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如何实现课堂教学与课外阅读的有机衔接

如何实现课堂教学与课外阅读的有机衔接

如何实现课堂教学与课外阅读的有机衔接摘要:阅读理解教学是对传统语文阅读教学的继承和发展。

可以说,没有课内语文阅读的基础,就根本说不上在课外阅读方面求发展。

本文从如何指导课内阅读、有序组织课外阅读、衔接课内外阅读三方面着手,阐述了如何实现课堂教学与课外阅读的有机衔接。

关键词:指导课内阅读、组织课外阅读、衔接课内外阅读如何使课堂教学与课外阅读有机衔接,使学生“得法于课内,受益于课外”,使学生的语言得到发展,值得我们站在教学第一线的语文教师认真地思考与研究。

笔者认为,要实现课堂教学与课外阅读有机衔接,必须着力于如下三个方面:一、搞好课内阅读指导,为在课外阅读求发展打基础阅读理解教学是对传统的语文阅读教学的继承和发展。

可以说,没有课内语文阅读的基础,就根本说不上在课外阅读方面求发展。

1、抓好课内个性化阅读。

教师应该鼓励学生用自己的情感、经验、眼光、角度去体验作品,尊重学生新鲜的阅读感受,尊重学生对作品的初始反应,珍爱学生富有个性的理解;有意识地激发学生的联想、想象力和发散性思维;要鼓励学生独立思考,有对各种学说进行批判、质疑的精神。

对作品的解读,不要去追求唯一答案。

如,笔者在指导学生阅读《大禹治水》一文时,学生对大禹“三过家门而不入”有不同的评议。

有的学生认为,大禹这种置国家利益高于一切的品格相当高尚,值得学习和发扬;有的则认为大禹为了治理洪水,无暇顾及家人,确实值得敬佩,但大禹三次路过家门时,抽些少时间顺便看望家中老幼大小还是应该的,不置可否。

对于学生这两种不同的感受,教师都应予以理解。

2、选择正确的阅读策略。

第一,要重视积累,培养语感。

阅读离不开对文学语言的品味,它不是对词语、句子等作纯语法意义上的分析,而是看遣词造句在塑造形象、表达思想感情方面起了什么作用,即重在词句的艺术审美功能,而非语法功能。

