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动机与人格》读书笔记
作者介绍:
马斯洛,美国社会心理学家,人格理论家,人本主义心理学的主要发起者。
马斯洛对人的动机持整体的看法,他的动机理论被称为”需要层次论”。
1968年当选为美国心理学会主席。
1933年在威斯康星大学获博士学位,第二次世界大战后转到布兰代斯大学任心理学系教授兼主任,开始对健康人格获自我实现者的心理特征进行研究。
曾任美国人格与社会心理学会主席和1967年美国心理学会主席。
出生于美国纽约市布鲁克林区的一个犹太家庭,因心脏病突发逝于美国加利福尼亚州门洛帕克市。
父母是从前苏联移民到美国的犹太人,他是家中七个孩子的老大,父亲酗酒,对孩子们的要求十分苛刻,母亲极度迷信,而且性格冷漠残酷暴躁,马斯洛小时曾带两只小猫回家,被母亲当面活活打死。
马斯洛童年生活痛苦,从未得到过母亲的关爱。
母子关系恶劣,母亲去世时,他拒绝参加葬礼。
他童年时体验了许多的孤独和痛苦。
不仅如此,作为犹太人,他们住在一个非犹太人的街区,上学后又是学校少有的几个犹太人之一,这一切使使马斯洛成为一个害羞、敏感并且神经质的孩子,为了寻求安慰,他把书籍当成避难所。
后来当他回忆同年时,他说道:“我十分孤独不幸。
我
是在图书馆的书籍中长大的,几乎没有任何朋友。
”上学后的马斯洛
由于天赋极高,他的学习成绩十分优秀,其状况后来才有所改变。
马斯洛从五岁起就是一个读书迷,他经常到街区图书馆浏览书籍,当他在低年级学习美国历史时,托马斯·杰斐逊和亚伯拉罕·林肯就成
了他心中的英雄。
几十年以后,当他开始发展自我实现理论时,这些人则成了他所研究的自我实现者的基本范例。
青少年时期他曾因体弱貌丑而极度自卑,藉锻炼身体冀求得到补偿。
进人大学后读到 A.阿德勒著作中自卑与超越的概念,得到启示,从此改变了他的一生。
马斯洛的早年经历不仅影响了儿时的马斯洛,而且使成年甚至成名后的马斯洛仍然害怕当众发言。
以至于每一次演说之前他都会经历极为强烈的焦虑。
他的父母未受过教育,但他们坚持让他学习法律。
起初他满足他们的愿望于1926 年进入纽约市立学院专修法律。
但仅仅两个星期,他就断定自己的兴趣并非在法律上,感觉自己不适合当律师而广泛地另选择各种喜欢的学科。
三个学期之后,他转往康奈尔大学。
他的心理学导论课的教师是W.冯特的学生-构造主义学派的创始人 E.铁
钦纳,但他很快厌倦了构造主义心理学的元素分析和铁钦纳的枯燥乏味。
不久又返回纽约市立学院。
1928 年,马斯洛不顾父母的反对和他的表妹,也是高中同学贝莎结婚,他们有两个女儿。
马斯洛宣称,他真正的生命是从结婚和转学威斯康星大学时开始的,那时马斯洛20 岁,贝莎19 岁。
婚后,马斯洛和贝莎迁往威斯康星州的威斯康星大学麦迪逊分校继续他的学业,这也是他真正进入自己的学术研究领域的一个重要转折点。
此时,马斯洛发现了行为主义并为之欣喜若狂,不久即师从当时行为主义代表之一 C.赫尔研究动物学习行为。
然而,随着他日益增多地研读格式塔心理学和S.弗洛伊德心理学,马斯洛对行为主义的热情渐渐减退。
当年轻的马斯洛夫妇有了自己的
家庭后,马斯洛又有了个重要的发现。
他写道:“我们的第一个婴孩改变了我的心理学生涯,他使我从前为之如痴如醉的行为主义显得十分愚蠢,我对这种学说再也无法忍受。
它不是能成立的。
”
马斯洛于1930 年获威斯康星大学心理学学士学位,次年获得心理学硕士学位,1934 年获心理学哲学博士学位。
在威斯康星大学,他选修了美国灵长目动物研究的主导研究者,以研究罗猴和依恋行为知名的H.哈洛的研究实习课,并成了哈洛的研究助手,后来又成了他的第一个博士生。
期间另一位著名格式塔心理学家M.魏特海默也曾任马斯洛的老师。
至此,他渐渐对猿猴产生了兴趣,并自信找到了自己的研究领域。
在对猿猴的支配权和性行为的研究中,马斯洛闯入了一个几乎完全未知的领域。
