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主、合作、探究
---------学生成功的起点学习方式是当代教育理论研究中的一个重要概念,它不单纯指具体的学习策略和方法,而是指学生在完成学习任务过程中行为、认知、情感以及社会化参与的有机结合,以学生的行为方式为载体,通过认知和情感因素表达了学习方式的实质内涵。
08年我省开始实施高中新课改,课改四年来,通过不断的摸索,结合新课程的特点,在自主、合作、探究的教学模式下,学生的能力有了很大的提高。
所谓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是指学生在教师的启发和帮助下,以学生为主体,充分发挥个体学习、小组学习、全班学习的作用,培养学生主动探究、团结合作,勇于创新的精神。
一直以来,我们的教育都是以“教师教,学生学”为主,因而学生的学习一直是以单一的个体学习为主。
这样的教育重视个人能力的培养却轻视了集体观念的教育,一味的进行独立思考却忽略了学生与学生之间的交流。
当今社会的发展,越来越多的事情不可能依靠一个人的力量就能完成,需要多人合作共同完成。
要充分发挥团队力量就要求我们具备良好的合作精神和团队意识,新课程倡导合作交流这种学习方式,在课堂教学中积极开展小组合作学习,在合作中增强学生的责任感和接纳感。
从目前我们课堂教学的实践来看,转变学生数学学习方式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培养自主学习的能力
传统的数学学习实质上是学生的被动学习,由于教材过分强调内容的完整性,加上课时的紧张,教师过多的是把概念、定理等结论性的知识灌输给学生,这样的学习,学生学到的知识是不少,但是真正理解的却不多。
建构主义理论强调:“知识是不能传递的,教师在课堂上传递的只是信息,知识必须通过学生的主动建构才能获得。
”新课程倡导自主学习的学习方式,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由被动学习转为主动的自主式学习。
自主学习主要表现为学习者对新知识主动的选择学习、积极的独立学习和对学习的自我评价。
教育的最终目的是把学习的责任转移到学习者自己的身上。
作为学习过程的主体,学习者应该自我调控自己
的学习过程。
学习是由依赖逐步走向独立的过程,在整个自主学习过程中,教师扮演指导者的角色,帮助学生确立学习目标,并且在学生进行自我调整的学习进程中提供各种能力培养的指导,以帮助学生发现自身的发展潜力。
孔子说:“不愤不启,不悱不发”。
即:学在前,教在后,先学后教。
因此,我们在课堂上,首先要改变原来那种教师唱独角戏的方式,把时间留给学生自学,教师重在发现学生不会的地方,鼓励学生之间开展积极的讨论,让学生做学习的真正主人。
其次是确立学习的目标,增强学生的参与意识。
学习目标明确、具体、可操作性强,学生就会围绕目标自己动手、动口、动脑,积极主动地参与学习活动。
教师则引导学生通过自学、思考、讨论、合作等方法,摒弃错误,发现真理,进而完成由感性熟悉向理性熟悉的转化。
第三,教师要重视学法指导,提高学生自主学习能力。
学生由于知识储量有限,生活阅历较浅,思维发展尚未成熟,因此在自主学习过程中,需要教师的学法指导。
让学生由“想学”过渡到“会学”,把握正确的自学方法,并逐渐养成良好的自学习惯,学生的自主能力自然就会提高。
二:合理开展合作学习
学习状态的开放性是现代化课堂教学的特征之一。
课堂上应变“静态的集体背景”为“动态的集体合力”投入于探究活动之中,除了全班集体探索之外,小组合作学习也是一种很好的教学形式,我们可以利用辨析分析概念性问题;发现规律性知识;探究规律的实验操作;研究解决策略以及互相评价等教学环节,给学生创造协作交流的机会,确保探究活动的有效参与。
此外,我们还要注意给学生提供探究问题的素材,以知识的魅力激发学生,去满足他们好胜、好奇、好表现的心态,在“求同”思维的基础上鼓励激发学生探究行为的产生。
如:老师提供给学生“2、4、6、8、9、10”六个数,要求学生从中找出与众不同的一个数。
如果在个体学习情况下,许多学生往往不能听到其他同学的不同见解,如:“10是唯一的两位数”,“2是唯一的质数”、“8可以分解成3个2连乘积的形式”等等,而在小组交流合作中,学生的思维就会交流、碰撞。