所以教师应该注重学生积累习惯的养成,通过课内阅读来培养学生语感。

第二,要重视诵读在阅读教学中的重要作用。

俗语有“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

”一些诗歌、儿歌、佳句很需要这种学习方式。

在多读中加深对作品的理解和体验,体会其丰富的内涵和情感,可以达到潜移默化的目的。

3、明确具体的阅读要求。

教师指导学生阅读,要注意向学生提出明确具体的阅读要求,一是要求读懂弄通;二是要求学会运用;三是要求能够创新。

所谓读懂,包含三个层次:一是明白“写了什么”(内容)。

这是一般的、基本的、也是起码的要求;二是明白“怎么写的”(形式)。

就是侧重于方法和技巧的训练;三是明白“为什么这样写”(内容和形式的统一)。

这第二、三个层次是阅读理解的深化,不仅可以强化作品思想和语言艺术的熏陶作用,培养审美意识,提高审美情趣和审美水平,还可以为写作提供有益的借鉴。

在课堂里,我们教师要切切实实地进行阅读教学,提供给学生阅读的方法,扎扎实实地对学生进行语言训练。

二、有序组织课外阅读,搭建学生广泛接受教育的平台第一,是要帮助学生制定课外阅读计划,包括课外阅读的目的、要求、步骤、方式、书目等,以避免随意性和盲目性。

要根据文质兼美、趣味性强等原则,统一订购1至2份适合学生阅读水平的儿童刊、报,统一购书,或一个时期从图书馆统一借阅一种图书,作为统一指导的读物。

对于学生自由选择的读物,也应予以指导,主要应教会学生选择内容积极的读物阅读。

要采取走访家庭、查阅资料、亲临书店等方式向学生推荐。

向学生推荐的必读书中,选一些著名的优秀诗歌、散文、童话、小说等作品,开学初将书目分别印发给班内每个学生,指导学生自觉完成读写任务。

第二,对课外阅读要经常检查、督促、交流、评价。

对学生课外阅读的篇目、字数要经常统计,对阅读笔记要经常检查,以督促学生形成习惯。

要及时发现好的典型,组织交流,扩大影响。

第三,要建立家校联系卡。

每晚布置一定的阅读量,规定阅读时间,在家长的督促下,让学生完成阅读任务。

每周开设1-2节课外阅读指导课,列入课表,专时专用。

第四,要大力开展各种语文实践活动,培养学生动手能力。

在教学中,可以有计划地组织全体学生参加读书报告会、辩论会、赛诗会、演讲比赛、优秀作文展览、手抄报展览;组织学生参加编演课本剧等活动。

三、实现课堂内外衔接,不断提高学生课内外阅读质量1、统一安排,层层深入,确保阅读活动的循序渐进。

首先,对整个小学阶段的课内阅读与课外阅读做好统一安排,不可顾此失彼,或重此轻彼。

课内阅读,主要是读好教材。

课外阅读,则要由低到高,由浅入深形成一个系列。

其次,对每个学期的课内阅读、课外阅读作好统一安排。

2、内外融合,正确引导,激发学生自身的阅读兴趣。

我们可以根据小学生爱看电视的特点,鼓励他们看动画故事、儿童节目,并利用早读、语文活动课让学生听故事录音,还经常让学生上台讲故事。

那生动的语言、曲折的情节、声情并茂的诵读都对学生产生了强烈的感染力。

要明白告知学生,这些故事书里都有,只要自己去看书,书中的故事无穷无尽,学生便开始自觉地阅读一本本课外读物,并产生了浓厚的兴趣。

不同的阅读方式也是使学生对阅读感兴趣的关键之一。

在组织课外阅读活动时,不仅可以采用指名读、互读、分角色读等多种读的形式,还可以采用游戏、表演等方式,帮助学生提高理解能力和认识水平,从而增强阅读的兴趣。

在向学生推荐课外读物时,为激发学生兴趣,我们要注意考虑如下几点:第一,要与学生的生活密切相关。

例如:广播操比赛快到了,结合集体训练,可以选择《长征故事》、《卧薪尝胆》这样的文章让学生阅读,学生便全身心投入。

学校举行“献爱心”等活动,适时选择一些动人篇章让学生阅读,学生就会热情高涨。

第二,要与学生的心灵世界息息相通。

孩子们对未知世界充满好奇,总想问个“为什么”。

所以像《太空历险记》、《鲁滨逊漂流记》等作品都能引起他们的极大兴趣,值得推荐。

另外,儿童诗反映了孩子们纯洁的童心和天真的童趣,语言精练形象,读起来音韵和谐、节奏明快、朗朗上口,深受孩子们的喜爱,也是孩子们不可多得的精神食粮。

第三,读物的语言水平要略高于学生。

我们可以组织开展“读千古美文、做时代新人”活动,让学生广泛涉猎千古传诵的经典范文。

3、依托课堂,延伸课外,实现课堂内外的有机衔接。

如,上了《2008,北京》后,可以引导学生质疑:我们北京申奥成功了,但我们中国能否确保把奥运会办得顺顺利利呢?这毕竟是我们中国第一次举办奥运会呵?目前2008北京奥运会筹备工作进展情况如何呢?在学生提问的基础上,让他们自己先去寻找答案,再来交流。

学生把课外阅读中学到的知识运用于课内,又到课外去深化所学的知识,学得兴趣盎然,用得得心应手。

注重发挥班级文化的育人功能所谓班级文化,通常是指班集体内部形成的独特的价值观、共同思想、作风和行为准则的总和。

它是班级的灵魂所在,是班级生存、发展的动力和成功的关键。

可以说,班级文化是一门隐性课程,具有一种无形的教育力量。

在全面推行素质教育的今天,我们班主任作为班级管理的组织者和实践者,更应注重班级文化的建设,充分发挥班级文化的激励、美育、宣传、导向、创新、示范功能,努力营造出浓厚和谐的育人氛围,在潜移默化中达到德育教育的目的。

