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消渴

消渴


临床应用
• 2.善后调撮 • (1)控制主食,根据休息、轻体力劳动、重体力劳动, 每天每公斤体重热量应在125.5~167.4KJ(30~ 40kcal),主要控制主食,每天主食成人大约5两,油 脂食物也不能撮入过多,配以豆类、瘦肉、鸡蛋,多 食蔬菜。 • (2)运动:基础治疗。 • (3)忌辛热温燥之品。 • (4)保持心情愉快。 • (5)戒烟酒、浓茶、咖啡。 • (6)起居有规律。
肺消 膈消上消来自消中中消2.《金匮要略》
立“消渴小便不利淋病篇”专篇讨论。 重视消渴病“胃热”病机的同时,更论及厥阴 消渴、肾虚消渴。 并最早提出治疗方药,创立了白虎加人参汤、 肾气丸等消渴病名方。
二、沿革
3《诸病源候论》
论述其并发症:“其病变多发痈疽”。并提出了运动 疗法,“先行一百二百步,多者千步,然后食之”。
饮食失节
情志失调
劳欲过度
肾精亏损-虚火内生-肾虚肺燥胃热俱现- 消渴
消渴病因病机示意图
饮 积热湿热 食 不 节 痰热伤阴 禀 赋 阴虚偏盛 不 足 劳 劳神伤阴 欲 过 度 房劳伤精 情 气郁 志 失 调 化火伤阴 阴 虚 燥 热 肾 虚 下 消 胃 热 中 消 燥热 伤阴耗气 病久入络 血脉瘀滞 肺失滋养 肺 燥 上 消 气阴两虚 阴阳两虚 血瘀 营阴被灼 蕴毒成脓 痰瘀阻滞脑络 脾肾阳虚 水湿潴留 瘀滞肢体 肺痨 不能上 承耳目 白内障 雀目 耳聋 疮疖痈疽
并发症的治疗
5. 肢体麻木(末梢神经炎):
气阴两虚,精血亏耗,肢体经脉失养 机理:神经细胞内高糖导致Na-K-ATP酶活性下降, 髓鞘蛋白糖基化导致神经细胞变性等。 在基础治疗之上,要注意养血活血,疏通经络,常 用四物汤,鸡血藤、络石藤、威灵仙、穿山甲、 白芥子等。 (四藤一仙汤:鸡血藤30,钩藤15, 络石藤15,海风藤15,威灵仙15)
(二)病机 消渴病日久,百证变出 肺痨---肺燥阴伤,痨虫侵入 雀盲---精血不能上承 痈疽---燥热内结,血络不畅,蕴毒成痈 中风---阴虚阳亢,痰瘀阻络 水肿---脾肾阳衰,水湿内聚
消渴病的临床表现
典型症状
不典型症状
中华医学会糖尿病学分会. 《中国2型糖尿病防治指南》(科普版), 2009年版
近代医家张锡纯继承张洁古、李东垣、喻昌、
李用粹益气健脾治疗消渴病之论,认为三消 实为脾虚,气阴不足,创玉液汤名方。 施今墨也提出滋阴清热应与益气健脾相结合
二、沿革
7.现代医家补充“瘀血为患”。
研究显示,2型糖尿病患者伴血瘀证与无血瘀证
的比例为1.93:1,血液粘度升高比率达90%,广 泛存在微循环障碍。血瘀证明显加重胰岛素抵 抗。 淤血阻滞之证在消渴中很少单独出现,常并 见于阴虚燥热、气阴两虚、阴阳两虚证型之 中。
(一)辨证要点
消渴病各期标本虚实示意图
病期 早期 早中期 中晚期 晚期
本虚 燥热标实证 燥热标实证 阴虚本虚证 阴损及阳 标实 与阴虚本虚 为主、或为 本虚证为主 为主 证主次 证互见 常为阴阳两 气阴两虚 虚
辨证论治
(二)治疗原则: 基本病机:阴虚为本,燥热为标。 治疗大法:清热润燥,养阴生津。 活血化瘀 清热解毒 健脾益气 滋补肾阴 温补肾阳
