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上海电子文献综述

上海电子文献综述

1.2.1国外全球价值链研究全球价值链理论根源于20世纪80年代国际商业研究者提出和发展起来的价值链(vahieChain)理论,其中波特的价值链理论最为普遍,但是对全球价值链理论的形成来讲,寇加特的价值链理论却更为重要。

生产网络学说对GVC理论的形成也贡献不少。

所相异的是,生产网络学说更强调的是企业间的关系网络和由此而形成的具有规模的经济群落,而价值链学说则是突出生产序列和垂直分离、整合。

波特(Porter,1985)分析公司行为与竞争优势时,认为公司价值创造的过程主要是由基本活动和支持性活动两部分完成的,且这两部分活动在此价值创造过程中互相联系而构成的行为链条称之为价值链。

其中,基本活动主要包括生产、营销、运输还有售后服务等,支持性活动主要包括原材料供应、技术、人力资源与财务等等。

随着国际外包业务出现,波特又在此基础上突破公司界限,将视角扩展到了不同公司间的经济交往,提出了价值体系,此概念跟现在统一的全球价值链概念基本无异。

波特认为,一个公司价值链和其他经济单位的价值链是联系在一起的,不仅仅是公司内部价值链,且任何公司的价值链都存在于一个多价值链的价值体系中。

公司竞争优势大小与该价值体系中各价值行为之间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

波特初次提出价值链概念的同期,寇加特(Kogut,1985)则认为,价值链基本上就是技术与原料和劳动融合在一起形成各种投入环节的过程,然后通过组装把这些环节结合起来形成最终商品,最后通过市场交易、消费等最终完成价值循环过程。

在这一价值不断增值的链条上,单个企业或许仅仅参与了某一环节,或者企业将整个价值增值过程都纳入了企业等级制的体系中。

寇加特认为国际商业战略的设定形式其实是国家的比较优势和企业的竞争力之间相互作用的结果。

当国家的比较优势决定了整个价值链条上的各个环节在国家或地区之间如何进行空间配置时,企业的竞争能力就决定了企业应该在价值链哪个环节和技术层面投入其所有资源,以确保其竞争优势。

比较波特的强调单个企业竞争优势的价值链观点而言,寇加特的价值链观点更能反映出价值链的垂直分离和全球空间再配置之间的关系。

从这个角度看,寇加特对全球价值链理论的形成功不可没。

1.2.2国内全球价值链研究全球价值链是针对经济全球化提出的,而不是从环境、经济、人口、政府和文化等广义的全球化角度来考察全球化的(杨雪东,2002)。

全球价值链各个价值环节分散与全球各地,同时各个环节之间企业产权是相互独立的(刘伟、李风圣,1997)。

有些学者认识到在经济全球化的背景下,现代企业竞争优势的基础己经超出了单个企业自身的能力和资源范围,越来越多地源与企业与产业价值链上各环节的有效整合中,现代企业的竞争已经演绎为企业所加入的产业价值链间的竞争(冯丽、李海舰,2003)。

张辉(2006)指出,全球价值链是指为实现商品或服务价值而连接生产、销售、回收处理过程的全球性跨企业的网络组织,涉及从原材料的采集和运输,半成品和成品的生产与分销,直至最终消费和回收处理的整个过程。

它包括所有参与者和生产活动的组织及其利润分配。

散布在全球的价值链上的企业进行着从生产设计、产品开发生产制造、营销、出售、消费、售后服务、最后的循环利用等各种增值活动。

2.1.2全球价值链的动力机制全球价值链关于动力机制的研究,基本延续了Gereffi等人在全球商品链研究中给出的全球商品链运行的生产者驱动和购买者驱动两种模式,即全球价值链条的驱动力基本来自生产者和购买者两个方面。

二元动力论是基于进入不同产品市场的进入门槛差异给出的(Dicken等,2001),因此其动力机制基本是按产业部门划分的,而现实世界中,同一产业部门内两种动力机制是有可能共存的,以致同一产业部门不同价值环节的动力机制可能完全相悖。

Gereffi后来也认为,生产者驱动和购买者驱动的二分法不能很好地与实际经济情况吻合(Gereffi,2001)。

基于实际经济活动中的分析,张辉从理论上将全球价值链的驱动类型分为生产者驱动型、购买者驱动型和中间型,即兼具生产者和购买者驱动型。

不同驱动模式下,产业形成方式、市场竞争规则和升级轨迹等是不同的。

生产者驱动,是指由生产者投资来推动市场需求,形成本地生产供应链的垂直分工体系。

投资者既可以是拥有技术优势、谋求市场扩张的跨国公司,也可以是力图推动地方经济发展、建立自主工业体系的本国政府。

在生产者驱动全球价值链中,跨国公司通过全球市场网络来组织商品或服务的销售、外包和海外投资等产业前后向联系,最终形成以生产者为主导的全球生产网络体系。

生产者驱动的全球价值链在资本技术密集型的产业中普遍存在,如汽车飞机制造、计算机、电子还有通讯产业等。

购买者驱动,是指拥有强大品牌优势和国内销售渠道的发达国家企业通过全球采购和OEM等生产组织的跨国商品流通网络,形成强大的市场需求,拉动奉行出口导向战略的发展中地区的工业化。

