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探究学习方法

探究学习方法

探究学习方法探究学习一般具有以下一些基本特征:以提出(发现)问题作为探究学习的开始;以科学探究活动作为学习的主要形式;以学生已有的经验与认识作为基础来建构知识;以事实和证据作为科学解释的依据;以合作学习作为科学探究的主要方式;以全方位的开放作为探究学习的前提;以探究的过程作为评价的主要对象。

因此一个较完整的探究过程具体到每一节课可概括为六步:1.提出问题;2.猜想假设3.制定方案4.实施探究;5.展示交流;6.拓展创新。

其中实施探究又可分为搜集整理信息;观察、实验、制作、考察、调查、参观、采访、搜集、种养等;思考与结论。

下面我们具体看一下每一步如何去实施。

第一步:提出问题:爱因斯坦说:“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

”对观察过的事物能提出“为什么”,是孩子们解决问题、走向创新的起点。

探究是从问题开始的。

这一步的学习目标是:引导学生认真进行观察、思考,并在观察、思考中引发问题,为探究活动做好准备。

操作要领:教师要依据教学目标、遵循学生认知规律、有机结合学生生活中熟知的现象,创设问题情境,让学生在问题情境中感知问题、寻找问题,并提出问题。

刚才我们提到:“科学学习要以探究为核心”科学探究又以问题解决为重点,问题是科学学习的关键。

德国物理学家海森堡说:“提出正确的问题,往往等于解决了问题的大半”。

我觉得在科学课上,学生能提出有价值的问题,课就成功了一半。

怎样让学生有感而发,自然提出问题?这就需要老师们积极创设问题情境,让学生自然发现问题,产生强烈的认知冲突,启发他们强烈的追根求原的欲望,使他们能积极主动的去探究。

问题情境的创设形式多种多样,如小游戏、故事、生活现象、多媒体展示、观察、实验、课外实践等。

刚才宿老师《水变咸了》从“夏天出汗需补充盐”生活现象入手,让学生观察盐放到水里后出现的现象,从而引发学生问题“盐到哪里去了”。

再如《热气球上升的秘密》一课,有的教师让学生观察实验“小纸片在酒精灯上方飘动”使学生产生“为什么酒精灯上方的小纸片会不断的飘动?”“是什么使小纸片飘动的”等问题。

创设问题情境时要注意:1、情境引入与要研究的问题能够对应起来;2、情境引入最好要有一定的趣味性,要能引起学生的好奇与注意3、情境引入要能产生问题,活动要难易适度,要能制造一定的认知困顿,具有一定的挑战性,但开放度不能太大,避免产生太多无法研究的问题;4、情境引入要考虑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实际需要,不能离他们的生活太远。

在这一环节中,要注意引导学生多样性问题的提出,对学生提出的问题,教师可以板书问题,问题较多的,要进行梳理,把同类的或意思相近的合并成一个问题,探究时可以让学生选择感兴趣的问题进行研究,教师要注意调控,(木头)也可以选择一个获几个与课堂教学目标相关的问题。

第二步:猜想和假设:学生提出问题后,要引导学生对问题进行猜想和假设。

牛顿说:“没有大胆的猜测,就作不出伟大的发现。

”假设与猜测是科学探究过程中一个重要的过程。

假设与猜测的过程不但能帮助学生明确研究的方向,而且有利于培养学生的直觉思维、发散思维。

学习目标:引导学生围绕问题所可能发生的种种现象及结果进行预测或作假设性解释。

操作要领:以小组或以全班为单位,针对要研究的问题,让学生运用已有的知识和经验进行预测或作假设性解释,要注意引导学生展开想象,并在想象的基础上让学生畅所欲言。

如《水变咸了》这课,学生提出问题:“盐到哪里去了”后,可让学生猜想一下再通过实验进行验证。

这一环节在“解暗箱”课中体现最为突出。

如三年级《灯泡亮了》一课,学生提出“手电筒是怎样亮起来的?”问题后,不要急于告诉学生答案,先让学生根据已有知识和经验进行猜想,交流,然后让学生把手电筒拆开看一看,验证自己的猜想。

