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届福建省泉州市2017级高三上学期单科质量检查理科综合化学试卷A.钾和冷水反应:K+H2O=K++OH-+H2↑B.氢氧化铁溶于氢碘酸:2Fe3++2I-=2Fe2++I2C.碳酸氢铵稀溶液中加入足量烧碱溶液:HCO-3+NH+4+2OH-=CO2-3+NH3·H2O+H2OD.硫代硫酸钠溶液与稀硫酸混合:3S2O2-3+2H+=4S↓+2SO2-4+H2O【命题意图】本题考查离子方程式的书写,注意书写规范、产物与量有关的离子反应即可解答。
【试题解析】选C。
A.不符合原子守恒和得失电子守恒,A错误;B.有考虑氧化还原反应,但Fe(OH)3难溶应保留化学式,B错误;C.烧碱足量和稀溶液,则生成一水合氨和碳酸钠铵和水,C正确; D.硫代硫酸钠溶液与稀硫酸反应生成硫和二氧化硫,而不是生成SO42-,不符合客观事实,D错误。
9.一定符合以下转化过程的X 是A.FeO B.SiO2C.Al2O3D.NH3【命题意图】本题考查的是元素及其化合物的转化。
落实转化观念在元素化合物中的应用。
【试题解析】选D。
A.如果FeO,则W为硝酸铁,Z为Fe(OH)3,X为Fe2O3,A错误;B.SiO2与稀硝酸不反应,B错误;C.如果为Al2O3,则W为硝酸铝,Z为可能为Al(OH)3或NaAlO2,X为Al2O3或NaAlO2,题干为一定符合,所以C错误;D.如果为NH3,则W为硝酸铵,Z为一水合氨,X为NH3,D正确。
10.下列实验操作能达到实验目的的是选项实验目的实验操作A比较Cl和S的非金属性往Na2S溶液通入氯气,观察溶液是否变浑浊B验证铁的吸氧腐蚀将铁钉放入试管中,用盐酸浸没C制取氢氧化铁胶体将FeCl3溶液滴入NaOH溶液D比较HClO和H2CO3的酸性测量并比较等浓度NaClO与Na2CO3溶液的pH 【命题意图】本题考查化学实验方案的设计,涉及实验操作、钢铁的腐蚀、胶体制取、非金属比较和酸性大小比较等,把握物质的性质、实验操作及实验技能为解答的关键,侧重分析实验能力的考查,注意实验的评价性分析。
【试题解析】选A。
A.往Na2S溶液通入氯气,观察溶液变浑浊(有S生成),氧化性Cl2大于S,非金属性:Cl大于S,A正确;B.铁的吸氧腐蚀是食盐水做电解质溶液,铁钉露出部分与空气中的氧气接触发生吸氧腐蚀,盐酸浸没是发生析氢腐蚀,B错误;C.制备氢氧化铁胶体是往沸水中滴入饱和的氯化铁溶液加热煮沸至出现红褐色为止,C泉州市2020届普通高中毕业班单科质量检查化学试题第4页共8页泉州市2020届普通高中毕业班单科质量检查化学试题第5页共8页错误;D.比较HClO 和H 2CO 3的酸性,测量并比较等浓度NaClO 与NaHCO 3溶液的pH ,D 错误。
11.辉钼精矿主要成分是MoS 2,还含有石灰石、石英、黄铜矿(CuFeS 2)等杂质。
某学习小组设计提取二硫化钼的过程如下:以下相关说法错误的是A .为加快辉钼精矿溶解可将矿石粉粹并适当加热B .滤液中含Ca 2+、Fe 2+、Fe 3+、Cu 2+、H +等离子C .以上①②③过程均涉及氧化还原反应D .步骤③温度不宜过高的原因是防止MoS 2被氧化【命题意图】本题是小化工流程,考查物质分离和提纯的方法的综合应用,涉及元素钼、铜、铁、硫、硅及其化合物的性质,明确流程中元素的转化关系是解答的关键。
【试题解析】选C 。
A.粉粹增加接触面积,加热升高温度都可以加快反应速度,A 正确;B.石灰石(CaCO 3)、黄铜矿(CuFeS 2)与加入盐酸和FeCl 3反应生成CaCl 2、CuCl 2、FeCl 2、S 等物质,B 正确;C.①中的H 2S 与FeCl 3发生氧化还原反应,②SiO 2与氢氟酸发生复分解反应,③S 与O 2生成SO 2等,C 错误;D.MoS 2温度过高会与氧气反应,D 正确。
