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课程与教学论》发展历史

《课程与教学论》发展历史

《课程与教学论》发展历史一、 教学论发展的历史通过查阅资料和我的理解,我将教学论的发展分为 “教学论的萌芽期”、“教学论的形成期”、“教学论的发展期”、“教学论的繁荣期”四个时期,下面我将详细阐述各个时期教学论的发展状况。

(一) 教学论的萌芽期无论在中国还是西方,自从产生教育活动以来,就开始形成了各种教学思想。

①孔子主张以培养“修己安人”的“君子”、“成人”为目的,明确提出教学任务在于养成“君子”、“成人”的理想人格和各种才能;②孔子提出了“六经”(即《诗》、《书》、《礼》《乐》、《易》、《春秋》六种典籍)和“六艺”③在教学原则和方法上,孔子提出了启发教学、因材施教、学思结合、温故知新等等。

◆孔子的这些思想对后来我国课程与教学思想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有些思想(如启发教学、因材施教等)在今天还在沿用①《学记》出自《礼记》,是我国乃至世界最早的教育学著作,虽然篇幅不长,但涉及到一系列的课程与教学问题。

②在教学目的上,《学记》明确提出“建国君民,教学为先”;在教与学的关系上,提出“教学相长”;在教学方法上,强调预防、及时、循序、观摩。

①苏格拉底提出“知识产婆术”,成为西方启发式教学的渊源。

他主张,在教学中,教师就像产婆帮助产妇生产婴儿一样,重在引导和旁敲侧击,帮助学生获得问题的结论,而不是直接将结论告诉学生。

②昆体良在实践的基础上写出了西方第一本教育学专著《雄辩术原理》,系统地总结了培养演说家的教学原则和方法。

提出通过实践、演练、观察的方法进行教学。

(二)教学论的形成期教学论的形成期德国教育家拉特克是教育史上第一个倡导教学论的人,他1612年向法兰克福诸侯呈交的学校改革的奏书《教学论或教授术》,提出研究如何教的问题——重点在于探讨如何使所有的人最容易、最有效地获得知识和教养这一方法上的问题。

① 在教育上,他主张教育目的在培养自然人;反对封建教育戕害、轻视儿童,要求提高儿童在教育中的地位;②卢梭所倡导的尊重儿童自然天性和主体地位的自然主义教育观,尊重儿童的需要、能力和兴趣,遵循儿童内在的自然发展,使教学理论研究向心理学化发展迈进了一大步,并成为后来“儿童中心论”和“发现法”的渊源。

②裴斯泰洛齐教育思想中最突出的一点就是强调情感教育,爱的教育。

他强调教育者首先必须具有一颗慈爱之心,以慈爱赢得学生们的爱和信赖。

(1)自我活动原使儿童凭借天生(2)直观无非是靠自我活动去自我发展智即必须从直观出发去形成概念,掌握他的直观原则强调通过主体的能动的思考获得①1806年赫尔巴特《普通教育学》的问世,标志“科学教育学”的诞生。

《普通教育学》一书原名为《从教育目的引出的普通教育学》,这本书力图以心理学的观点来阐述教育的一些重要问题,特别是教学的理论问题。

赫尔巴特指出,心理学是教育者首先要掌握的学科。

②赫尔巴特的教育学思想的基本框架是:首先,认定德育是教育的最高目的。

其次,强调德性主要是通过知识教学形成的。

第三,基于观念心理学,系统地研究了知识教学的过程。

他提出了教学阶段的理论:“明了、联想、系统与方法”,又以教学阶段理论为基础形成了教学的基本程序:感知新教材、新旧知识联系、知识的系统化、知识的应用;③后经他的学生(Ziller)进一步补充,发展为著名的“五段教学法”,即预备、提示、比较、总括、应用。

这种教学法曾经统治欧美课堂教学达半个世纪之久,其影响涉及中国和日本。

①凯洛夫主编的《教育学》讨论了教学过程问题,以及教养和教学的内容、教学工作的基本组织形式、教学方法、对学生知识的检查和评定等问题。

他在辩证唯物主义的认识论的基础上论述了教学过程的本质问题,提出了五条指导教学工作的原则,即直观性、自觉性与积极性、巩固性、系统性与连贯性、通俗性与可接受性。

以及五段教学法:组织教学、复习旧知识、讲授新知识巩固新知识、布置作业。

②苏联教育家巴班斯基(1927-1987)是 "教学过程最优化"教育思想的代表人物。

"教学过程最优化"的内涵是指,从现有的学校条件和师生的实际可能性出发,依据一定的标准来衡量教学所能获得的最佳效果。

此外巴班斯基还分析了教学最优化,提出了一些既能提高教育效率、又能防止过度消耗教师的时间与精力的方法。

③赞可夫的“教学与发展”理论运用了他的导师、前苏联著名心理学家维果茨基最近发展区学说,提出了五条教学原则:以高难度进行教学的原则、以高速度进行教学的原则、理论知识起指导作用的原则、使学生理解学习过程的原则、使全体学生都得到一般发展的原则。