四年级《地球内部有什么》、五年级《人体内部有什么》等都应先让学生猜想,再通过图片,课件等揭示答案。

这一环节中应注意的几个问题:1、教给学生假设与猜测的方法。

假设与猜测一般有如下方法,教学中,老师要通过适当的方式让学生意会:1、依靠生活经验进行假设。

如让学生依据生活经验推测浅色衣服和深色衣服那种热得快。

2、依靠逻辑原理进行假设。

如预测热水自然冷却过程中水温的变化规律,只要按逻辑推论将水温的变化规律划分为“先快后慢地下降”、“先慢后快地下降”、“匀速下降”、“无规律下降”四种可能。

3、根据观察到的现象作出假设。

如推测自然界中的风是怎样形成的,学生应根据自己看到的有关风的现象进行推测。

4、通过直觉作出假设。

当一个人遇到问题的时候,总是要先想一想,可能是怎么回事?可能的原因在哪?可能的结果是什么样的?在这个过程中,有时候并没有充足的根据,但是直觉告诉他,可能是这么个结果。

需要注意的是:1、要合理。

猜想不是胡猜乱想,要引导学生有根据地进行合理地猜想与假设。

2、要开放。

对问题的认识不同,因此会提出不同的猜想与假设。

3、教师要引导学生懂得“假设预测”与“结论”的不同,知道假设预测要靠充分的证据证明才能成为结论。

第三步:制订计划。

学生对问题进行了猜想和假设之后,就要想办法进行验证,这就进入第三步制订计划。

制订计划是科学探究活动的重要环节,制定计划的条理性、完整性、可行性、方向性直接影响后续探究活动的进行和成败。

然而,事实上,我们的老师往往忽略了这一点。

学习目标:引导学生围绕猜想假设,提出探究活动的大致思路,为科学验证做好铺垫。

(实验预想)具体地说就是让学生验证之前知道应该先做什么,再做什么,最后做什么,需要那些器材,应该注意些什么。

操作要领:在具体操作中,一般要采取分组活动的方式,让各小组针对本组要研究的问题,制定自已的计划或方案。

在本步要注意发挥教师引导、指导、点拔的作用。

一个较合理、详细的研究方案,应反映下列项目:●要研究的问题的题目●研究的目的●研究小组的成员组成●需要准备的材料和用具●研究的过程或方法制定计划的方式有:1、“口头计划”是《课程标准》提出的“制定计划”的内容标准之一,也就是学生能提出进行探究活动的“大致思路”。

