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通信原理简明教程

通信原理简明教程


3、同轴电缆
图2-6 同轴电缆
1、同轴电缆共有四层。它的内部共有两层导体排 列在同一轴上,所以称为“同轴”。
2、外导体是一个圆柱形的空管(在可弯曲的同轴 电缆中,它可以由金属丝编织而成),内导体是金 属线(芯线)。它们之间填充着介质。
3、几根同轴线管往往套在一个大的保护套内,另 外还装入一些二芯扭绞线对或四芯线组,作为传输 控制信号之用。
信息源
第二节 通信系统的组成
一、通信系统模型
发送设备
信道
接收设备
受信者
发送端
噪声源
接收端
信息源:把各种可能的消息转换成原始电信号。 发送设备:对原始电信号进行变换,使其适合在信道中传输。 信道:信号传输的通道,有无线和有线两种方式。 接收设备:与发送设备作用相反,从接收信号中恢复出相应的原始 电信号。 受信者:将恢复的原始电信号转换成相应的消息。 噪声源:包括信道中的噪声和分散在通信系统其他各处的噪声。
• 根据内导体外径和外导体内径尺寸的不同,同 轴电缆分为中同轴(2.6/9.5mm)、小同轴 (1.2/4.4mm)和微同轴(0.7/2.9mm)等 多种规格。
• 按用途而分,同轴电缆又有基带与宽带之分。
• 常见的同轴电缆线有以下几种:RG- 58A/u (50Ω细缆)、RG-11(50Ω粗 缆 ) 、 RG-59u (75Ω 电 视 电 缆 ) 、 RG-62u (93Ω )
设备、接收设备、馈线与天线、调制器、解调器等 等)。
• 狭义信道:上述传输媒质。
编码器输出 调 调 调
调 调 调 调
调 调
调 调 调 调

译码器输入


调制信道
编码信道 图2-1 调制信道与编码信道
2、调制信道与编码信道
• 调制信道:指图2-1中调制器输出端到 解调器输入端的部分。研究调制和解调 时使用这种定义,可看成为模拟信道。
• 编码信道:指图2-1中编码器输出端到 译码器输入端的部分。研究编译码时使 用这种定义,可看成为数字信道。
第二节 信道的数学模型 1、调制信道模型 2、编码信道模型
1、调制信道模型
调制信道的共性: (1)一对(或多对)输入端和一对(或多对) 输出端; (2)绝大多数的信道都是线性的,即满足叠 加原理; (3)信号通过信道具有一定的迟延时间,而 且它还会受到(固定的或时变的)损耗; (4)即使没有信号输入,在信道的输出端仍 有一定的功率输出(噪声)。
(2)信道对信号的影响可归结到两点。一是乘 性干扰 k(t),二是加性干扰n(t)。 (3)根据乘性干扰特性,可以把信道粗略分为 恒参信道和随参信道。
2、编码信道模型
• 编码信道对信号的影响则是一种数字序 列的变换,也就是说把一种数字序列变 成另一种数字序列。
• 编码信道模型用数字转移概率来描述。 • 由于编码信道包含调制信道,故它要受
调制信道的影响。 • 编码信道可分成有记忆和无记忆两类
(根据输出码元的差错发生是否相互独 立确定)。
P(0/0)
0
0
0
0
P(
1
1
3
3
P(1/1)
(a)
(b)
图2-3 无记忆二进制、四进制编码信道
对于无记忆二进制信道,P(0/0)、P(l/0)、 P(0/1)及P(1/1)称为信道转移概率。其中, P(0/0)与P(1/1)是正确转移的概率,而P (l/0)、P(0/1)是错误转移概率。根据概率 的性质可知: P(0/0)= l — P(1/0) P(1/1)= l — P (0/1)
调调
ei (t)
调调
调调
eo (t )
ei1 (t )
ei2 (t) . ..
eim (t)
调调 调调 调调
eo1 (t )
eo2 (t) . ..
eom (t)
(a)
(b)
图2-2 调制信道模型
二对端的信道模型
(1)其输出与输入的关系为
eo(t)f[ei(t) ]n(t)

eo(t)k(t)ei(t)n(t)
通信原理简明教程
通信基础
课程内容
第一章 绪论(4学时) 第二章 信道(6学时) 第三章 数字基带传输系统(6学时) 第四章 数字调制系统(6学时) 第五章 模拟信号的数字传输(6学时) 第六章 差错控制编码(6学时) 第七章 同步原理(4学时) 第八章 通信网(4学时) 另外安排习题课和总复习6 学时
第一节 通信发展简史
• 1、通信的概念
• 2、古代通信的内容和形式
• 3、现代通信的开始
• Morse(有线电报)、Maxwell(电磁场理论)

Bell(电话机)、Marconi(无线电报)
• 4、通信技术的发展
• 器件的发展 • 传输线路的发展 • 无线通信的发展 • 调制技术的发展 • 通信业务的发展 • 通信理论的发展
4、光纤
• 光纤具有损耗低、频带宽、线径细、重量轻、可弯 曲半径小、不怕腐蚀、节省有色金属以及不受电磁 干扰等优点。
第三节 信道举例
1、明线 2、双绞线 3、同轴电缆 4、光纤 5、超短波及微波视距传播信道 6、卫星中继信道
1、明线
• 最早发展和使用的传输介质。 • 它是由电线杆支持,架设在地面的平行
而相互绝缘裸线线路,其导线采用钢、 铝或铜线,线径为3~4mm。 • 明线易受气候影响和外界电磁扰的影响, 通信质量不稳定,且衰耗大,容量小。 • 它的优点是敷设技术简单、价格便宜。
第二章 信道
第一节 信道定义 第二节 信道的数学模型 第三节 信道举例 第四节 信道的加性噪声 第五节 随机信号分析 第六节 信道容量
第一节 信道定义
1、广义信道与狭义信道 • 物理传输媒质:有线信道和无线信道。 有线信道包括明线、对称电缆、同轴电缆及光纤 等。无线信道有地波传播、短波电离层反射、 超短波及微波视距传播、卫星中继信道及各种散 射信道等。 • 广义信道 包括上述传输媒质和有关的变换装置(如:发送
2、双绞线
• 双绞线由绞合在一起的一对导线组成,具有 较强的抗干扰能力。双绞线的主要缺点是不 适于远距离传输。
• 双绞线分为两类:屏蔽双绞线(STP)和无 屏蔽双绞线(UTP)。
• 双绞线广泛用于市话中继线、局域网和控制 系统通信网中。
• 许多对位于同一保护套内相互绝缘的双绞线 可以构成对称电缆。对称电缆的传输损耗比 明线大得多,但其传输特性比较稳定。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