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娜人物形象分析(2)
最后,安娜对渥伦斯基的情感也是有两面性的,首先安娜对渥伦斯基的爱是坚定的。
并为之付出了鉴定的信念。
她不顾一切舆-论的阻挠,坦诚地承认自己对渥伦斯基的爱情,并为了这份爱情,抛弃自己的丈夫、孩子、家庭。
可见她对维护这份爱情的决心。
然而另一方面,世界文学名著赏析安娜对与这份爱情是有猜疑的,因此才会不断的要去证明这份爱情的坚定性。
她不断地要求渥伦斯基要像自己爱他一样爱她。
她对渥伦斯基的爱可以说是强悍的、专横的、毫无自由可言的。
只要渥伦斯基出去和朋友吃饭而会去晚了,安娜都会显得不高兴。
安娜的爱已经专横到病态的地步。
这这让渥伦斯基受不了,最终的决定是离开安娜。
而安娜也在忏悔和懊恼中自杀,给渥伦斯基以最后的报复。
当然,渥伦斯基也受到了报复,在安娜死讯的打击下,渥伦斯基可以说是生不如死,自愿报名参加战争,视生命为玩物。
可以说,安娜的形象在那个时代并不是一个个体,她恰恰代表了整个俄-国的现状,尤其是在社会变革的时期显得尤为突出。
托尔斯泰在塑造这个形象的时候就表现了双重态度,一方面托尔斯泰作为一个博爱主义者,认为安娜享有个人幸福的权利,因此对深受上流社会摧残的'安娜深表同情,并为她辩护,揭露逼死安娜的正是那个精神上妇役妇女,荒淫无耻极端虚伪的上流社会。
另一方面他又从宗法制的贤妻良母观念出发,从禁欲主义出发,对安娜抛弃丈夫,丢下儿子,离家出走,是不满意的,否定的。
认为安娜背叛了神圣的家庭,必遭惩罚,于是作家托尔斯泰借上帝来惩罚了安娜,即无情地坚定地将安娜推到火车轮底下。
安娜人物形象分析 [篇2]
托尔斯泰笔下的安娜·卡列尼娜是世界文学史上最优美丰满的女性形象之一。
她以内心体验的深刻与感情的强烈真挚,以蓬勃的生命力和悲剧性命运而扣人心弦,直至今日仍具有震撼人心的魅力。
本文从现代的角度出发,给安娜·卡列尼娜的形象做一个全新的定义。
关键字:安娜,形象,爱情,
19世纪的俄-国,社会发生着巨大的改变。
随着资本主义的侵入,封建农奴制社会逐渐解体,取而带之的是新兴的资本主义社会。
但由于俄-国的封建势力根深蒂固,资本主义的势力还很单薄。
因此,19世纪的俄-国正处于封建社会向资本主义社会转变的时期。
这一时期的人的思想也在发生巨大变化,安娜就生活在这一时期。
作为新型女性的安娜的形象也就呈现出多样的性格。
一、充满生命力,富于激情美
安娜第一次出现时的音容笑貌令人难以忘怀:她姿态端丽、温雅,一双浓密的睫毛掩映下的眼睛中“有一股被压抑的生气在她的脸上流露仿佛有一种过剩的生命力洋溢在她的全身心,违反她的意志从她眼神和微笑中显现”1。
在这幅出色的肖像中突出展现了安娜与众不同2的美丽。
她的美并不仅仅在于完美匀称的迷人外表,而更在那充溢着的活跃的生命力和优美高尚的激情。
作为一个有很高文化教养的贵族女子,在上流社会里,她有如荒草丛中的奇葩:既聪慧、典雅,又质朴、活跃;既单纯、沉静,又从容、高贵,在各种场合下出现都是美艳绝伦,充满魅力,洋溢着青春与活力,具有摄人心魂的高贵气质。
这些都使她的美焕发出令人难以抗拒的光彩。
她不仅有着令人无法抗拒的美貌,也有着令人无法猜透的精神世界。
安娜的美突出的是充溢的生命力和热烈的激情,正是这一点使她与众不同。
这样的女子注定有着丰富的心灵,热情的灵魂,真诚的追求,即便这些将给她带来悲剧的结局。
深究下去,就会发现安娜这一形象为什么会令人读了之后就离不开视线,更多的是在于她自身那种深刻丰富的精神世界。
无论是思想、情感、智慧、品德方面都和其他贵族妇女不一般,这也正是安娜光彩照人的原因。
1、自我意识的觉醒 1 《安娜·卡列尼娜》P119
内蒙古大学满洲里学院本科期中论文
安娜的优秀和不同反响就在于她自我意识的苏醒,在于她对爱情、个性的追求。
这一方面,安娜有着和资本主义者共通的思想。
起初安娜比其他贵族妇女多的只是生机和活力,但她依旧是活在封建枷锁下
的奴隶。
和机械死板、毫无生趣的卡列宁维持着毫无感情可言的婚姻,可是这一切随着沃伦斯基的到来而消失了,当年轻英俊的骑兵军官沃伦斯基带着狂热的爱闯入她的生活时,她那被控制着的生命之火终于熊熊燃烧,她晚熟的爱情开始觉醒,安娜开始意识到幸福是掌握在自己手中的,“我是个人、我要生活、我要爱情”这是安娜在觉醒中坚定的呼声。
安娜自我意识的觉醒,反映的是时代的进步。
是对束缚女性思想的社会观念和宗法制度的挑战。
安娜是属于走在时代前沿的女子
《安娜人物形象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