不易被理解或无法被接受,导致实施困难;(5)可传播性,即课程计划向各地学校推行的难易程度;(6)可操作性,实施、使用的方便程度。

2.教师的特征教师对课程实施的影响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教师的参与。

教师参与课程计划、课程标准的拟定,可以增强其实施课程的自觉性和主动性。

(2)教师的态度。

采取
封闭态度的教师对课程改革缺乏关注,不愿意投入,也不易接受新的理念和方法,对课程的实施会产生负面影响。

采取开放式态度的教师关注改革的进程,乐意接受新课程、新方法,有利于课程计划的实施。

(3)教师的能力。

课程实施效果的差异除了取决于教师对课程的认识、态度以外,更重要的还是他们的个人背景、智力水平、学历层次所造成的能力差异。

(4)交流与合作。

交流和合作可能是教育决策者、课程设计者与教师之间的,也可能是教师与教师之间的。

这有助于加强相互间的理解与支持,有利于课程的实施。

3.学校的特点(1)学校领导和行政部门的态度与工作;(2)学校支持系统的保障;(3)学校环境的氛围支撑,这包括学校环境所形成的心理环境和物理环境。

4.校外环境校外环境包括政府机构和社会各界。

(1)政府机构是影响课程实施的重要力量,学校的课程计划与学校所在地的需要越一致,就越能得到当地政府的支持。

(2)社会各界如新闻媒介、社会团体、学生家长的理解和支持,也可以成为推动课程实施的无形动力。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