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脱硫脱硝一体化关键技术(介绍)

脱硫脱硝一体化关键技术(介绍)


1、已有的研究开发经历 我们在能源、化工、冶炼工业实施项目中,积累了丰富的行业经验、项目推广及实施经验,形成了具有 行业特色的、行之有效的环保工程项目实施方法。另外,公司下属的二级部门研发意识及设计基础较强,每 个部门都有完备的人员配置和规范的工作流程,专门从事技术研发工作的推进工作,各个部门之间有着紧密 的、畅通的沟通渠道和协作关系。项目完成之后,完全有能力在中国能源环保公司成员企业内部应用和转化 。 2、已有的研究开发科研条件 公司按照国际管理体系标准经营管理,并规范、有效地运行,日趋达到国际化水平,与国际业务接轨。 公司与国内外众多研究院及研发机构、能源企业均有长期友好的合作,在国内外拥有众多的用户,承接的各 工程项目均受到了高度赞誉和好评,拥有良好的业绩和声誉;陕西康宝公司秉承技术领先、队伍专业、用户 至上、服务完善的理念,以精湛的技术,科学的管理方法,为客户提供质量可靠、成本合理的产品和服务 3、已有的研究开发队伍现状 公司拥有自动化、机械设计、管理、工艺、市场等方面的相关资质和技术力量,拥有一支高技术的技术 研发队伍,成立有专门的技术研发中心,负责公司前沿技术的跟踪和技术研发和工程项目流程控制;有设计 院完成工艺设计、机械设计、液压技术、气动系统设计等,完成工程项目的具体实施,设有院长、付院长、 项目经理、主管设计师、设计师、工程师等岗位;设置有自动化部,主要完成生产线的自动化控制、信息自 动化等,完成程序设计、软件开发、成套装备等;设置有工程部,完成设备采购、设备成套、现场安装、调 试和培训工作;设置有专职的管理培训部,主要完成人员的招聘、培训、考评等工作;市场营销中心,主要 完成市场推广和产品营销。公司每年都筹集足额的研发费用投入,确保核心产品的创新、研发、升级。
2kw,老百姓生活能承受起。国家极力推广项目,(中财、住建部365号文件)每平方国
家节能专项补贴60元。
一、立项背景
CO循环还原法烟气脱硫、脱硝、二氧化碳回收利用一体化装置是我们应对国际环保组织的要
求,积极推进清洁发展而开发的,《国务院关于加快培育和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决定》,《战略 性新兴产业重点产品和服务指导目录》将我公司《CO循环还原法烟气脱硫、脱硝、二氧化碳回收利 用一体化装置》产品列为鼓励类产品,这套工程装置主要解决国内外能源行业污染治理与废物再利
五、项目基础条件
公司有独立的知识产权,有着长期从机电安装施工的丰 富经验。公司的核心产品装置,国产化的主要设计者。公司 主打产品:具有专利技术的CO循环还原法脱硫、脱硝、二氧
化碳回收利用一体化装置是我公司技术人员在吸收国外经验
的基础上独立研发的。公司每年在科研方面都做很大投入。
主要合作单位:
北京矿冶总院 西安建筑科技大学
A:还原剂与装置化学反应过程相互作用、规律研究
B:CO还原法脱硫、脱硝关键技术研究。 C:CO2转化CO、CO合成气(半水煤气)关键技术研发究
D:CO循环还原法烟气脱硫、脱销、二氧化碳回收利用一体化装置关键
技术研究。 E: 系统自动化控制、检测和安全性、可靠性关键技术研究
F:CO循环还原法烟气脱硫、脱销、二氧化碳回收利用一体化装置产业
尘,这一方法解决了烟气克服了反应之间的吻合力,当将高温烟气均匀注入脱硫塔脱硫 剂中的同一界面时,烟气与还原剂完全接触,已达到充分反应的目的。且采取脱硫塔 多级还原反应区域。每级烟气过载面积为60~120/m² ,还原剂循环过滤利用,全过程自动 化操作,其流程图如上。
三、关键技术与创新点
1、创新点
A、技术方法创新
燃煤烟气含CO 26%、 CO 6%。 燃煤电厂CDM工程项目:根据发电和电能转换所需用的燃料 煤得出碳强度系数:0.92 千克 CO /千瓦/小时,30万KW机 组为例:300000kw/h×0.92kg=2760kg,根据计算:30万机组 每小时产生2760吨CO 机组年运行5500小时,产生14850万吨 CO ,当量补贴0.63元。即:14850×630=9361.5万元
CO循环还原法烟气脱硫、脱硝、二氧化碳回收利 用一体化装置关键技术研究及产业化
2013年08月27日
一.背景 二.项目研究的主要内容及技术路线
三.关键技术与创新点
四.项目的总体目标及进度安排
五.项目基础条件
六.项目总投资与预算
七.效益分析及应用前景
一、背景
一件事是: CO循环还原法烟气脱硫、脱硝、二氧化碳回收利用一体化工程技术装置,这套工程 装置主要解决国内外能源行业污染治理与废物再利用,不同现在市场上的电厂应用的环 保工程装置,它们从除尘、脱硫、脱硝、二氧化碳减排四步走的模式,而我们的还原法 工程技术装置是一步到位,创新点:是利用烟气中二氧化碳转化为一氧化碳作脱硫的还
还原塔
CO储罐
烟囱囱 囱
工 艺 示 意 图
加热电极极极 烟气人口
CO转化炉
水 煤 气 炉
硫粉、烟灰