12.在酸化的Na 2Cr 2O 7溶液中,存在如下平衡:2CrO 42-(黄色)+2H +Cr 2O 72-(橙红色)+H 2O 已知:25℃时,K sp (Ag 2CrO 4)=1×10-12,K sp (Ag 2Cr 2O 7)=2×10-7。
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 .当2c (Cr 2O 72-)=c (CrO 42-)时,达到了平衡状态B .在pH=1溶液中,溶液呈黄色C .若往溶液中加入AgNO 3溶液,生成Ag 2CrO 4沉淀D .稀释Na 2Cr 2O 7溶液时,溶液中各离子浓度均减小【命题意图】本题考查溶液中的离子平衡,注重对学生平衡思想与变化观念的考查,不仅涉及沉淀溶解平衡、平衡移动、平衡状态标志,还要对离子浓度变化进行判断,落实平衡观念在化学原理中的应用,难度中等。
【试题解析】选C 。
A .平衡状态标志符合V(正)和V(逆)且速率之比等系数之比,A 错误;B .pH=1,平衡正向移动,生成较多的Cr 2O 72-,溶液呈橙红色,B 错误;C .由Ag 2CrO 4和Ag 2Cr 2O 7的K SP 数据看出Ag 2Cr 2O 7的K SP 非常小,所以混合溶液中加入AgNO 3溶液,会先生成Ag 2CrO 4沉淀,C 正确;D .稀释Na 2Cr 2O 7溶液时,溶液中CrO 42-、H +、辉钼精矿盐酸、FeCl 3溶液过滤滤液滤渣1氢氧化铜、氢氧化铁…氢氟酸滤渣2①通空气MoS 2(S 、MoS 2、SiO 2等)③②过滤一定温度下加热2020届福建省泉州市2017级高三上学期单科质量检查理科综合化学试卷泉州市2020届普通高中毕业班单科质量检查化学试题第6页共8页Cr 2O 72-离子浓度减小,但OH —离子浓度增大,D 错误。
二、选择题:本题共6小题,每小题3分。
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13.铝在酸性或碱性溶液中均可与NO 3-发生氧化还原反应,转化关系如下图所示:下列说法错误的是A .B 溶液含AlO 2-B .A 溶液和B 溶液混合无明显变化C .D 与F 反应生成盐D .E 排入大气中会造成污染【命题意图】本题考查的是元素及其化合物的转化。
落实转化观念在元素化合物中的应用。
涉及铝及其化合物和氮及其化合物的性质,明确流程中物质的转化关系是解答的关键。
【试题解析】选B 。
A.铝在碱性溶液中与NO 3-发生氧化还原反应会生成AlO 2-和碱性气体NH 3,A 正确;B.铝在酸性与NO 3-发生氧化还原反应生成Al 3+和NO ,AlO 2-和Al 3+混合,发生双水解生成Al(OH)3沉淀,B 错误;C.由连续氧化推出E 为NO 2,F 为HNO 3,NH 3+HNO 3=NH 4NO 3,NH 4NO 3为铵盐,C 正确;D.E 为NO 2,大量排入大气会引起光化学烟雾等大气污染。
D 正确。
14.用NaOH 溶液吸收烟气中的SO 2,将所得的吸收液用三室膜电解技术处理,原理如图所示。
下列说法错误的是A .电极a 为电解池阴极B .阳极上有HSO 3-–2e –+H 2O =SO 42-+3H +发生C .当电路中通过1mol 电子的电量时,会有0.5mol H 2生成D .处理后可得到较浓的H 2SO 4和NaHSO 3产品【命题意图】本题以NaOH 溶液吸收烟气中的SO 2为素材,在引导考生关注生态文明的同时,重点考查学生利用电解池工作原理分析电解过程中离子迁移方向、电极判断、电极反应式的书写、有关电子转移的相关计算等一系列电化学基础知识,对学生获取信息并与已有知识融合重组,在陌生情境中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的考量。