1932 年2 月至1933 年5 月,马斯洛每天花数小时,在不惊扰动物的情况下,对不同种类的35 个灵长目动物悄悄进行观察,并做详细的笔记。
并完成了题为《支配驱力在类人猿灵长目动物社会行为中的决定作用》的博士论文,用来证明不仅在猿猴,而且在其他哺乳动物及鸟类的社会行为和组织中,支配驱力都是一个关键的决定因素。
他注意到支配似乎源自一种“内在的自信心”或“优越感”,而不是通过肉体攻击取得的。
在某种意义上,他正在构思一个建立在支配驱力之上的初步理论,用来解释高级动物中的许多社会行为。
由于他的论文非常出色,他给行为主义心理学家 E.桑代克留下了深刻印象,桑代克在哥伦比亚大学给马斯洛提供了一份博士后奖学金,并邀请马斯洛在其所在的教育研究学院协助自己进行新的课题研究。
1935 年,马斯洛在哥伦比亚大学任桑代克学习心理
研究工作的助理。
由此可见马斯洛虽反对行为主义,但受的却是行为主义教育。
直到1937 年到纽约市布鲁克林学院担任心理学副教授时,他在思想上才放弃行为主义,改而走向人本主义。
在布鲁克林学院期间马斯洛心理学思想转变。
他的第一个孩子出世后,他观察婴儿行为的奇妙现象,使他领悟到行为主义心理学家企图藉动物研究结果推论解释人类行为的做法,根本不切实际。
因此他曾对人说:“我敢说,凡是亲身养育过小孩的人,绝不会相信行为主义!”
马斯洛在布鲁克林任教期间,正是德国纳粹迫害学术思想时期,很多欧洲著名心理学家避难美国,他亦因而得识格式塔心理学家魏特海默、W.柯勒和考夫卡及精神分析心理学家K.霍妮、阿德勒及E.
弗洛姆等人。
这些人的思想都对他的人本主义心理学理念产生了影响。
1951 年马斯洛应马萨诸塞州新成立的布兰代斯大学之聘担任
心理学系主任和心理学教授,1954 年他首次提出人本主义心理学的概念,惟以当时行为主义思想正盛,而未受重视,连他的文章都无法在心理学刊物上发表。
直到1961 年结合志同道合者创办《人本主
义心理学期刊》,第二年正式成立美国人本主义心理学会,后成为美国心理学会第32 分会。
至此人本主义心理学思想才获得一席之地,也因此使他在1967 年当选为美国心理学会主席。
1969 年退休后赴加州,成为加利福尼亚劳格林慈善基金会第一任常驻评议员。
1970 年,马斯洛因心脏病突发去世,终年62岁。
背景:本书的初版诞生于1954年,受传统心理学派思想所影响,试图在其基础上有所建树,并未想要摒弃传统心理学派或建立与之抗衡的心理学派。
马斯洛的学说,与他的人格具有高度的统一性,他把自己的一生,献给了那些人们最为关注的心理问题的研究,特别是关于自我实现问题的研究,可以说,马斯洛的心理学,本身就是他自己自我实现的产物。
本书的逻辑结构:本书都是运用的整体论方法,理论大多以笔记、谈话、试验、演讲等方式阐述的,整个思想显得比较分散,时间跨度较大,缺少集中归纳总结。
主要内容:主要概括为自我成长与人格力量,新型生活与人格力量,成功心理与人格力量,知识价值与人格力量。
在本书的前两章以及附录乙中,阐述了人本主义和整体论的科学观。
从第三章到第七章,阐述动机理论,其中第四章来源于临床治疗。
他认为,生活的富足和社会的繁荣,科学技术的进步和文化教育的普及,民主政治的形成和真诚美好的愿望,都没有给广大人民带来真正的和平、友谊、宁静和幸福,这主要是因为物质财富的追求越来越成为社会主流,而对精神价值的渴望却一直未能获得满足。
马斯洛要求科学不能排斥价值,要从人性事实的研究中给人们提供生命的意义和理想。
总体评价: 书中阐述了人本心理学科学观的理论、需要层次论、自我实现理论、元动机理论、心理治疗理论、高峰体验理论等。
其中需要层次论是马斯洛心理学中影响最大的理论之一,至今仍在多个学科领域和实际工作中发挥着巨大的影响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