水煤气储罐
气体分离装置
水煤气送锅炉
2#
水煤气
1#
二、项目研究的主要内容及技术路线
3、工艺技术参数
WJS-Ⅰ型 烟气流量25万Nm3/h WJS-Ⅱ型 烟气流量100万Nm3/h WJS-Ⅲ型 烟气流量250万Nm3/h SO2 1-3%,脱硫率>95%(≤300mg/Nm3) 气体颗粒物(TSP)50mg/Nm3一级和技术进步。加大国产环保产品市场占有率,提高环保装
备技术水平和运行经济效益。积极参与国际环境合作。加强全球环境公约履约对策与气候变化科学 不确定性及其影响研究,提升应对环境变化及履约能力的国际地位和节能减排话语权。
二、项目研究的主要内容及技术路线
1、研究的主要内容
新增资金的筹措表
单位:万元人民币
项目 总投资 1.1 已完成投资 金额 600 180 技术调研论证、 研发设计 关键设备购置, 研发原材料购置, 其他费用 已到位 公司股东投入 资金使用范围 到位时间 筹措渠道
四、项目的总体目标及进度安排
3、知识产权
预期的知识产权: 该项目完成后预期可形成技术专利2 项,《CO循环还原法烟气脱硫脱硝》著作一 部 。 因为烟气脱硫、脱硝、二氧化碳回收 一体化目前只是在研制示范阶段,涉及很多 先进技术,一些结构和构思也比较新颖。因 此,预期实现2项实用新型专利技术。
五、项目基础条件
化示范
二、项目研究的主要内容及技术路线
2、技术路线
本工艺烟气脱硫脱硝除尘一体化装置吸取了国内外喷淋吸收液高压雾化反 应不彻底的弊病,以特定的化工机理,将烟气按流量大小和烟道直径分配于N个 排列组合的烟管上,在烟管上排列加装“T”字型小直径烟嘴插入还原剂体内, 同时设计塔式多管布袋除尘,这一方法解决了烟气克服了反应之间的吻合力,当 将高温烟气均匀注入脱硫塔脱硫剂中的同一界面时,烟气与还原剂完全接触,已 达到充分反应的目的。且采取脱硫塔多级还原反应区域。每级烟气过载面积为 60~120/m²,还原剂循环过滤利用,全过程自动化操作,其流程图如下:
装置在国内大型热电生产中的推广应用;并实现环保产业与污染物回收工业化生产
于一体。
四、项目的总体目标及进度安排
2、进度安排
第一阶段:第1月至第18月完成研发中心扩建、试验场地建设、加工设备 采购、调试、技术总体架构布局、生产线总体布局、关键技术整合、立项、 人员引进等工作为深入进行项目研究做好软硬件准备工作。 第二阶段:第18月-第30月,完成面CO循环还原法脱硫、脱硝、二氧化碳 回收利用一体化装置设计技术研究、高效转化装置的研发和低温燃烧废气的 利用技术开发、工艺热能回收利用技术、废弃物利用技术在环保治理上的应 用研发。 第三阶段:第30月-第36月,完成还原法脱硫技能技术的综合集成、综合 验收工作、标准化研究;完成示范项目建设、形成项目产学研基地和项目“ 产业联盟”。
B. 工艺原理创新
在脱硫脱硝工艺中,本项目根据SO2的还原性,在(H2S、CH4、CO、H)四种还原剂中选择了CO还 原剂,将二氧化硫还原成元素硫沉淀和N2排放,传统的石灰石-石膏法对设备的腐蚀大,生产过程中经 常出现结垢堵塞,造成工艺的缺陷。我们采用循环还原法,不仅可以避免以上缺陷,还有利于全自动化, 显著提高了工艺的可靠性和生产效率,突破了烟气脱硫、脱硝非湿法莫属的定论。推广应用循环还原法 技术,工艺的可靠性、稳定性能能等许多方面有了大幅度的提高,达到或接近国外先进水平,而且产品 的生产周期明显缩短,提高了生产效率,满足了大规模工业化生产的要求。
2 2 2 2
二、项目研究的主要内容及技术路线
4、工艺路线
烟气 还原塔 CO转化炉 N2
水煤气发生炉
硫粉、烟灰
气体分离
锅炉
本工艺烟气脱硫脱硝除尘一体化装置吸取了国内外喷淋吸收液高压雾化反应不彻底 的弊病,以特定的化工机理,将烟气按流量大小和烟道直径分配于N个排列组合的烟管
上,在烟管上排列加装“T”字型小直径烟嘴插入还原剂体内,同时设计塔式多管布袋除
C、创意结构创新 本装置结构是由塔式多管除尘器、CO2转化炉、CO缓冲储罐、水煤气发生炉、水煤气与氮气压缩分 离装置、水煤气缓冲储罐、气体输送管道、烟道闸板连为一体结构而成,CO2转化炉是在现行工业中应用 的矿热炉的原理上改进成的隧道式炉型,加热装置采用硅碳棒电极加热。
三、关键技术与创新点
2、技术难点
1)、采用CO循环还原法同时脱硫、脱硝,选择CO作还原剂,有效利用废物资源。 2)、在材料设计方面将不同的方法,尽可能地使烟气通过顺畅,从而减小烟气的密实度和阻力, 我们采用多级多管式布袋除尘器中设计还原室;并且在除尘还原塔尾部设计转化炉CO缓冲贮罐。使其合 理的分布、还原剂级配全过程设计是保证工业化生产品质和效率的基础。
六、项目总投资与预算
本项目总投资预计600万元。 本项目已完成投资额180万元,全部为自有资金。
新增投资估算:
新增投资额420万元,以实现项目产品的产业化, 其中企业自筹240万元,申请陕西省科技创新工程项目 贷款180万元;其中新增固定资产200万元,新增流动资 金220万元。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