一、通过确立班训或班风,发挥班级文化的激励功能在班级管理中,班训、班风是班集体的总体风貌、奋斗目标和前进方向,对全体同学起着共勉、激励和警示作用。

它们是在组建班集体之时,由班主任与全体同学反复讨论、修改后达成的共识。

以简洁的形式,置于教室内的醒目处。

例如,我担任一年级班主任时,面对刚入学不大懂事的一年级的孩子,我提出把“我能行,我最棒!”确定为本班的班训。

后来的实践表明,“我能行,我最棒!”作为班级的一种精神,给了孩子们一份自信、一种激励,这正是刚入学的小孩子最需要的,是孩子们自己想要喊出的口号、亮出的旗帜。

有了这句话,他们总会骄傲地满怀信心地去上课、去学习、去做事,去面对一切,从而充分调动了孩子们的积极性,产生意想不到的教育效果。

班训、班风是一个班级的文化载体,是展示班级风貌的窗口。

好的班训、班风可创设一个和谐、勤勉、进取的班级文化氛围,它具有凝聚人心、催人奋进的作用,让班级的奋斗目标内化成学生自觉需要,进而达到德育教育的目的。

二、通过美化或绿化教室,发挥班级文化的美育功能教室,是学生接受教育和学习生活的主要场所之一。

教室的美化、净化,能有效地陶冶学生情操,净化学生思想。

定期美化、布置教室,可让学生有一种动态美感。

比如,在教室前方或窗台上放置几盆花草,它们可随着季节的变化而更换枝叶、开花和结实,让学生在教室中就能感受到大自然的变化,在书本的旁边近距离地与自然接触,想想真是别有一番风味。

这些花草在教室内单调的色彩中,托出一片新绿或点缀一摸嫣红等等,会让人精神振奋,赏心悦目,与在大自然中的感觉是完全不同的,这在无形中逐步增强了学生对美的体验。

另一方面,让学生直接参与美化、布置、净化教室,比如策划教室布置,花草的选择、摆放,张贴画刊、手抄报、书法作品等,让学生用自己的劳动创造美,进而在教室中享受自我创造的美,从而在学生心里把劳动与美紧密联系在一起,让他们深深体会到劳动能创造美。

在这种潜移默化中,纯净着学生的心灵,陶冶着学生情操。

三、通过健康条幅或标语,发挥班级文化的宣传功能我们正进行着的教育是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教育,是以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的教育。

增强爱国主义、集体主义和社会主义思想是我们课堂的德育目标。

为此,我们可在教室正前方墙上空白处贴出我们的国旗,不同时期在侧面贴出各种爱社会主义祖国、爱集体、爱人民的条幅,宣传党的教育方针、路线、政策的标语。

让学生们看到祖国利益高于一切,让爱祖国、爱集体、爱社会主义思想时刻映射入学生眼帘,内化为一种思想意识和自我需要。

当然,还可借教室环境宣传校纪、班规,时刻提醒、警示、规范、教育着学生,从而让德育入心入脑。

四、通过贴出名言或警句,发挥班级文化的导向功能人生犹如一艘起锚的航船,在前进的旅途中,需要有航标不断纠正其航行路线。

而在教育活动中,对学生而言,名言警句就是一种理想的导航工具。

在美化教室的同时,根据不同时期具体情况,贴出名言警句。

例如,可以在教室内贴出“苦心人,天不负,卧薪尝胆,三千越甲可吞吴;有志者,事竟成,破釜沉舟;百二秦川皆属楚”;“宝剑锋从磨砺出,梅花香自苦寒来”等条幅,在班会上组织同学们充分讨论其含义,达到培养学生吃苦耐劳、顽强拼搏、勤学苦练的目的。

也可利用黑板的一角,根据需要有目的地写出每周一名言、警句,并利用课前三分钟或早读,引导同学们朗读、记忆,以达到让学生与更多的名言警句同行,与更多的伟人对话的目的,纠正着学生们的人生航线。

在这种浓浓的教室文化氛围中,培养了学生品质,陶冶了学生情操,鼓励了学生的意志,坚定了学习信心,形成了良好的心理品质和道德情操。

五、通过组织手抄报等活动,发挥班级文化的创新功能利用教室的黑板报、手抄报,锻炼学生的能力,培养学生创新思维,以健康的作品占领学生的这方精神阵地。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