【试题解析】选D。
A.从图中箭标方向“Na+→电极a”,则a为阴极,A正确;B.电极b为阳极,发生氧化反应,结合图中箭标方向“HSO3-→和→SO42-”,故b电极反应式有HSO3-–2e-+H2O=SO42-+3H+,B项正确;C.电极a发生还原反应,结合图中箭标方向“→H2”,故a电极反应式为2H++2e–=H2↑,通过1mol电子时,会有0.5mol H2生成,C正确;D.从两极的电极反应式看出可得到较浓的H2SO4产品,而NaHSO3浓度变稀,D错误。
15.W、X、Y和Z为原子序数依次增大的四种短周期元素,最外层电子数之和为18。
X、Z同一主族,Z的一种氧化物的水化物是具有还原性且不稳定的二元酸;Y的周期数是族序数的3倍。
下列说法错误的是A.简单离子半径:W>X>YB.X与Z最高化合价不相同C.X的简单氢化物的热稳定性比W的强D.Y与其他三种元素分别形成的化合物中只含有离子键【命题意图】本题围绕元素在周期表中位置、原子结构及元素有关性质,考查学生对元素周期表(律)、原子结构、离子半径、化合价、物质的稳定性、元素及其化合物性质之间关系等知识的理解与运用,重点检测学生是否对已学知识融会贯通及分析、推理解决问题的能力。
要求学生熟练掌握元素周期表特别是短周期主族元素的有关知识,能理解和运用元素“位-构-性”的关系。
正确推断各元素为解答关键。
【试题解析】选D。
Z的一种氧化物的水化物是具有还原性且不稳定的二元酸,判断Z为S元素;X、Z同一主族,可知X为O元素。
Y的周期数是族序数的3倍,可推出Y为Na元素,再结合W、X、Y和Z原子的最外层电子数之和为18,可知W为N元素。
A.N3-、Na+和O2-具有相同的核外电子排布,核电荷数越大,半径越小,故简单离子半径顺序为:W>X>Y,A正确;B.O最高价+2,而S最高价为+6,B正确;C.简单氢化物热稳定性强弱与元素的非金属性强弱一致,而非金属性:O>N,稳定性:H2O>NH3,C项正确;D.Na与O可形成Na2O2,Na2O2含有离子键和共价键,D项错误。
16.碳酸镧可用于治疗高磷酸盐血症。
某化学小组用下列装置在实验室中模拟制备碳酸镧:2LaCl3+6NH4HCO3=La2(CO3)3↓+6NH4Cl+3CO2↑+3H2O,以下说法正确的是泉州市2020届普通高中毕业班单科质量检查化学试题第7页共8页2020届福建省泉州市2017级高三上学期单科质量检查理科综合化学试卷泉州市2020届普通高中毕业班单科质量检查化学试题第8页共8页A .从左向右接口的连接顺序:F →B ,A→D ,E←C 。
B .装置X 中盛放的试剂是饱和Na 2CO 3溶液C .实验开始时应先打开W 中分液漏斗的旋转活塞D .装置Z 中用干燥管的目的是增大接触面积,加快气体溶解【命题意图】本题以碳酸镧的制备为载体,考查学生对实验装置的理解、元素化合物的性质、实验方案的设计等,是对学生综合能力的考查,需要学生扎实的基础与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试题解析】选A 。
A.由制备碳酸镧的方程式和装置图得出在Z 装置中制备碳酸镧,结合氨气极易溶于水应防止倒吸,应从Z 装置的D 和E 中分别通入CO 2和NH 3,而W 装置制取的CO 2中混有HCl ,应用X 装置除去,Y 装置制取NH 3,A 正确;B.装置X 目的是除去CO 2中混有的HCl ,装置X 中盛放的试剂是饱和NaHCO 3溶液,B 错误;C.为了增大CO 2在溶液中的溶解性以获得较多的NH 4HCO 3,必须先通入NH 3,实验开始时应先打开Y 中分液漏斗的旋转活塞,C 错误;D.装置Z 中用干燥管的目的是防止倒吸,D 错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