多食易饥,疲乏消瘦 多饮、多尿或尿甜, 多大便干
气郁化火,阴虚火旺
多食易饥,疲乏消瘦 性急易怒、突眼、颈 部一侧或两侧有肿大, 或有心悸
辨证论治
(一)辨证要点
1.辨病位 主症特点 上消 中消 下消 多饮口渴症状突出 多食易饥症状突出 多尿症状突出 病机特点 肺燥 胃热 肾虚
(一)辨证要点
2.辨标本
Diagnosis
1.三多一少主症为依据: 多尿——表现为排尿次数增多(20/d),尿量增加 (3000~10000ml/d),夜尿增多。 多饮——喝水量及次数明显增多。 多食——易饥,食量超出常人,常感疲乏无力。
消瘦——日久,甚至早期。
Diagnosis
2.并发症为重要线索: 部分患者初起可“三多”症状不著,常以胸痹心痛、中 风、雀目、疮痈、水肿、关格、肺痨为首发症状; 严重者可见烦渴、头痛、呕吐、呼吸短促,甚或昏迷厥 脱危象。 消渴病的家族史可供参考。
中医内科学
消渴病的中医诊治
临邑县中医院 姜传文
导 学
主要内容
介绍消渴的基本概述、病因病机、诊断、鉴别 诊断、辨证要点、治疗原则、分证论治和临证要点。
概 述
一、概念 二、沿革 三、讨论范围
一、概念:

善消水谷,多食易饥; 消烁,燥热伤阴; 消耗,消耗气血,致人虚损。
口渴多饮。

渴利
口渴多饮,小便频多。
转归预后
积极治疗
消渴病 合理用药 治 疗 不 积 极 用 药 不 合 理 胸痹心痛 水肿胀满 慢性并发症 中风眩晕 肢体麻痹 多种并发症 内障眼病 神昏厥脱 急性并发症 失治 致盲 致死 致死 致残 病情稳定
喘嗽淋浊 积极治疗 病情稳定 疖肿疮痈 合理用药
[并发症的治疗]
证候表现尚多属于本虚标实。 本虚有:气阴两虚、心血亏虚、阴阳两虚; 标实有:瘀血阻络、痰浊不化、水湿泛滥、热毒 壅积等。 宜标本兼顾,在上述证候辨治的基础上,根据并 发症的不同特点予以治疗
肺热津伤
胃热炽盛
烦渴多饮,口 主症 干舌燥,尿频 量多
尿频量多,混 浊如脂膏,或 多食易饥,口 食与便溏并见, 尿甜,腰膝酸 渴尿多,形体 或饮食减少, 软,乏力,头 消瘦,大便干 精神不振,四 晕耳鸣,口干 燥 肢乏力,体瘦 唇燥,皮肤干 燥,瘙痒 舌苔黄 脉滑实有力 清胃泻火 养阴增液 玉女煎加减 舌质淡红苔白 而干,脉弱 益气健脾 生津止渴 七味白术散 舌红苔少 脉细数 滋阴固肾 六味地黄丸
三、讨论范围
消渴病与西医的糖尿病(diabetes) 基本一致。
西医学的尿崩症(diabetes insipindus) 因有多尿、烦渴等类似症状,也可参考 本节进行辨证论治。
病因病机
(一)病因
禀赋不足
“五脏皆柔弱者,善病消瘅”,其中尤以阴 虚体质最易罹患
脾胃运化失职-积热化燥伤津,消谷耗液- 消渴 肝郁化火-消灼肺胃阴津-消渴
本虚证 气虚 气阴两虚 阴阳两虚 标实证 肺胃燥热、胃肠结热、 肝胆郁热、脾胃湿热 气机郁滞、血脉瘀滞、 痰湿阻滞、热毒壅滞
(一)辨证要点
3.辨本病与并发症
临床表现 本病 并发症 下消 发生先后
多饮、多食、多尿、疲 本病一般先见,但有 乏少力、消瘦 时本病可不典型 眩晕、头痛、中风、痿 并发症一般继发于本 痹、胸痹心痛、水肿、 病,但有时也可是本 内障眼病、或有肺痨、 病首发症状 疮痈、外阴瘙痒