同时,合作交流、讨论的过程又是学生认识矛盾不断发展的过程,是学生的思维从“发散”到“聚合”的转化过程。
在课堂教学中积极开展小组合作学习,我们应注意以下的问题:合作前小组的组建与课题选择,提倡4~6人为一组,组队时要以“异质分组”为原则,混合学习成绩好、中、差的学生,在合作中增强好学生的责任感和接纳感,而成绩差的
学生也能从中学到不懂的知识,促进学习的上进。
同时也要考虑学生的个性不同,进行合理搭配,让每个人充分发挥自己的长处为小组服务。
合作学习的课题应选择学生没有见过的新问题,有一定研究难度,但通过以前的知识和学习经验可以解决的问题。
对于一些知识点较为密集的内容或是较为简单的内容都不宜用合作的学习方式。
三:注重探究学习中的发现过程
我们当前的基础教育至少缺乏兴趣的培养,中小学数学教育侧重于技术的训练,使学生成了解题机器,大量模仿训练,使得数学学习缺乏创新精神,常规练习可以获得基本数学能力,但对非常规的求异思维、未知领域的较深程度的探索,则显得不足。
新课改所提倡的探究式学习式在教学中创设一种研究情境通过学生自主、独立的发现问题,实验、操作、调查、搜集、处理信息、表达与交流等活动,获得知识、技能、情感和态度以及探索精神、创新能力的发展。
研究性学习是目前中学里比较关注的探究学习方式,这种学习方式既是对教师教学观念和教学能力的挑战,又是培养学生创造精神和实践能力的重要途径。
通过问题的发现,能提高学生对数学学习的兴趣,积极投入到搜集整理信息,分析研究的过程中,以问题为载体进行探究,最终解决问题,让学生经历一种知识的发现过程,培养创新思维,鼓励学生在实验过程中大胆进行数学猜想,再从理论上去证明自己的结论。
现代学习方法特别强调“问题”在学习过程中的重要性。
通过对问题的思考,便形成了学习的动力和起点,同时它也贯穿于学习过程的始末。
因此,我们必须认识到学习过程就是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过程。
特别是探究性学习更要注重问题意识的形成与培养。
问题意识会激发学生强烈的求知欲,以及学生敢于探索,勇于创造和追求真理的科学精神。
没有强烈的问题意识,就不可能调动学生的“冲动性”,激发学生活跃的思想,更不可能开发学生求异思维和创造思维。
探究性学习的目的,就是要培养学生的一种能力,一种在常态中发现问题的能力。
也就是培养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发现问题的能力。
在发现问题,探究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去学习。
四:数学学习中信息技术的应用
数学学习不应只是纸笔的运用,现代技术正从多方面影响到数学和数学学习。
通过信息技术学数学是现代数学教育的基本理念,技术扩展了数学的范围,鼓励人们进行探索和实验,适应了“问题——实验——猜想——证明”的模式。
从多媒体教学的广泛应用来看,计算机为数学展现了一些我们黑板教学难以做到的图形动态效果,以及从空间各个角度观察三维图形,如几何画板、图形计算器等软件的运用。
在学生具有基本的计算机运用能力的基础上,教会他们使用这些数学软件,帮助他们发现数学的奥秘,让数学动起来。
另外,信息技术也是数学建模以及数学实际应用的基础,通过网络进行资料的搜集,运用计算机进行资料处理作图演示、计算等,使学生比较容易发现研究的问题,促进解决方案的设计出台。
基于信息技术的研究性学习是学习的一种新的模式,整合了信息技术与研究性学习,是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的集中体现。
合作、自主、探究式教学给学生带来的是无穷的快乐,它让学生学会学习,学会如何去解决问题,学会去展示自己各方面的能力,促进学生认知、情感、态度、价值观和技能等方面的全面发展。
课堂改革,需要我们不断地研究这种自主合作探究式教学,把握教学规律,创造新模式,让这种课堂真正成为学生走向成功的起点。
自主、合作、探究
---------学生成功的起点
许
艳
萍
清徐中学
2017.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