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词解释1、高等教育是在完全的中等教育基础上进行各种层次、形式的专业教育的总称。
2、教育平等要求每个人不受外部条件限制,平等地教育权利(包括入学机会、教育资源及其所带来的理想的结果)。
3、教育效率追求资源的合理配置,用有限的投入产出最好、最有用的教育产品。
4、学术权力指大学里管理学术事务的权力,其行使权力的主体是从事教学和研究的学术人员。
5、行政权力指大学中的党政权力,即大学的党政机构为实现组织目标依照一定的规章对大学自身进行管理的权力。
6、教育目的是人们对受教育者的期望与要求。
7、高等教育结构是指高等教育系统的内部各组成部分之间的比例关系和相互作用形式。
8、高等教育功能是指高等教育系统内部诸要素之间以及外部环境相互作用所形成的客观能力和功效。
9、高等学校学制是指中等教育基础上各类别各层次高等学校的系统,主要表现在高等教育的办学、层次、形式、科类等几个方面。
10、学制:学校教育制度的简称,是指一个国家各级各类的学校系统,包括学校种类、学校办学与管理、学校性质与任务以及入学条件、修业年限、各级各类学校关系等。
11、学位制度是国家和高校为保障学位的严肃性,通过建立明确的学术衡量和严格的学位授予程度,而对达到相应学术水平的受教育者授予一定称号的制度。
12、高等教育管理体制是高等教育在管理机构设置、领导隶属关系和管理权限划分等方面的体系、制度、方法、形式等的总称。
13、狭义的教师指受过专门教育和训练的人,并在学校中担任教育、教学工作的专业人员。
14、教师专业化发展:教师作为专业人员,在专业思想、专业知识、专业能力等方面不断发展和完善的过程,即从新手到专家型教师的发展过程。
15、师生关系:是教师和学生在教育、教学过程中结成的相互关系,包括彼此所处的地位、作用和相互对待的态度等。
16、专业是指高等学校根据学科分类和社会职业分工而进行高级专门人才培养的基本单位。
17、广义的课程是指学生在学校获得全部经验。
狭义的课程是指学校为了实现培养目标而开设的学科及其目的、内容、范围、活动进程等的总和,主要体现在课程计划、课程标准和教材之中。
18、课程建设的目标:1)提高教学质量,培养高素质的创新人才;2)建设高水平的师资团队;3)创造高水平的教学和科研成果;4)建立高效科学的管理体制和激励机制。
19、教学是由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构成的双边教育活动,是培养人的基本途径。
教学活动是高等学校教育活动的中心环节。
20、学年学分制:基本上保留原来的学习年限,但在课程设置上设必修课和选修课,并以学分来计量学生在规定学年中完成的学习量。
(学年学分制和绩点学分制是最广泛的两种方式)。
绩点学分制,就是将学生的学习成绩划分为优、良、中、及格、不及格等若干等级,用绩点或权重的多少来表示,与学分结合成学分绩点。
21、教学大纲也称课程标准,是教学计划中每一门课程的教学指导性文件,它根据教学计划,规定学生必须掌握的理论知识与基本技能,也规定了教学进度和教学方法的基本要求。
它也是进行教材编写、组织教学、评估教学质量及考核学生学习效果的重要依据。
22、高等学校的教学原则就是指导高等学校教学活动的基本原理,也是规范高等学校教学工作的基本要求。
它体现高等学校教育教学目的和教学规律,是高等学校教学工作得以顺利进行的重要保证。
23、高校教学评价是指在一定价值理念指导下,依据一定的教育目标,以高校教学为对象,利用科学的技术和手段搜集相关信息,对教学活动、过程、效果做出价值判断,为教育决策提供依据的过程。
填空1、西周东周春秋战国时期最为后人称道的称道的争鸣体现在战国时期齐国的“稷下学宫”。
2、19世纪至第二次世界大战前,高等教育研究处于萌芽期。
但已产生了不少传世的经典著作,如英国红衣主教纽曼的《大学的理想》(1852年)、赫胥黎《科学与教育》(1892年)。
3、1862年成立的京师同文馆,简称同文馆,是清代最早培养译员的洋务学堂和从事翻译出版的机构,也是在北京开办的采用班级授课制的第一所洋务学堂。
1895、1896和1898分别成立的北洋大学堂(天大前身)、上海南洋公学(上交大前身)、和京师大学堂(北大前身)一般被认为是中国近代大学的雏形。
(北洋大学堂是光绪帝御批的,第一任校长是盛宣怀)1904年,清政府颁布了第一部具有近代意义的学制——癸卯学制。
4、平等与效率是高等教育政策中的两种基本的价值取向。
5、高等教育入学人数低于适龄人口的15%时,属于英才高等教育阶段。
高等教育入学人数低于适龄人口的15%至50%时,属于大众高等教育阶段。
6、1984年潘懋元主编《高等教育学》出版,标志高等教育学科正式建立。
7、教育目的是教育工作的出发点和归宿。
8、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全面发展学说是制定我国教育目的的指导思想(理论基础)。
9、社会和个体需要的辩证统一是制定教育目的的根本依据.10、高等学校培养目标构成要素:高等学校培养目标主要由培养方向和培养规格两个部分组成。
培养方向是培养社会主义建设所需要的各类高级专门人才。
培养规格是培养目标的核心内容,包括知识结构、能力结构、素质结构。
11、培养人与促进人的发展是教育的本质特征。
12、高等教育的三个功能:人才培养、科学研究和社会服务。
(1862年美国《莫雷尔法案》)13、高等教育的功能包括社会功能(政治功能、文化功能)与个体功能。
14、现代学位制度诞生于欧洲,其在产生与发展过程中大致经历了两个阶段,即中世纪大学阶段和德国新大学阶段15、现代学位制度确立的标志为德国威廉·洪堡的科研与教学相结合的现代化大学改革。
16、我国现行学位制度确立于1980年2月《中华人民共和国学位条例》的颁布。