①其代表著作《大教学论》(1632年完成)是西方教育史上第一部体系完整的教育学著作,它全面论述了人的价值、教育的目的及作用、旧教育的弊病、改革教育的必要性和可能性、学制、教学法、体育、德育、宗教教育、学校管理等 。

本书标志着理论化、系统化的教学论的确立。

教学目标:预期行为结果(斯金纳的行为实验分析;布卢姆的教育目标分类)教学过程:相倚组织,行为强化教学原则:程序教学,小步骤,呈现明显的反应,及时反馈,自定学习步调 主要教学方法:程序教学、计算机辅助教学、自我教学单元、个别学习法、视听教学 代表人物:布鲁纳、奥苏伯尔、皮亚杰、加涅教学目标:智力发展教学过程:动机-结构-序列-强化教学内容:学科知识结构;知识结构的表征方式、经济性、效力;理解-迁移-记忆-高级知识 教学方法:发现法;强调学习过程,直觉思维,内在动机,信息提取;代表人物:罗杰斯、马斯诺教学目标:充分发挥人的作用教学过程:非指导教学内容:有意义的学习,个人参与,自我发起,学习是渗透性的,自我评价; 师生关系:真诚,接受,理解;加涅的认知性设计教学论结合了行为主义和认知主义心理学理论(70年代):●教学设计必须为个体而设计●设计应该包括短期和长期阶段●设计应该实质性地影响个体的发展●设计必须建立在人是如何学习的基础之上◆建构主义理论的核心是:以学生为中心,强调学生对知识的主动探索、主动发现和对所学知识意义的主动建构。

合作学习,交互式教学被广泛采用。

学习不只是个人行为。

每个人可以从不同的角度认识问题,互相启发,可以超越自己的认识水平,达到更高的水平。

◆强调学生是学习主体。

向客观主义更为对立的方向发展。

建构主义是认知主义的进一步发展。

建构主义强调社会性,情景性和主动性。

结语:以上就是我总结的简要的教学论的发展历程,以及整个发展历程中的涉及的主要教学论观点。

二、课程论发展的历史在教学理论发展的历史上,课程论原本是包含在教学论之中,作为教学论中的一个部分而存在。

到了20世纪初期,“教什么”的问题,也就是“什么知识最有价值”越来越成为人们关注的重点,课程逐渐成为一个独立研究领域,课程论也便应运而生。

参考文献:[1] 张华.课程与教学论[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3.[2] 拉尔夫·泰勒.课程与教学的基本原理[M].\\罗康,张阅,译.北京: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08.[3] [美]R·M·加涅著.皮连生,王映学,郑葳等译.学习的条件和教学论[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99.[4] 俎媛媛.论杜威的课程观及其现代意义[D].万方数据库: 2005,(9) .[5] 迟艳杰.教学论研究的历史演进[J].沈阳师范学院学报,1995,(3).[6] 靳玉乐,等.中国新时期教学论的进展[M]. 重庆:西南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29-30.[7] 王嘉毅,李秉德. 论教学论[M]. 教育研究,1996,(4).[8] 陈旭远.中小学教师视野中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M].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2.[9] 丁邦英.中外科学教育比较[f].中国教育学报,2000,(2).[10] 靳玉乐,田继万. 教学改革论[M]. 重庆:西南师范大学出版社,1998:200.[11] 郭德红.对教学论研究中存在问题的思考.当代教育论坛.[12] 裴娣娜.从传统走向现代[J].教育研究,1996,(3).[13]梁明伟,温勇.教育回归生活与课程改革[J].(沈阳教育学院学报,2003,(3).[14]钟启泉,黄志成主编.美国教学论流派[M].西安:陕西人民教育出版社,1996.[15]单丁.课程流派研究[M].济南:山东教育出版社,1998.[16] 方志.建构主义教学理论及其高等教育教学改革的启示[J].当代教育论坛.2009.(5):26—28[17]钟启泉等.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解读[D],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1.[18]王策三.“新课程理念”“概念重建运动”与学习凯洛夫教育学[J].课程·教材·教法,2008(7):3-21.[19]傅小悌.教学流派理论初探[J].中国教育学刊,1998,(04).[20]赖志奎.当代国外教学流派评价[M].成都:成都科技大学出版社,1993.[21]陈晓端,全国教学论专业委员会第六届学术年会综述[J].教育研究,1997,(10).[22]张广君,教学论研究与发展的困境、盲点和误区[J].教育研究,1998,(11).。

相关主题