在三年级起始阶段,学生由于刚开始接触科学,让他们自主制订计划还存在相当多的困难。

因此,教师要多引导,多帮助,让学生明确做什么?怎么做?分几步做?这中间需要注意些什么?形成口头的解决问题或验证猜测的方法与大致思路。

2、书面计划《课程标准》中关于“制定计划”又要求:“能自己或小组抽出探究问题做出书面计划。

”“书面计划”是最主要的“计划”形式。

四年级可利用表格辅助学生制订计划。

基本过程是先出示表格,启发学生思维,让学生围绕问题依据表格制订计划。

这也是我们教师经常采用的一种形式。

到了五年级学生具有了一定的制订计划的能力后,可以考虑完全由学生通过自主分析制订计划。

在学生自主制订计划的过程中,教师最大的支持就是给予学生足够的自由(包括时间和空间)和丰富的环境(氛围、场所、资料、材料等)。

例如,选择自由研究的内容。

学生制定计划的能力需要一个培养的过程,不能奢望学生一开始就能制定出很好的探究计划。

我们要鼓励学生充分利用自己的已有知识基础和生活经验,在交流研讨中逐步学会制订计划。

第四步:实施探究。

计划制定好之后,进入第四步实施探究。

学习目标:引导学生依据研究计划或方案开展探究活动,验证猜想假设,得出科学结论。

操作要领:依据方案开展观察、实验、制作、考察、调查、参观、采访、搜集、种养等探究活动,来验证猜想假设。

在活动中要注重小组合作,让小组的所有成员都活动起来。

探究的过程分为四步:一是数据及信息的收集。

是指能利用多种途径,采用简单的设备和工具收集数据,对物体进行观察、实验、测量,并做好记录。

在科学课堂的探究中,这一过程十分重要,它是学生通过探究获得新知的关键所在。

教师要给予学生最大限度的观察实验的自主权和充裕的时间,让学生在动手的基础上,真正让思维动起来,做到动手又动脑,必须让学生明确“动手做”任务,动手之时,要及时进行信息的搜集与记录,动手之后,与同伴交流动手做的收获与体会。

二是数据的整理。

学生获得的感性事实是零乱的,缺乏条理性的。

教师要引导学生把各自搜集到的事实证据进行分析,并且必须教给学生一些整理信息的方法。

例如数据分析法等。

三是与假设的对比。

与假设不符的,应找出错误原因。

四是结论的得出。

教师要引导学生结合自己组收集的信息,进行分析、判断、归纳、甚至争论,从而找出其中的规律,得出结论。

需要强调的几个问题:1、要为学生准备充足的探究材料。

俗话说:“巧妇难为无米之炊”,探究活动需要许多实验材料。

而这些材料,往往需要教师课前准备好。

材料的准备必须充足,使每双手都有事干,每双眼睛都有可看的。

同时,实验材料在课前要亲自实验一下,做到心中有数。

并准备充分的备用材料。

为了防止出现学生取放材料出现混乱局面,我们可以根据材料的情况及场地的条件,采取以下几种办法来处理:(1)把材料集中到前面的某一个地方,开始实验时由组长按需要到前面领取。

(2)把材料放到学生的实验桌膛里或用盒子、袋子装上,使用时再让学生拿出来。

2、关于小组合作。

一是合作形式可多样。

可以同桌合作探究。

可以小组合作探究(4人为好)。

还可以全班集体同做一个实验进行探究。

二是分工明确,充分发挥每一名学生的特长。

比如可以安排记录员一人、实验员两人、汇报员一人等等,并定期轮换。

3、科学记录。

科学记录既是学生科学课学习的内容之一,也是科学探究的重要方法,《科学课程标准》在具体的内容标准中,多次提到有关记录的要求,如:“能用简单的工具对物体进行较细致的观察,并能用图和文字表达(记录)。

”“能用简单测量工具对物体进行定量观察,采集数据,并作简单记录。

”“能用简单器材做简单的观察实验,并作实验记录。

”“能做控制变量的简单探究性实验,会设计简单的实验报告,绘制简单图表。

”怎样做好科学记录呢?关键是要用好学习单,让每个学生把观察结果,实验现象、资料收集、本节课收获等都记在学习单中。

在科学探究小组活动中,虽然记录往往只有一个人来做,老师应注意定期调整组员分工,让小组的每位成员都有机会担任小组记录员,让记录不要成为小组里个别人的事。

探究记录可在课堂上由记录员来完成其中一张学习单,其它成员在课后把自己的那张填完。

本节课的收获应全部在课堂上完成。

4、学生做实验教师做什么。

我们老师在学生活动时不要站在讲台上,也不要漫无目地的穿梭于学生中间。

学生们在实验、观察,我们应该努力观察他们的一言一行,了解各组实验进行情况。

要以不分散他们注意力的方式参与到他们的探究活动当中。

看哪些孩子在组里面认真交谈,就走过去听。

注意观察是谁在解释,谁在听,谁在争论,对于孩子们在探究中提出来的一些问题,最好的回答是:“你是怎么想的”“你怎么认为”。

当学生遇到困难会出现错误时,我们要注意帮助和引导的时机和尺度。

要尽量多进行方式方法方面的提示,而不是直接指出错误或者给出结论。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