根据《条例》规定,我国学位制度同样分为三级:学士、硕士、博士。
17、我国高校内部管理体制为党委领导下的校长负责制,其基本内容包括:党的领导;校长对学校行政工作全面负责;教职工民主管理。
18、在学位授权上,我国的国务院学位委员会,负责领导全国学位授予工作。
19、教师是履行教育教学职责的专业人员,承担教书育人、培养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提高民族素质的使命。
20、专业素养包21、我国有13个学科门类,110个一级学科。
22。
23、教学是由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构成的双边教育活动,是培养人的基本途径。
教学活动是高等学校教育活动的中心环节。
24、高校学校教学过程的基本构成(三要素):高校教师、大学生、教学内容。
25、编写教材是依据教学大纲的要求,系统阐释一门课程教学内容的专用教科书。
26、发现教学法是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的有效方法。
27、备课是教学工作的起始环节,也是教学工作赖以进行的前提条件。
28、课时教学计划又称教案,其编写没有固定模式,一般包括教学课题、教学目的要求、教学重点、难点、授课时数、教学活动过程及教学后记等。
简答1、高等教育学是教育学的一个分支学科,专门研究高等教育特有的问题与矛盾,是探寻高等教育规律的科学。
(高等教育学的研究对象)2、高等教育作用:1培养高级专业人才,2促进科技成果转化与应用,3推动社会文化进步,4保障社会可持续发展。
3、现当代高等教育的特征:1)高等教育战略地位的确定,2)高等教育走向大众化和普及化,3)高等教育多样化,4)高等教育的信息化,5)高等教育的国际化。
4、高等教育基本理论问题:1)高等教育平等与效率;2)社会本位与个人本位;3)高等教育成本分担;4)英才教育与大众教育;5)通才教育与专才教育;6)学术权力与行政权力5、威廉·冯·洪堡的高等教育思想(18世纪末19世纪初德国):(1)学术自由。
学术自由包括教的自由和学的自由,教师自由选择教学内容、教学方式等,学生自由选择教师、学习内容和方式等。
(2)大学自治(3)教授治校(4)教学与科研相统一。
(里程碑意义)6、洪堡大学理念的意义:促使大学由教学型向研究型转变;导致大学教学形式的革新和现代研究制度的产生;丰富了学术自由的内涵。
7、约翰·纽曼的高等教育思想(19世纪英国):(1)大学观:大学的本质是传授普遍知识的地方(2)大学教育目的论:智力目标和公民目标(3)教学与科研分离的大学功能观(教学是大学的唯一职能)(4)自由教育观8、蔡元培的高等教育思想:(1)教学与科研并重的大学性质:大学为研究高尚学问之地;大学者,研究高深学问者也(2)四育并举、塑造健全人格的高等教育目标:体、智、德、美(3)“思想自由、兼容并包”的办学原则(4)教授治校、民主管理的学校管理体制。
9、马丁·特罗将高等教育发展分为分为三个阶段:10、教育目的的层次结构:1)国家总的教育目的;2)不同类型教育的教育目的(普通教育、职业教育、高等教育、成人教育等);3)各级各类学校的培养目标;4)学校内部各专业的培养目标;5)各门课程的教学目标;6)每课时的教学目标。
11、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全面发展理论的主要观点:1)人的全面发展是针对人的片面发展而言的;2)机器大工业生产需要同时也造就全面发展的人;3)人的发展与社会发展是统一的;4)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是是造就全面发展人的唯一方法。
12、高等教育的政治功能: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高等教育的政治功能是指高等教育系统对政治稳定、变革、民主等所起的作用。
1)培养合格公民和政治人才的功能;2)传播思想为政治服务的功能;3)推进社会民主化的功能。
13、高等教育的文化功能: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高等教育的文化功能是指高等教育对文化的保存、传播、改造、创造和发展所起的作用。
1)文化保存与传承功能;2)文化选择与交流功能;3)文化整合与创造功能。
(高等教育怎么推进它的文化功能?)14、高等学校学制的社会制约(影响)因素:(1)生产力与科学技术发展水平;(2)社会政治制度(如52年高等院系调整);(3)学生身心发展规律;(4)社会文化传统。
15、高等学校外部管理体制类型:(1)中央集权型的高等学校外部管理体制;(2)权力分散型的高等学校外部管理体制;(3)集权与分权结合型的高等学校外部管理体制。
16、高等学校内部运行机制:1)自主办学为核心的经营机制,办学自主权体现在教学、研究、学习和校内管理等四个领域;2)全员聘任制为核心的竞争机制;3)岗位责任为核心的责任机制;4)校务公开为核心的监督机制;5结构工资制度为核心的激励机制。
17、高等学校人力资源管理基本理念:多元化的管理理念、知识化的管理理念、全面化的管理理念、职业化的管理理念。
18、高等学校教学质量管理:教学质量设计,指制定一套在某个阶段内必须达到的教学质量目标和标准,以及相关的管理和作业程序;教学质量控制,是测量实际教学质量,将其与教学标准进行对比,对两者之间的差异采取措施的调节管理过程;教学质量改进,针对的是教学中长期存在的质量问题,从根本上改变现状,提高教学质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