Diagnosis
3.辅助检查为确诊手段: 1999年WHO最新标准:具有下列情况之一者既可确诊为糖 尿病 ①糖尿病症状+2次FPG(空腹血糖)≥7.0mmol/L (126mg/ml); ②糖尿病症状+任何时候血糖≥11.1mmol/L(200mg/ml), 或OGTT 2h(口服葡萄糖耐量试验)≥11.1mmol/L; ③无糖尿病症状,除需要FPG≥7.0mmol/L+OGTT 2h≥11.1mmol/L(或任何时候血糖≥11.1mmol/L)外, 还需要一次FPG≥7.0mmol/L或OGTT2h≥11.1mmol/L。
一、概念:
定义 消渴病以多饮、多食、多尿、乏力、消 瘦或尿有甜味为主要临床表现的一种病 证。
名称 消证、渴证、渴利、消瘅
二、沿革
1.《内经》对消渴详有论述
消渴之名 首见于《内经》 主要病机:胃肠热结、 耗伤阴津
病因:五脏虚弱, 过食肥甘,情志失调。
分类:消瘅、肺消、 膈消、消中。
消瘅
因热而致的消渴
(三)证治分类
上消
肺热津伤证 病机 胃热炽盛证
中消
气阴亏虚证 气阴不足 脾失健运 口渴引饮,能 肾阴亏虚证 肾阴亏虚 肾失固摄
下消
阴阳两虚 阴损及阳 肾阳衰微 小便频数,混 浊如膏,甚饮 一溲一,面容 憔悴,耳轮干 枯,腰膝酸软, 四肢欠温,畏 寒肢冷,阳痿 或月经不调 舌苔淡白而干 脉沉细无力 滋阴温阳 补肾固摄 金匮肾气丸
瘀血阻滞
研究进展:
研究显示,2型糖尿病患者伴血瘀证与无血瘀证 的比例为1.93:1,血液粘度升高比率达90%,广泛存 在微循环障碍。血瘀证明显加重胰岛素抵抗。 可以说,血脉瘀滞也是消渴的一个基本病理, 故常需要加用一些活血化瘀药:
丹参、蒲黄、三七、郁金、桃仁、红花等。
瘀血阻滞
• 临床报道: 1.活血化瘀、通腑泻浊法的中药降脂片(水蛭、桃 仁、生地等),能显著降低2型糖尿病患者的胰岛 素抵抗指数,中医症候改善率达84.3%。 2.加味桃核承气汤治疗188例,总有效率达80%。 3.血栓通注射液,改善症状,减少胰岛素用量。
舌脉 治法 方药
舌边尖红,苔 薄黄,脉洪数 清热润肺 生津止渴 消渴方
消渴方
消渴方加减-清热降火,生津止渴 常用药: 天花粉、葛根、麦冬、生地、藕汁——生津清热, 养阴增液 黄连、黄芩、知母——清热降火 加减: 若烦渴不止,小便频数,而脉数乏力者,为肺热 津亏,气阴两伤,可选用玉泉丸或二冬汤。 玉泉丸-参芪苓,天花粉、葛、麦、乌梅、甘草 二冬汤-参,二冬、花粉、黄芩、知母
并发症的治疗
1.白内障、雀盲、耳聋:主要病机为肝肾精血不足, 不能上承耳目所致,宜滋补肝肾,益精补血,方 用杞菊地黄丸、石斛夜光丸加减; 2.疮毒痈疽:治以清热解毒、消散痈肿,方用五味 消毒饮; 3.肺痨、水肿、中风、胸痹心痛:见有关章节论治。
并发症的治疗
4. 脱疽(糖尿病足):阴伤气耗、阴寒下注,经脉 阻滞所致。 治疗宜在益气养阴的基础上,加用温经散寒、破 血通络之品。如阳和汤,麻黄、附子、细辛、路 路通、地龙、穿山甲等。 急性期也可见热毒壅盛,可用仙方活命饮,四妙 勇安汤。 还可配合外用药,如三黄汤,生肌玉红膏。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