其价值来源于流通环节,主要是指全球价值链中品牌推广、市场销售、物流配送和售后服务等过程。

购买者驱动的全球价值链所在的产业大多是劳动密集型产业,如纺织、服装、玩具、家具等。

像“沃尔玛”、“耐克”属于购买者驱动的全球价值链,一般只负责产品设计或营销,而不制造产品品牌,将设计和营销与商品的生产分离开来。

中间型驱动,即生产者驱动和购买者驱动兼具。

例如IT行业,其公认的核心竞争力源于CPU和操作系统等典型的生产环节,不过戴尔等企业在流通环节的出色表现说明该行业中也存在着购买者驱动的特征。

该链条的价值增值在生产环节和流通环节都有所偏重,在生产环节向流通环节转变过程中,先表现为价值的边际价值增值率递减,然后为边际价值增值率递增变化。

(参见图2一1)2.1.3全球价值链的治理模式sturgeon(2000)[4]根据全球价值链中行为主体协调能力的高低,将全球价值链治理模式分为:权威型生产网络((AnthorityproduetionNetwork)、关系型生产网络(RelationalproduetionNetwork)和虚拟生产网络(VirtualproduetionNetwork)。

Sturgeon等(2001)通过对电子产业和契约制造的研究,并以产品和过程标准化程度为基础,比较了商品供应商(CommoditySupplier)、领导型供应商(CaptiveSuPPlier)和交钥匙供应商(Tum一keySuPPlicr)三种类型的供应关系,进一步将依赖交钥匙供应商的生产系统称为模块化生产网络。

Humphrey和Sehmitz(2000)利用交易成本理论和企业网络理论识别了4种治理模式:纯市场关系(Aim’s一lengthMarketRelations)、网络(Network)、准等级制(Quasihierarehy)和等级制(Hierarehy)。

在以上研究基础上,Gereffi(2005)等根据市场交易的复杂程度、识别交易的能力和供应能力,将全球价值链的治理模式细分为市场(Market)、模块型(Modular)、关系型(Relational)·领导型(Captive)和等级制(Hierarchy)五种治理模式。

根据行为主体间协调能力的高低,市场和等级制分别处于价值链治理模式的最低部和最高端。

市场是组织经济活动最简单和有效的模式,其运行的核心机制是价格机制。

等级制以企业制为典型,其运行的核心是管理控制。

通常模块型、关系型和领导型三种属于网络治理模式。

2.2全球价值链与产业升级2.2.1全球价值链下产业升级模式产业升级的概念直到20世纪90年代末才被真正引入到全球价值链分析的框架中。

虽然产业升级的重要性毋庸置疑,但产业升级的内涵及分类至今仍然很难完全统一。

不过无论从何种观点出发,其共同之处就是:产业升级时产业由低技术水平、低附加值状态向高技术、高附加值状态演变的过程。

Humphrey和Sehmitz(2002)对全球价值链所关注的产业升级提出以下四个具体方面:工艺流程升级、产品升级、产业功能升级和链条升级。

任何经济系统的演变都是一个从低级向高级不断发展的过程,这种发展一般表现为技术的进步、产品的升级换代与组织结构的演进等,从而推动了经济的持续发展。

价值链也是一个动态的不断变化的过程。

价值链的升级分为四种类型: (1)工艺升级:工艺流程升级是通过重组生产体系,或者引入先进技术,提升价值链中某环节的生产加工流程的效率,达到超越竞争对手的目的。

例如新技术、新工艺的应用,新材料的应用,以及新管理方法的使用等。

工艺升级只局限于价值链的个别环节的改变,对整个价值链条和价值链的结构不能造成根本性的改变。

例如,在传统制造业中,计算机技术的广泛应用大大提高整个行业的生产效率。

处于全球价值链低端的企业通常是以较低的生产成本、运输成本与规模经济作为竞争优势。

在这个阶段的企业可以通过增进传输体系,引进工艺流程的新组织方式,提升价值链某个环节的生产效率,实现产业升级。

(2)产品升级:产品升级是通过引进新产品或改进现有产品的功能用途来满足市场需求超越竞争对手。

原来生产低附加值、低层次简单产品的生产线通过对整条价值链的技术改造和工艺调整从而生产更为复杂、精细的产品。

这类改变一般都要涉及到价值链的各个环节,需要进行整体的工艺和组织结构调整。

例如,彩电生产中背投彩电、液晶彩电和等离子彩电逐步代替传统的CRT彩电。

新产品、新品牌及其市场份额的不断增加,将带动企业产品不断升级,进而增强开拓国际市场的能力。

(3)功能升级:是指由于企业在其所在价值链上原有节点成本优势的退化,价值增值空间降低,企业通过重新组合、改变其在价值链中的环节,专注于价值链某个或某几个优势环节,放弃或外包原有的低价值环节,弱化或转移非核心业务,通过拥有该产业价值链的“战略性环节”,来获取竞争优势的升级方式。

经常表现为,原先处于价值链低端环节的企业通过前向延伸,进入技术研发领域或者后向延伸,进入销售领域,以进入附加值高的环节,改善本企业在价值链中的地位。

例如,格兰仕从为跨国公司贴牌生产开始,到生产自主品牌的微波炉。

从单纯生产进入技术开发和营销领域。

例如阿迪达斯将产品的生产放在中国、越南等地的企业,自己专注于品牌、设计和营销。

(4)链条升级:是指整条价值链从一条价值链转换到另一条价值链的升级方式,从而移向新的、附加值更高的相关产业链,获得更高的收益率。

当一个产业开始衰退时,核心企业为获得更好的发展,更好的收益率,就应向新兴的、高技术的、高附加值的产业转向,从而带动整条产业链的各配套企业整体升级。

例如,台湾从生产半导体收音机依次转向生产计算器、电视机、电脑监视器、笔记本电脑,现在正在转向生产场AP手机的过程。

不过这种转换一般都来源于突破性创新。

2.2.2不同动力机制对产业升级的影响根本上讲,动力机制的研究实际就是探讨在经济全球化过程之中发展中国家和发达国家间如何分工合作和竞争,尤其是发达国家在新的分工体系中攫取更大利润时,发展中国家怎样利用经济全球化带来的机遇完成产业升级,最终也步入发达国家的行列。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